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系统及光学镜头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5096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组,包括沿着主光轴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一胶合透镜,第二胶合透镜;第二透镜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像面侧;第三透镜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像面侧;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对应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一接口,形成第一光学子系统,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对应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二接口,形成第二光学子系统,所述第一光学子系统的焦距不同于所述第二光学子系统的焦距。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光学系统可以实现两种焦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学系统及光学镜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
,特别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及光学镜头。
技术介绍
光学系统焦距变化一般通过手动变焦或电动变焦,也就是手动旋转镜头上的镜组或者电机驱动旋转镜组,完成镜组在镜头内部的偏移,因为传统的设计镜头光学变焦都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连续变化,镜组如果位移量不精确焦距可能会存在偏差,这种机械式的变焦速度不高且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学系统,在该光学系统中包括了多个接口,每个接口对应不同的光学子系统,且每个光学子系统的焦距不同。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组,包括沿着主光轴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一胶合透镜,第二胶合透镜;第二透镜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像面侧;第三透镜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像面侧;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对应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一接口,形成第一光学子系统,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对应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二接口,形成第二光学子系统,所述第一光学子系统的焦距不同于所述第二光学子系统的焦距。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镜包括凸凹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面为凸球面,所述第一透镜的物面的曲率半径在89-90mm之间,所述第一透镜的像面为凹球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面的曲率半径在20-21mm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镜包括双凸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面为凸球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面的曲率半径在49-50mm,所述第二透镜的像面为凸球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面的曲率半径在65-66mm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合透镜包括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所述第一镜片的物面为凸球面,所述第一镜片的物面的曲率半径在15-16mm之间,所述第一镜片的像面为凸球面,所述第一镜片的像面的曲率半径在34-35mm之间;所述第二镜片的物面为凹球面,所述第二镜片的物面的曲率半径等于所述第一镜片的像面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二镜片的像面为凹球面,所述第二镜片的像面的曲率半径在6.7-6.8mm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胶合透镜包括第三镜片和第四镜片,所述第三镜片的物面为平面,所述第三镜片的物面的曲率半径为正无穷,所述第三镜片的像面为平面,所述第三镜片的像面的曲率半径为正无穷;所述第四镜片的物面为平面,所述第四镜片的物面的曲率半径等于所述第三镜片的像面的曲率半径,所述第四镜片的像面为平面,所述第四镜片的像面的曲率半径为正无穷;所述第二胶合透镜的胶合面上设置有光阑。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二透镜的光学间隔在39-40mm之间,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一胶合透镜的光学间隔在2.3-2.4mm之间,所述第一胶合透镜至所述第二胶合透镜的光学间隔在2.9-3.1mm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三个透镜,所述第一光学子系统的焦距在12.8-13mm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四个透镜,所述第二光学子系统的焦距在18.8-19mm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镜的材料包括重冕玻璃,所述第二透镜的材料包括重火石玻璃。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胶合透镜的第一镜片的材料包括镧冕玻璃,所述第一胶合透镜的第二镜片的材料包括重火石玻璃。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光学镜头,包括,壳体;光学系统,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光学系统包括,第一透镜组,包括沿着主光轴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一胶合透镜,第二胶合透镜;第二透镜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像面侧;第三透镜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像面侧;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对应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一接口,形成第一光学子系统,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对应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二接口,形成第二光学子系统,所述第一光学子系统的焦距不同于所述第二光学子系统的焦距。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学系统及光学镜头,该光学系统内设置有两个接口,该光学系统的第一光学子系统和第二光学子分别对应相应的接口,且第一光学子系统和第二光学子系统共用部分透镜,由此可以实现两种不同焦距的光学系统,由此可以在同一个视场中心输出两种不同焦距的成像信息。附图说明图1:本实施例提出的光学系统的简要示意图。图2:本实施例提出的光学系统的第一光学子系统的结构图。图3:本实施例提出的光学系统的第二光子系统的结构图。图4A-4B: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子系统和第二光学子系统的场曲图和畸变图。图5A-5B: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子系统和第二光学子系统的傅里叶变换的调制传递函数(FFTMTF)图。图6A-6B: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子系统和第二光学子系统的像面照度图。图6A-7B: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子系统和第二光学子系统的弥散圆图。图8: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简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光学系统1000,该光学系统1000包括第一光学子系统100及第二光学子系统200,第一光学子系统100对应光学系统10的第一接口A,第二光学子系统200对应光学系统10的第一接口B。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光学子系统100和第二光学子系统200共用部分透镜,且第一光学子系统100的焦距第二光学子系统200的焦距不同,因此不用改变透镜的位置即可实现两种不同的焦距,也可以在同一个视场中心输出两路不同焦距的成像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光学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更多的接口,例如包括三个接口或四个接口或更多,该光学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更多的光学子系统,且多个光学子系统的焦距可以不同或相同,例如包括三个光学子系统或四个光学子系统或更多。以下将分别介绍第一光学子系统100和第二光学子系统20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第一光学子系统100,该第一光学子系统100包括第一透镜101,第二透镜102,第一胶合透镜103,第二胶合透镜104,第三胶合透镜105,第三透镜106及第四透镜107。第一透镜101,第二透镜102,第一胶合透镜103及第二胶合透镜104还可以定义为第一透镜组,第三胶合透镜105,第三透镜106及第四透镜107还可以定义为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从物侧向像侧沿着主光轴依次排列。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01可例如为凹凸透镜,第一透镜101的物面为凸球面,第一透镜1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透镜组,包括沿着主光轴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一胶合透镜,第二胶合透镜;/n第二透镜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像面侧;/n第三透镜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像面侧;/n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对应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一接口,形成第一光学子系统,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对应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二接口,形成第二光学子系统,所述第一光学子系统的焦距不同于所述第二光学子系统的焦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透镜组,包括沿着主光轴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一胶合透镜,第二胶合透镜;
第二透镜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像面侧;
第三透镜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组的像面侧;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对应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一接口,形成第一光学子系统,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对应所述光学系统的第二接口,形成第二光学子系统,所述第一光学子系统的焦距不同于所述第二光学子系统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包括凸凹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面为凸球面,所述第一透镜的物面的曲率半径在89-90mm之间,所述第一透镜的像面为凹球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面的曲率半径在20-21m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包括双凸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面为凸球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面的曲率半径在49-50mm,所述第二透镜的像面为凸球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面的曲率半径在65-66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胶合透镜包括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所述第一镜片的物面为凸球面,所述第一镜片的物面的曲率半径在15-16mm之间,所述第一镜片的像面为凸球面,所述第一镜片的像面的曲率半径在34-35mm之间;所述第二镜片的物面为凹球面,所述第二镜片的物面的曲率半径等于所述第一镜片的像面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二镜片的像面为凹球面,所述第二镜片的像面的曲率半径在6.7-6.8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胶合透镜包括第三镜片和第四镜片,所述第三镜片的物面为平面,所述第三镜片的物面的曲率半径为正无穷,所述第三镜片的像面为平面,所述第三镜片的像面的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承桓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协尔智能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