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潮抗霉墙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103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墙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潮抗霉墙布,该防潮抗霉墙布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墙布装饰层、第一胶膜层、水刺无纺布层、第二胶膜层、活性炭无纺布层、第三胶膜层和离型膜,所述第一胶膜层、第二胶膜层和第三胶膜层均为热熔胶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潮抗霉墙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防潮性能佳,避免水分和湿气导致墙布、墙体发霉,并具有较佳的抗菌防霉效果,实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潮抗霉墙布
本技术涉及墙布
,具体涉及一种防潮抗霉墙布。
技术介绍
传统墙布的类型主要有PVC、树脂、纺织材料等,传统墙布的功能性多为用液态工业胶水使墙布与功能层进行复合,在生产工艺流程当中损耗较大,并且会释放出甲醛等有害挥发物,污染环境的同时影响人体健康。另一方面,目前的墙布由于空气潮湿或墙体潮湿,容易导致墙布中水分过多,造成潮湿、发霉等问题,降低了墙体的美观,同时缩短了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潮抗霉墙布,该墙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防潮性能佳,避免水分和湿气导致墙布、墙体发霉,并具有较佳的抗菌防霉效果,实用性高。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防潮抗霉墙布,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墙布装饰层、第一胶膜层、水刺无纺布层、第二胶膜层、活性炭无纺布层、第三胶膜层和离型膜,所述第一胶膜层、第二胶膜层和第三胶膜层均为热熔胶膜。进一步地,所述水刺无纺布层是由聚酯纤维、超细纤维和银纤维以质量分数比为50-75:15-25:10构成。进一步地,所述墙布装饰层由若干第一花型循环编织而成,所述第一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包括3个编织位,所述第1、2、4、5、8横路的每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3、6、7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二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3、6、7横路的第三编织位为不编织单元。进一步地,所述墙布装饰层由复合纱编织而成,所述复合纱由面纱和底纱层叠而成,层叠成型后所述面纱形成面层,所述底纱形成底层;所述面纱按照重量占比是由60-80%的粘胶纤维和20-40%的腈纶纤维混纺而成;所述底纱为丙纶纤维。进一步地,该防潮抗霉墙布还包括疏水层,所述疏水层的下表面与所述墙布装饰层的上表面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疏水层为分布有竹炭粉末的PTFE疏水膜。进一步地,所述竹炭粉末的粒径为80-200μm,竹炭粉末在所述PTFE疏水膜中的分布密度为120-150颗/cm2。进一步地,所述疏水层的厚度为2-4mm,所述墙布装饰层的厚度为6-12mm,所述第一胶膜层的厚度为2-5mm,所述水刺无纺布层的厚度为5-8mm,所述第二胶膜层的厚度为2-5mm,所述活性炭无纺布层的厚度为3-5mm,所述第三胶膜层的厚度为2-5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防潮抗霉墙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防潮性能佳,避免水分和湿气导致墙布、墙体发霉,并具有较佳的抗菌防霉效果,实用性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墙布装饰层、2—第一胶膜层、3—水刺无纺布层、4—第二胶膜层、5—活性炭无纺布层、6—第三胶膜层、7—离型膜、8—疏水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见图1,一种防潮抗霉墙布,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墙布装饰层1、第一胶膜层2、水刺无纺布层3、第二胶膜层4、活性炭无纺布层5、第三胶膜层6和离型膜7,所述第一胶膜层2、第二胶膜层4和第三胶膜层6均为热熔胶膜。本实施例的防潮抗霉墙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防潮性能佳,避免水分和湿气导致墙布发霉,并具有较佳的抗菌防霉效果,实用性高。在使用本实施例的防潮抗霉墙布时,将离型膜7撕开,将第三胶膜层6贴附于墙体上,边贴合边对墙布进行加热,使得第一胶膜层2、第二胶膜层4和第三胶膜层6的热熔胶熔融,确保第三胶膜层6与墙体的稳定粘合,并保证墙布装饰层1与水刺无纺布层3的稳定粘合、水刺无纺布层3与活性炭无纺布层5的稳定粘合。其中,第一胶膜层2、第二胶膜层4和第三胶膜层6采用热熔胶膜,在常温下粘性较低,降低了生产工艺流程当中的损耗,且在温度为100-200℃的条件下,热熔胶熔融、产生粘性,能将墙布装饰层1与水刺无纺布层3之间、水刺无纺布层3与活性炭无纺布层5之间粘合稳定,不产生层间脱离,同时通过第三胶膜层6与墙体相粘合稳定,提高墙布产品与墙体的粘合性;且采用的热熔胶在高温下或常温下不会释放出甲醛等有害挥发物,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体损伤。优选的,所述第一胶膜层2、第二胶膜层4和第三胶膜层6可以为热熔胶膜网,网状结构能提高墙布的柔软性,使得墙布易于贴合在墙体上,避免因较硬的片状热熔胶层导致墙体较硬而难以贴合于墙体上,或使得贴合不紧密,出现气泡等现象。而在使用时候,将墙布加热,使得第一胶膜层2、第二胶膜层4和第三胶膜层6的热熔胶网熔融,贴合于墙体上并经压合、固化,使得墙布与墙体稳定贴合,则网状的热熔胶经过熔融、压合、固化,压平成为片状的热熔胶膜层,且熔融胶的防水性高,形成片层状的第一胶膜层2、第二胶膜层4和第三胶膜层6均能对外界的水分起到阻隔的作用,层层阻隔,避免水分渗透至墙体造成墙体发霉的现象。而采用的水刺无纺布层3吸湿性高,透气性高,能快速吸收通过墙布装饰层1、第一胶膜层2渗透至水刺无纺布层3的水分,避免水分进一步渗透至活性炭无纺布层5和墙体,实现防潮的作用。而采用的活性炭无纺布层5吸附性高,能吸附细小的微粒以及甲醛、二硫化碳等废气,避免细菌和霉菌通过颗粒、尘埃附着至墙体上造成墙体发霉,并能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起到一定的防霉、净化空气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刺无纺布层3是由聚酯纤维、超细纤维和银纤维以质量分数比为50-70:15-25:10构成。本实施例通过采用聚酯纤维、超细纤维和银纤维混纺制备水刺无纺布,并严格控制聚酯纤维、超细纤维和银纤维的质量分数比,能使水刺无纺布层3具有较高的强度、弹性、吸湿性和耐磨性,采用的聚酯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弹性恢复能力,抗皱性和保形性很好,能提高墙布的坚牢耐用性,且为疏水性材料,具有透气、不返潮、不发霉的特点;采用的超细纤维具体是由75-85%的涤纶纤维和15-25%锦纶纤维组成,强度高、质量轻,纤维细度极细,为0.12-0.3D,能增大水刺无纺布层3的比表面积和毛细效应,具有优良的吸湿散湿性,能将水分吸收并导湿至墙布以外,避免水分进一步渗透至活性炭无纺布层5和墙体而出现墙体发霉的现象,实现防潮的作用,避免霉菌在高水分的环境中滋生和繁衍;采用的银纤维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能使得细菌细胞膜内外的蛋白质凝固,阻断细菌细胞的呼吸和繁殖过程,进而起到抗菌防霉的作用,且银纤维是将银和纤维紧密聚合而成,具有永久性,不会因时间及洗濯而递减,能使墙布具有长时间的抗菌防霉效果具体地,聚酯纤维、超细纤维和银纤维的混纺比例可以为75:15:10或65:25:10。其中,所述聚酯纤维、超细纤维和银纤维均为现有公知的材料。本实施例中,所述墙布装饰层1由若干第一花型循环编织而成,所述第一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包括3个编织位,所述第1、2、4、5、8横路的每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3、6、7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二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3、6、7横路的第三编织位为不编织单元。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上述的编织结构及编织方式,能使编织得到的墙布装饰层1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潮抗霉墙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墙布装饰层、第一胶膜层、水刺无纺布层、第二胶膜层、活性炭无纺布层、第三胶膜层和离型膜,所述第一胶膜层、第二胶膜层和第三胶膜层均为热熔胶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潮抗霉墙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墙布装饰层、第一胶膜层、水刺无纺布层、第二胶膜层、活性炭无纺布层、第三胶膜层和离型膜,所述第一胶膜层、第二胶膜层和第三胶膜层均为热熔胶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潮抗霉墙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墙布装饰层由若干第一花型循环编织而成,所述第一花型循环的每个横路包括3个编织位,所述第1、2、4、5、8横路的每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3、6、7横路的第一编织位和第二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第3、6、7横路的第三编织位为不编织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潮抗霉墙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墙布装饰层由复合纱编织而成,所述复合纱由面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节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春夏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