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自开门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212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的自吸自开门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吸自开门锁,包括锁体,所述锁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止动爪和卡板,所述止动爪和卡板均可转动固定于基座上,且止动爪和卡板分别搭配有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所述止动爪后端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向卡板侧偏转,所述卡板后端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向止动爪偏转,所述锁体后侧设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与驱动机构联动,且调节块前端位于止动爪后端与卡板后端之间,调节块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左右移动以推动止动爪后端向远离卡板侧移动或推动卡板后端向远离止动爪侧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吸自开门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用锁,具体涉及一种自吸自开门锁。
技术介绍
汽车领域现有的自吸自开门锁中,大多数还是采用锁体加吸合模块的分体式组合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整个锁机构体积过大,成本高,也不便于安装;也有一些将吸合模块集成在锁体上的结构,但这种结构整体体积比分体式更大,适配型有限。无论是分体还是集成,为了满足整体性能需求,其吸合模块都采用的是尺寸较大的电机,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增大了体积、重量。而且,为了实现自吸自开功能,通常都是匹配一个小电机执行开启,匹配一个大电机执行吸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的自吸自开门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吸自开门锁,包括锁体,所述锁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止动爪和卡板,所述止动爪和卡板均可转动固定于基座上,且止动爪和卡板分别搭配有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所述止动爪后端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向卡板侧偏转,所述卡板后端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向止动爪偏转,所述锁体后侧设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与驱动机构联动,且调节块前端位于止动爪后端与卡板后端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吸自开门锁,其特征在于包括锁体,所述锁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止动爪和卡板,所述止动爪和卡板均可转动固定于基座上,且止动爪和卡板分别搭配有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所述止动爪后端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向卡板侧偏转,所述卡板后端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向止动爪侧偏转,所述锁体后侧设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与驱动机构联动,且调节块前端位于止动爪后端与卡板后端之间,调节块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左右移动以推动止动爪后端向远离卡板侧移动或推动卡板后端向远离止动爪侧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吸自开门锁,其特征在于包括锁体,所述锁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止动爪和卡板,所述止动爪和卡板均可转动固定于基座上,且止动爪和卡板分别搭配有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所述止动爪后端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向卡板侧偏转,所述卡板后端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向止动爪侧偏转,所述锁体后侧设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与驱动机构联动,且调节块前端位于止动爪后端与卡板后端之间,调节块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左右移动以推动止动爪后端向远离卡板侧移动或推动卡板后端向远离止动爪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自开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行星减速机构,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行星减速机构与调节块联动,所述行星减速机构输出端设有用于与调节块联动的旋转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吸自开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与行星减速机构之间设有非自锁性蜗轮蜗杆结构,所述非自锁性蜗杆结构的蜗杆设置于驱动电机输出端,所述非自锁性蜗杆结构的蜗轮设置于行星减速机构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吸自开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块与旋转块形成有相互配合的齿轮齿条结构,所述调节块与基座设有相互配合的导条导槽结构,导条和导槽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所述旋转块呈齿轮结构,所述调节块呈齿条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自吸自开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爪搭配有复位扳杆,所述复位扳杆配合有第三扭簧,所述复位扳杆的一端为联动端,所述复位扳杆另一端驱动端,所述驱动端在第三扭簧的作用下向一侧偏转时,所述联动端向远离止动爪后端侧移动;当驱动端向另一侧偏转时,所述联动端与止动爪后端相抵,并带动止动爪后端向远离卡板侧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吸自开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扳杆后端为驱动端并位于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明甫马耀辉蔡桥洪魏程张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信衡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