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锁的盖板、后盖板和智能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196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锁的盖板、后盖板和智能锁,所述盖板包括:前盖板,所述前盖板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前连接孔和前过线孔,所述前连接孔用于安装所述智能锁的前控制组件;后盖板,所述后盖板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后避让孔和后过线孔;其中所述前过线孔与所述后过线孔正对设置,所述前连接孔与所述后避让孔正对设置,所述后避让孔用于避让将所述前连接孔与所述前控制组件相连的第一连接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智能锁的盖板,可在不拆卸前盖板的情况下将前控制组件与前盖板拆离,也可在不拆卸后盖板的情况下将后控制组件与后盖板拆离,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便于更换前控制组件、后控制组件中安装的电子元器件,方便维护,减少安装步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锁的盖板、后盖板和智能锁
本技术涉及锁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锁的盖板、该盖板具有的后盖板及具有该盖板的智能锁。
技术介绍
现阶段的智能锁的电子元器件均安装在前后面板里,维护装配时需将整个面板拆卸,维护装配困难,在维修前面板组件的电子元器件时,需要先拆掉后面板,再拆掉前面板才可进行维护,维修极为不便,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智能锁的盖板,通过该盖板结构够实现智能锁的模块化拆装。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锁的盖板,包括:前盖板,所述前盖板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前连接孔和前过线孔,所述前连接孔用于安装所述智能锁的前控制组件;后盖板,所述后盖板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后避让孔和后过线孔;其中所述前过线孔与所述后过线孔正对设置,所述前连接孔与所述后避让孔正对设置,所述后避让孔用于避让将所述前连接孔与所述前控制组件相连的第一连接件。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锁的盖板,可在不拆卸前盖板的情况下将前控制组件与前盖板拆离,也可在不拆卸后盖板的情况下将后控制组件与后盖板拆离,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便于更换前控制组件、后控制组件中安装的电子元器件,实用且便捷,方便维护,减少安装步骤。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锁的盖板,所述后盖板还具有后安装孔,所述前盖板设有前连接柱,所述前连接柱与贯穿所述后安装孔的第三连接件相连。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锁的盖板,所述后过线孔、所述后连接孔与所述后安装孔沿上下方向分布。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锁的盖板,所述后避让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后安装孔的直径。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锁的盖板,所述后安装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后安装孔位于所述后避让孔的同一侧。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锁的盖板,所述后安装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后安装孔分别位于所述后避让孔的两侧。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锁的盖板,所述后避让孔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后避让孔的上端与所述后过线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后过线孔正对。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锁的盖板,所述前连接柱具有朝向所述后安装孔的敞开端,且所述敞开端与所述后安装孔正对,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敞开端相连。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后盖板。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盖板,所述后盖板为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智能锁的盖板的所述后盖板。本技术又提出了一种智能锁。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锁,包括:前控制组件、后控制组件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盖板,所述前控制组件与所述前盖板相连,所述前控制组件与所述后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后盖板、所述智能锁和上述的智能锁的盖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锁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锁的一个视角的爆炸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锁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锁的另一个视角的爆炸图;图5-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锁的模块化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锁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锁的后避让孔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锁的后避让孔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智能锁的后避让孔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智能锁100,后壳体组件11,后盖板111,第二壳体112,后过线孔113,后连接孔114,后避让孔115,后控制组件12,安装壳121,前壳体组件21,前盖板211,第一壳体212,前过线孔213,连接柱214,前控制组件22,主板221,支架222,卡扣2221,外板223,前控制盖板224,第一连接件31,第三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33,把手41,反锁旋钮42,离合器43,锁芯44,电池4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锁100,该智能锁100在安装使用后,可在不拆卸前后面板的情况下将前后面板里的易损电子元器件取出,方便维修,且实现了模块化安装,并且提高了安全性,结构简单、拆卸方便。如图1-图4和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锁100,包括:后壳体组件11、后控制组件12、前壳体组件21和前控制组件22,其中,前壳体组件21和后壳体组件11可分别从门体的前后两侧装入门体,且前壳体组件21和后壳体组件11沿门体的前后方向正对,后控制组件12安装于后壳体组件11,前控制组件22安装于前壳体,前控制组件22和后控制组件12可结合使用,以对用户的操作动作或操作指令进行判断处理,进而实现门体的开启或关闭。其中,本申请所指的前后方向为门体的内外方向,前指门体的外侧,后指门体的内侧。其中,后控制组件12和前控制组件22均安装有多个电子元器件,多个电子元器件用于在接收到操作指令后控制智能锁100实现智能开启,如前控制组件22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指纹解锁信息或者数字解锁密码后控制智能锁100的锁芯44动作,进而实现智能锁100的智能开启,提高智能锁100的智能化程度。当然,用户也可通过智能锁100的把手41进行手动开启,通过旋转把手41,把手41通过离合器43驱动锁芯44动作,实现智能锁100开启,且智能锁100包括设于后壳体组件11后侧的反锁旋钮42,可通过反锁旋钮42从门体内对智能锁100进行反锁,提高智能锁100使用的安全性。如图5、图6、图7所示,后壳体组件11具有后安装位,后安装位朝后敞开,即后安装位朝背离前壳体组件21的方向敞开,后控制组件12可拆卸地安装于后安装位,如图5所示,后控制组件12的上部具有两个螺纹连接孔,两个螺纹连接孔沿后壳体组件11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后壳体组件11的上部设有两个螺柱,该螺柱具有内螺纹孔,两个螺柱沿后壳体组件11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且后控制组件12的两个螺纹连接孔与后壳体组件11的两个螺柱沿门体的前后方向一一正对。这样,后控制组件12装入后安装位后,后控制组件12与前壳体组件21通过贯穿螺纹连接孔并与螺柱螺接的螺钉相连,以使后控制组件12与后壳体组件11相连,且在二者安装过程中,后控制组件12为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锁的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前盖板,所述前盖板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前连接孔和前过线孔,所述前连接孔用于安装所述智能锁的前控制组件;/n后盖板,所述后盖板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后避让孔和后过线孔;其中/n所述前过线孔与所述后过线孔正对设置,所述前连接孔与所述后避让孔正对设置,所述后避让孔用于避让将所述前连接孔与所述前控制组件相连的第一连接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锁的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盖板,所述前盖板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前连接孔和前过线孔,所述前连接孔用于安装所述智能锁的前控制组件;
后盖板,所述后盖板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后避让孔和后过线孔;其中
所述前过线孔与所述后过线孔正对设置,所述前连接孔与所述后避让孔正对设置,所述后避让孔用于避让将所述前连接孔与所述前控制组件相连的第一连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锁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板还具有后安装孔,所述前盖板设有前连接柱,所述前连接柱与贯穿所述后安装孔的第三连接件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锁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过线孔、所述后避让孔与所述后安装孔沿上下方向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锁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避让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后安装孔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锁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铮周晔陈家贤许泽彬李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汇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