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73453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其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搅拌腔;搅拌腔内上部设置有可转动的搅拌轴,搅拌轴上设有搅拌杆;搅拌腔内下部设有过滤网板,搅拌腔底部设有出液管、一侧设有第二物料排放管,出液管和第二物料排放管分别置于过滤网板的下方和上方,出液管和第二物料排放管均向箱体外部伸出,第二物料排放管的端口处设有第二物料抽取泵;箱体内腔上部设有连接罩,连接罩一侧与搅拌腔的侧壁上部连通且两者之间设有过滤网口,连接罩上部与进液管连通、下部连接有第一物料排放管,第一物料排放管穿过箱体向外伸出且其上还设有电磁阀或第一物料抽取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可以保证浆水的质量,也可以减少物料的浪费。

A water distribution skid for oil cementing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
本技术涉及固井用设备
,尤其是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
技术介绍
石油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当前公布的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7453926U的一种油气井开采中固井作业现场用的配水撬,虽然可以进行搅拌混合,但是设备没有设置过滤装置,这样搅拌混合过程中没有进行过滤的未溶解物料也会混合在溶液中,从而影响混合的溶液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包括箱体和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设置在箱体的上端;所述箱体内腔上部形成有一搅拌腔;所述搅拌腔内上部设置有可转动的搅拌轴,且该搅拌轴上设有若干个搅拌杆;所述搅拌腔内下部设有一过滤网板,该搅拌腔底部设有出液管、一侧设有第二物料排放管,其中出液管和第二物料排放管分别置于过滤网板的下方和上方,出液管和第二物料排放管均穿过箱体向外伸出,且第二物料排放管的端口处还设有第二物料抽取泵;所述箱体内腔上部还设置有连接罩,所述连接罩的一侧与搅拌腔的侧壁上部连通且两者的连接处设有过滤网口,该连接罩的上部与进液管连通、下部连接有第一物料排放管,所述第一物料排放管穿过箱体向外伸出且该第一物料排放管上还设有电磁阀或第一物料抽取泵。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箱体的上端可转动地竖直设有两个丝杠且其中一个丝杠由第一电机驱动实现旋转,所述搅拌轴上端穿过箱体与第二电机连接且该搅拌轴由第二电机驱动实现旋转,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一连接块上,所述连接块通过其上形成的两个螺纹孔与两个丝杠传动连接,第一电机驱动对应的丝杠旋转可带动连接块沿着两个丝杠上下移动,进而实现搅拌轴及搅拌杆在搅拌腔内上下移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进液管的数量为两个且分置在箱体上端两侧,对应地,连接罩及第一物料排放管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分置在搅拌腔外部两侧,每个所述进液管的下部分别依次连接有一连接罩和一第一物料排放管,其中一个第一物料排放管上设有第一物料抽取泵且该第一物料排放管下端穿过箱体向外伸出,另一个第一物料排放管上设有电磁阀且该第一物料排放管下端与第二物料排放管连通设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箱体下端通过两个支撑腿与一底板固接,所述底板下端的四个顶角处分别设有一螺纹连接管,每个所述螺纹连接管下端内孔中分别螺纹连接有一高度可调的螺纹杆,每个所述螺纹杆的下端分别固接有一支撑块,每个所述支撑块下端分别嵌装有一摩擦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置有过滤网口,这样可以对需要混合的浆水进行过滤,未通过筛选的物料就会通过连接罩进入到第一物料排放管中进行排出,而可以混合的浆水进行初步筛选处理;浆水进入到搅拌腔内部,通过第二电机驱动搅拌轴和搅拌杆进行旋转,这样就可以对浆水进行搅拌混合,在搅拌的过程中,通过第一电机驱动丝杆进行旋转,带动连接块进行上下移动,进而可以使搅拌轴和搅拌杆进行上下调节,这样可以提高设备的搅拌效率,方便溶液的搅拌混合处理;通过搅拌后的浆水通过过滤网板进行过滤后,通过出液管进行排出,排出的浆水是完全符合人们的需求的,未通过筛选的物料则会通过第二物料排放管进行排出,这样既可以保证浆水的质量,也可以减少物料的浪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的主视剖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的俯视剖切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底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箱体、2-支撑腿、3-底板、4-螺纹连接管、5-螺纹杆、6-支撑块、7-摩擦垫、8-连接框架、9-丝杆、10-第一电机、11-连接块、12-第二电机、13-搅拌轴、14-搅拌杆、15-搅拌腔、16-过滤网口、17-连接罩、18-进液管、19-第一物料排放管、20-电磁阀、21-第一物料抽取泵、22-过滤网板、23-出液管、24-第二物料排放管、25-第二物料抽取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上侧左右两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框架8,连接框架8内部竖直设置有丝杆9,丝杆9为两个且皆可转动,左端的丝杆9上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10,左右两端的两个丝杆9均与连接块11传动安装在一起,通过第一电机10带动丝杆9进行旋转,这样可以带动连接块11进行上下调节,从而方便设备的进行搅拌处理,连接块11上侧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12下侧设置有搅拌轴13,搅拌轴13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搅拌杆14,搅拌杆14设置在搅拌腔15的内部,搅拌腔15位于箱体1的顶部,浆水进入到搅拌腔15内部,通过第二电机12驱动搅拌轴13和搅拌杆14进行旋转,这样就可以对浆水进行搅拌混合,在搅拌的过程中,通过第一电机10驱动丝杆9进行旋转,这样带动连接块11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可以使搅拌装置进行上下调节,这样可以提高设备的搅拌效率,方便溶液的搅拌混合处理。所述箱体1内部设置有过滤排料装置,所述过滤排料装置的连接罩17设置在进液管18的下侧,进液管18固定安装在箱体1的上侧左右两端,连接罩17与搅拌腔15连接处设置有过滤网口16,连接罩17下侧设置有第一物料排放管19,右端的第一物料排放管19上安装有第一物料抽取泵21,左端的第一物料排放管19上安装有电磁阀20,通过设置过滤网口16,这样可以对需要混合的浆水进行过滤,这样未通过筛选的物料就会通过连接罩17进入到第一物料排放管19中进行排出,从而可以混合的浆水进行初步筛选处理,左端的第一物料排放管19下侧与第二物料排放管24进行连接,位于箱体1左侧的第二物料排放管24上安装有第二物料抽取泵25,第二物料排放管24右侧与搅拌腔15进行连接,所述搅拌腔15底部的设置有过滤网板22,过滤网板22左端位于第二物料排放管24右侧下端,过滤网板22下侧设置有出液管23,通过搅拌后的浆水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包括箱体和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设置在箱体的上端,其特征在于:/n所述箱体内腔上部形成有一搅拌腔;/n所述搅拌腔内上部设置有可转动的搅拌轴,且该搅拌轴上设有若干个搅拌杆;/n所述搅拌腔内下部设有一过滤网板,该搅拌腔底部设有出液管、一侧设有第二物料排放管,其中出液管和第二物料排放管分别置于过滤网板的下方和上方,出液管和第二物料排放管均穿过箱体向外伸出,且第二物料排放管的端口处还设有第二物料抽取泵;/n所述箱体内腔上部还设置有连接罩,所述连接罩的一侧与搅拌腔的侧壁上部连通且两者的连接处设有过滤网口,该连接罩的上部与进液管连通、下部连接有第一物料排放管,所述第一物料排放管穿过箱体向外伸出且该第一物料排放管上还设有电磁阀或第一物料抽取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包括箱体和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设置在箱体的上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内腔上部形成有一搅拌腔;
所述搅拌腔内上部设置有可转动的搅拌轴,且该搅拌轴上设有若干个搅拌杆;
所述搅拌腔内下部设有一过滤网板,该搅拌腔底部设有出液管、一侧设有第二物料排放管,其中出液管和第二物料排放管分别置于过滤网板的下方和上方,出液管和第二物料排放管均穿过箱体向外伸出,且第二物料排放管的端口处还设有第二物料抽取泵;
所述箱体内腔上部还设置有连接罩,所述连接罩的一侧与搅拌腔的侧壁上部连通且两者的连接处设有过滤网口,该连接罩的上部与进液管连通、下部连接有第一物料排放管,所述第一物料排放管穿过箱体向外伸出且该第一物料排放管上还设有电磁阀或第一物料抽取泵。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油固井作业现场用配水撬,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上端可转动地竖直设有两个丝杠且其中一个丝杠由第一电机驱动实现旋转,所述搅拌轴上端穿过箱体与第二电机连接且该搅拌轴由第二电机驱动实现旋转,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鑫杨李博李利军宋磊磊张海涛陈宝钦段珏宏贺鑫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