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电子锁,包括内面板、外面板、锁体、锁芯和方轴,所述锁芯和方轴同时贯穿所述锁体设置,所述内面板、锁体和外面板上设置有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所述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将所述内面板、锁体和外面板固定于门体上,所述锁芯的锁眼端还贯穿所述外面板并漏出,所述锁芯的另一端开设有沿所述锁芯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内设置有固定钉,所述固定钉贯穿所述后面板之后与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孔内,将所述后面板与所述锁芯固定;该新型电子锁使用更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电子锁
本技术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电子锁。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物联网和保密通信等技术的发展,电子锁以其更安全、可编辑和可以中央控制等特点正在快速地替代传统的机械锁。传统的机械锁需要使用钥匙开门,经常忘记携带或丢失,特别是担心被别有用心的人拷贝,为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而电子锁应用尖端的电子和指纹识别技术,用密码和指纹替代钥匙开门,不用再担心出门忘记携带钥匙,回家开门方便快捷。现有的电子锁一般包括有内面板、外面板、锁体、锁芯和方轴,锁芯作为备用开锁结构存在。现有技术中,内面板、外面板、锁体一般通过上、下两个螺杆来固定,一旦上、下螺杆有松动,会导致电子锁的内面板或者外面板出现移位,进而导致锁芯出现移位。在开锁时,电机带动锁芯同心转动,而移位后的锁芯无法与电机同心转动,会导致将电机卡死的情况出现,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新型电子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电子锁,包括内面板、外面板、锁体、锁芯和方轴,所述锁芯和方轴同时贯穿所述锁体设置,所述内面板、锁体和外面板上设置有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所述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将所述内面板、锁体和外面板固定于门体上,所述锁芯的锁眼端还贯穿所述外面板并漏出,所述锁芯的另一端开设有沿所述锁芯轴向方向延伸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内面板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锁芯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固定件为固定钉,所述固定钉贯穿所述内面板之后与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孔内,将所述内面板与所述锁芯固定。优选地,所述方轴上设置有沿其轴向方向的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内设置有固定钉,所述固定钉同时贯穿所述内面板、方轴的第二固定孔和外面板,并将其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孔为一螺纹孔,贯穿所述第二固定孔的固定钉为一螺杆,该螺杆与所述第二固定孔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方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沿其轴向方向的第二固定孔,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孔皆为螺纹孔,且其内皆设置有螺钉,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孔内的螺钉分别贯穿内面板和外面板,并将内面板和外面板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孔为一螺纹孔,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固定钉为一螺杆,该螺杆与所述第一固定孔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外面板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面壳,所述底壳和面壳皆为遮光壳,所述面壳上设置有第一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位于所述面壳上或者所述底壳的周侧;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主电路板和光源,所述主电路板和所述光源电性连接,所述光源至少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开锁成功状态后,光源显示一种颜色,并从所述第一透光部射出,开锁失败后,光源显示另一种颜色,并从所述第一透光部射出。优选地,所述光源固定于所述主电路板上,并位于所述主电路板朝向所述底壳的一面。优选地,所述面壳包括顶边及连接在所述顶边两端的两侧边,所述顶边及两侧边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透光部;或者,所述第一透光部环绕所述面壳的上半部的周侧;或者,所述第一透光部环绕所述面壳一周。优选地,所述光源还包括第三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为三种不同的颜色的光源,所述主电路板可以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的亮度,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的亮度,使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的光混合出不同的颜色;或者,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不同时亮起;或者,所述光源还包括第三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不同时亮起。本技术设置的锁芯上开设有沿所述锁芯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孔,所述固定钉贯穿所述内面板之后与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孔内,将锁芯固定,防止锁芯移位,避免了锁芯卡死电机的情况出现,使用更加方便。附图说明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技术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的主旨。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新型电子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锁芯的整体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外面板的整体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外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主电路板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的主电路板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7和图8为本技术其他优选实施例的主电路板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电子锁,包括外面板1、内面板20、锁体30、锁芯40和方轴50,锁芯40和方轴50同时贯穿锁体设置。内面板20、锁体30和外面板1上设置有上固定杆101和下固定杆102,上固定杆101和下固定杆102将内面板20、锁体30和外面板1固定于门体上。锁芯40的锁眼端还贯穿外面板1并漏出,作为一种备用开锁方式。锁芯40的另一端开设有沿锁芯40轴向方向延伸的固定件,固定件与内面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将内面板20与锁芯40固定。在开锁时,锁体30内部的电机带动锁芯40同心转动,而移位后的锁芯40无法与电机同心转动,会导致将电机卡死的情况出现,损坏电机和锁芯40,严重影响电子锁的使用寿命。将锁芯40固定后,可以防止锁芯40出现移位,避免了卡死电机的情况出现,使电机和锁芯40的使用寿命更长。在优选实施例中,锁芯40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401,固定件为一固定钉,固定钉贯穿内面板之后与插入第一固定孔401内,将内面板20与锁芯40固定。在优选实施例中,方轴50上设置有沿其轴向方向的第二固定孔501,第二固定孔501内设置有固定钉,固定钉同时贯穿内面板20、方轴50的第二固定孔501和外面板1,并将其固定。进一步地,第二固定孔501为一螺纹孔,贯穿第二固定孔501的固定钉为一螺杆,该螺杆与第二固定孔501螺纹连接。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方轴5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沿其轴向方向的第二固定孔501,两个第二固定孔501皆为螺纹孔,且其内皆设置有螺钉,两个第二固定孔501内的螺钉分别贯穿内面板20和外面板1,并将内面板20和外面板1固定。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孔401为一螺纹孔,插入第一固定孔401的固定钉为一螺杆,该螺杆与第一固定孔401螺纹连接。上固定杆101、下固定杆102和第二固定孔501内的固定钉起到固定前面板1和内面板20的作用,上固定杆101、下固定杆102、第一固定孔401内的固定钉和第二固定孔501内的固定钉起到固定内面板20和锁体30的作用。上固定杆101、下固定杆102、第一固定孔401内的固定钉和第二固定孔501内的固定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电子锁,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面板、外面板、锁体、锁芯和方轴,所述锁芯和方轴同时贯穿所述锁体设置,所述内面板、锁体和外面板上设置有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所述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将所述内面板、锁体和外面板固定于门体上,所述锁芯的锁眼端还贯穿所述外面板并漏出,所述锁芯的另一端开设有沿所述锁芯轴向方向延伸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内面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电子锁,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面板、外面板、锁体、锁芯和方轴,所述锁芯和方轴同时贯穿所述锁体设置,所述内面板、锁体和外面板上设置有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所述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将所述内面板、锁体和外面板固定于门体上,所述锁芯的锁眼端还贯穿所述外面板并漏出,所述锁芯的另一端开设有沿所述锁芯轴向方向延伸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内面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固定件为固定钉,所述固定钉贯穿所述内面板之后与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孔内,将所述内面板与所述锁芯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方轴上设置有沿其轴向方向的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内设置有固定钉,所述固定钉同时贯穿所述内面板、方轴的第二固定孔和外面板,并将其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孔为一螺纹孔,贯穿所述第二固定孔的固定钉为一螺杆,该螺杆与所述第二固定孔螺纹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方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沿其轴向方向的第二固定孔,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孔皆为螺纹孔,且其内皆设置有螺钉,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孔内的螺钉分别贯穿内面板和外面板,并将内面板和外面板固定。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孔为一螺纹孔,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固定钉为一螺杆,该螺杆与所述第一固定孔螺纹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振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云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