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5997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排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排水系统。现有技术存在集水坑中大量的淤泥及杂质会堵塞排水泵的不足,本方案包括基坑,基坑底部开设有若干排水沟,排水沟连接有若干开设在基坑底部的集水坑,集水坑内设有用于排水的排水泵,排水沟进入集水坑的各个入口都固定有框架,框架的宽度与排水沟的宽度相同,框架底端与排水沟底部抵接,框架内放置有用于过滤淤泥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机构,第一过滤机构包括底板、固定在底板上的粗过滤网和细过滤网,粗过滤网和细过滤网沿排水沟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本方案可以将排水沟的淤泥及杂质过滤,减少排水泵被堵塞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排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排水系统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当基底低于地下水位时,由于土的含水层被切断,地下水会不断地渗入坑内。雨期施工时,地下水也会不断的流入坑内。如果不采取排水措施,把流入基坑内的水及时排走或把地下水位降低,不仅会使施工条件恶化,而且地基土被水泡软后,容易造成边坡塌方并使地基的承载力下降,故需对基坑进行排水,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常用的基坑排水方法主要有明沟加集水井排水、轻型井点排水、喷射井点降水、电渗井点排水等。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342965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滨海相地质层区超大型深基坑排水系统,包括基坑顶、坡面和基坑底排水结构,基坑顶排水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顶部的基顶排水沟,基顶排水沟的外围设有防汛墙;坡面排水结构包括坡面台阶排水沟和设置在护坡面上的多条坡面排水管;基坑底排水结构包括布置在基坑底部的多条盲沟管和基底排水沟及分别与多条坡面排水管和基底排水沟连通的多个窨井,所述盲沟管由多节连接的φ110mm铸铁管构成,多节铸铁管之间采用承插式接头连接,所述铸铁管上设有φ1050mm网格孔,所述铸铁管的外表面包覆有无纺土工布,位于基坑底部的四角处设有与基底排水沟连通的四个集水井。该技术的地下水循环流畅,降低基坑被破坏的可能性。但是基坑中的淤泥及一些杂质会跟随流动的水进入排水沟并最终排到集水坑中,集水坑中大量的淤泥及杂质会降低排水泵的效率甚至堵塞排水泵,影响集水坑的正常排水,故设计一种基坑排水,可以将排水沟的淤泥及杂质过滤,减少排水泵被堵塞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坑排水系统,可以将排水沟中的淤泥及杂质过滤,减少排水泵被堵塞的情况发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基坑排水系统,包括基坑,所述基坑底部开设有若干排水沟,所述排水沟连接有若干开设在基坑底部的集水坑,所述集水坑内设有用于排水的排水泵,所述排水沟进入集水坑的各个入口都固定有框架,所述框架的宽度与排水沟的宽度相同,所述框架底端与排水沟底部抵接,所述框架内放置有用于过滤淤泥的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机构,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包括底板、固定在底板上的用于过滤大颗粒杂质的粗过滤网和用于过滤小颗粒杂质的细过滤网,所述粗过滤网和细过滤网沿排水沟长度方向间隔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框架固定在排水沟中,框架的宽度和排水沟的宽度相同,框架的底端与排水沟的底部抵接,放置在框架中的过滤装置可以将通过排水沟进入集水坑的大部分水过滤,从而将排水沟中的淤泥及杂质过滤,减少排水泵被堵塞的情况发生;底板上固定有粗过滤网和细过滤网,可以对排水进行二次过滤,减少进入集水坑的杂质,与只设置一层过滤网相比,两层过滤网可以相互配合减轻单层过滤网受到的损坏,延长过滤网的工作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二过滤机构,所述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结构相同,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且沿排水沟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在水平高度上错落分布,所述框架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同时沿竖直方向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过滤机构与第二过滤机构的运动方向相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结构相同,沿排水沟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从而实现互为备用;当第一过滤机构需要进行清洗时,将第一过滤机构取出,第二过滤机构可以继续进行排水的过滤;当第二过滤机构需要进行清洗时,将第二过滤机构取出,第一过滤机构可以继续进行排水的过滤;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在水平高度上错落分布,驱动装置可以同时驱动第一过滤机构和第二过滤机构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且运动方向相反,当第一过滤机构在框架中进行过滤工作时,第二过滤机构的初始位置在框架的顶端,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对第二过滤机构进行清洗;操作驱动装置带动第二过滤机构放置在框架中进行工作时,第一过滤机构被带动到框架的顶端,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对第一过滤机构进行清洗,使框架中始终放置有过滤机构,降低淤泥进入集水坑的可能性,减少排水泵被堵塞的情况发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框架内壁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升降板,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二升降板,所述第一过滤机构放置于第一升降板上,所述第二过滤机构放置于第二升降板上,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框架顶端的伸长板、转动连接在伸长板上的第一收丝盘和第二收丝盘,所述第一收丝盘和第二收丝盘同轴设置且位于伸长板远离框架的一端,所述第一收丝盘上缠绕有第一钢丝,所述第一钢丝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收丝盘上,所述第一钢丝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升降板上,所述第二收丝盘上缠绕有第二钢丝,所述第二钢丝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收丝盘上,所述第二钢丝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升降板上,所述第一钢丝与第二钢丝长度相同且缠绕方向相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过滤机构放置在第一升降板上,第二过滤机构放置在第二升降板上,第一、第二升降板分别滑动连接在开设于框架内壁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上,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长度与框架高度相同,第一收丝盘与第二收丝盘共用一根转动轴,转动轴转动连接在伸长板上,第一钢丝与第二钢丝长度相同且缠绕方向相反,当第一过滤机构在框架中进行过滤工作时,第二过滤机构的初始位置在框架的顶端,通过转动转动轴带动第一收丝盘与第二收丝盘同时在一个方向上转动,第一收丝盘进行第一钢丝的收卷,第二收丝盘进行第二钢丝的放卷,将第一升降板滑至框架的顶端,将第二升降板滑至框架的底端,从而可以带动第一、第二升降板在竖直的相反方向运动;反方向转动转动轴,第一收丝盘进行第一钢丝的放卷,第二收丝盘进行第二钢丝的收卷,将第一升降板滑至框架的顶端,将第二升降板滑至框架的底端,实现第一、第二过滤机构的同时驱动且互为备用的功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都为T型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T型槽的设置降低第一升降板和第二升降板在竖直方向滑动时出现翻转的可能性,提高第一、第二升降板滑动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都开设在框架背水侧的内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都开设在框架的背水侧内壁上,减少石子及杂质颗粒随水流方向进入第一、第二滑槽内的情况发生,降低石子及杂质颗粒塞满第一、第二滑槽的可能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在粗过滤网的一侧固定有延长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粗过滤网上的杂质积累过多,需要将过滤装置从水中取出时,延长板可以提供沾附在粗过滤网上的杂质一个承接面,减少杂质重新掉入排水沟的情况发生;底板同样可以提供一个沾附在细过滤网上的杂质一个承接面,减少杂质重新掉入排水沟的情况发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延长板在远离粗过滤网的一端设有用于收集淤泥的挡板,所述底板沿垂直排水沟长度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侧板,所述侧板与挡板抵接,所述挡板、侧板、细过滤网、底板和延长板围合成一个用于收集淤泥的空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排水系统,包括基坑(1),所述基坑(1)底部开设有若干排水沟(2),所述排水沟(2)连接有若干开设在基坑(1)底部的集水坑(3),所述集水坑(3)内设有用于排水的排水泵(4),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2)进入集水坑(3)的各个入口都固定有框架(5),所述框架(5)的宽度与排水沟(2)的宽度相同,所述框架(5)底端与排水沟(2)底部抵接,所述框架(5)内放置有用于过滤淤泥的过滤装置(6),所述过滤装置(6)包括第一过滤机构(7),所述第一过滤机构(7)包括底板(9)、固定在底板(9)上的用于过滤大颗粒杂质的粗过滤网(10)和用于过滤小颗粒杂质的细过滤网(11),所述粗过滤网(10)和细过滤网(11)沿排水沟(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排水系统,包括基坑(1),所述基坑(1)底部开设有若干排水沟(2),所述排水沟(2)连接有若干开设在基坑(1)底部的集水坑(3),所述集水坑(3)内设有用于排水的排水泵(4),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2)进入集水坑(3)的各个入口都固定有框架(5),所述框架(5)的宽度与排水沟(2)的宽度相同,所述框架(5)底端与排水沟(2)底部抵接,所述框架(5)内放置有用于过滤淤泥的过滤装置(6),所述过滤装置(6)包括第一过滤机构(7),所述第一过滤机构(7)包括底板(9)、固定在底板(9)上的用于过滤大颗粒杂质的粗过滤网(10)和用于过滤小颗粒杂质的细过滤网(11),所述粗过滤网(10)和细过滤网(11)沿排水沟(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6)还包括第二过滤机构(8),所述第一过滤机构(7)和第二过滤机构(8)结构相同,第一过滤机构(7)和第二过滤机构(8)沿排水沟(2)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在水平高度上错落分布,所述框架(5)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一过滤机构(7)和第二过滤机构(8)同时沿竖直方向运动的驱动装置(16),所述第一过滤机构(7)与第二过滤机构(8)的运动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坑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5)内壁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17)和第二滑槽(19),所述第一滑槽(17)内滑动连接有第一升降板(18),所述第二滑槽(19)内滑动连接有第二升降板(20),所述第一过滤机构(7)放置于第一升降板(18)上,所述第二过滤机构(8)放置于第二升降板(20)上,所述驱动装置(16)包括固定在框架(5)顶端的伸长板(21)、转动连接在伸长板(21)上的第一收丝盘(22)和第二收丝盘(23),所述第一收丝盘(22)和第二收丝盘(23)同轴设置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峰陈凤李文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化工工程地质勘察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