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包括底座和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面板,所述底座内设置有加热单元,所述面板用于承载锅具,所述面板具有与所述加热单元位置相对应的加热区,所述加热区的外表面设有用于支撑所述锅具的凸台,使置放于所述面板的锅具与所述面板之间存在隔热间隙;所述加热区的外表面还具有反热层,所述反热层用于反射辐射到所述面板的热量。本申请中隔热间隙的存在避免了锅具向面板的直接热传导,降低了锅具的热量损失,大幅减少了烹饪器具内部的温升,且所述隔热间隙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反热层的热反射效果,本申请同时从“传导”、“辐射”两个层面对热量的传递进行阻隔,有效地减少了锅具的热量损失,提高了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本申请属于厨房用具
,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电磁炉、电磁灶等电磁烹饪器具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制成的电气烹饪器具,其无需明火或传导式加热而可以让热直接在锅具产生,安全、卫生,且加热能效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因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电磁烹饪器具在工作过程中锅具的温度远高于烹饪器具内部元器件的温度,现有技术中锅具是直接置放于电磁烹饪器具的面板之上的,电磁烹饪器具运行过程中锅具的热量会通过面板直接传递到烹饪器具内部,该类型的热传递,一方面造成了热损失,降低了对锅具的加热能效利用率,延长了烹饪时长,降低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会导致烹饪器具内部温升严重,加大烹饪器具内部散热风扇的运行负担,降低烹饪器具内部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影响烹饪器具的正常运行。除了上述热传导的方式以外,电磁烹饪器具运行过程中,锅具还会向面板及烹饪器具内部辐射热量,目前存在通过在面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反热层,以期达到将辐射的热量再次反射到锅具以加热锅具,减少锅具热量损失、提高能效的方式。然而,锅具通过底部向面板热传导的效率较高,而在不太高的温度下热辐射占据的比例较小,现有技术中锅具直接置于面板上的方式使得锅具直接与面板接触,锅具通过热传导这一主导的热传递方式传递给面板的热量远远大于面板通过所述反热层传递给锅具的热量,因此现有技术中设置反热层的技术方案所能达到的热能效利用率提升效果非常有限,实测热能效利用率提高仅有0.1%。锅具与面板长期接触会划伤反热层,反热层受损后其粗糙的表面会影响热反射效果。而且,现有技术中电磁烹饪器具用以实现提高能效的方式一般为优化线盘设计,但实践证明,此类优化方式对于热能效利用率的提升也非常有限,且线盘的优化特别复杂,需要花费的成本较大,即便是在高成本下进行此类优化设计,热能效利用率的提升也仅在1%以内。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地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磁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包括底座和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面板,所述底座内设置有加热单元,所述面板用于承载锅具,所述面板具有与所述加热单元位置相对应的加热区,所述加热区的外表面设有用于支撑所述锅具的凸台,使置放于所述面板的锅具与所述面板之间存在隔热间隙;所述加热区的外表面还具有反热层,所述反热层用于反射辐射到所述面板的热量。本申请中的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所述凸台呈闭合的环状,所述凸台的顶部具有密封部,使置放于所述面板的锅具底部边沿与所述凸台之间密封配合,所述凸台下表面与面板密封贴合,以在所述面板和所述锅具之间形成封闭气室。所述封闭气室的厚度为0.5-4mm。所述加热区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所述凸台,多个所述凸台间隔布置。所述多个凸台围成非闭合的环状结构,或者所述多个凸台为环状设置的多个凸点。所述反热层在所述面板外表面的覆盖的面正对所述锅具底面。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活动式测温元件,所述面板具有与所述活动式测温元件适配的通孔,所述活动式测温元件通过所述通孔与置放于所述面板的锅具接触;和/或,所述电磁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内的红外测温元件,所述面板具有与所述红外测温元件位置相对应的透光区,所述红外测温元件通过所述透光区采集置放于所述面板的锅具的温度。所述锅具底面在面板的投影,位于反热层内。所述反热层内还设有图案层。所述凸台由弹性材料制成。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1.本申请中的电磁烹饪器具进行了反常规设计,与现有技术中面板的上表面为光滑平整的表面明显不同,本申请的所述面板与所述锅具之间设置有凸台,以使置放于所述面板的锅具与所述面板之间存在隔热间隙,该隔热间隙的存在避免了锅具向面板的直接热传导,使锅具底部热量通过导热传递给面板的速率大大降低,降低了锅具的热量损失,大幅减少了烹饪器具内部的温升,有效地保护了烹饪器具内部的电子元器件,保证了烹饪器具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本申请中所述面板加热区的外表面还具有反热层,所述反热层可以反射辐射到所述面板的热量,而将锅底底部辐射至下方的热量大部分予以保留,提升了对锅具热辐射的“回收”利用率。因此,本申请同时从“传导”、“辐射”两个层面对热量的传递进行阻隔,有效地减少了锅具的热量损失,提高了加热能效利用率,且降低了烹饪器具内部的温升。2.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优化线盘设计或者在面板与线盘之间增设隔热结构以实现热能效利用率提升的技术方案而言,本申请采用了增设凸台和反热层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不仅成本低,而且热能效利用率提升效果非常明显。3.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凸台呈闭合的环状,所述凸台下表面与面板密封贴合,所述凸台的顶部具有密封部,当锅具置放于凸台时锅具的底部与凸台的顶部密封,从而在所述面板和所述锅具之间形成封闭气室,该封闭气室的存在,实现了封闭气室内部热空气与外部空气的隔离,使内、外空气不存在对流热交换,从而避免了内外空气对流所造成的热损失,本实施方式从“传导”、“辐射”以及“减少热交换”三个层面对热量的传递进行干预,减少了热损耗,大幅提升了热能效利用率。4.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加热区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所述凸台,多个所述凸台间隔布置,更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凸台之中,位于内侧的凸台的高度低于位于外侧的凸台的高度或者相互平齐,从而可以匹配不同的锅具,扩大所述电磁烹饪器具的适用范围,提升用户体验。5.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多个凸台围成非闭合的环状结构,或者所述多个凸台为环状设置的多个凸点,本实施方式中多段或多点支撑的方式同样可以实现锅具与面板的隔离,避免了锅具与面板的直接接触,从而限制了直接的热传导这一主导因素,降低了锅具的热量损失,且降低了烹饪器具内部的温升,使烹饪器具内部的元器件保持在较低温度,提高了烹饪器具运行的稳定性,而且多段或多点支撑的方式相较于凸台的封闭环状结构而言,还可以节省材料,降低成本。6.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凸台与所述反热层均为浅色,浅色的凸台和反热层可以提升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提升热反射效果,以降低锅具散失的热量向所述烹饪器具内部的辐射。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申请中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磁烹饪器具的结构简图,其中箭头方向示出了热量的流向。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其中箭头方向示出了热量的流向。图3为本申请中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磁烹饪器具的俯视图。图4为本申请中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磁烹饪器具的结构简图。图5为本申请中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磁烹饪器具的俯视图。图6为本申请中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电磁烹饪器具的俯视图。图7为本申请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包括底座和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面板,所述底座内设置有加热单元,所述面板用于承载锅具,所述面板具有与所述加热单元位置相对应的加热区,其特征在于,/n所述加热区的外表面设有用于支撑所述锅具的凸台,使置放于所述面板的锅具与所述面板之间存在隔热间隙;/n所述加热区的外表面还具有反热层,所述反热层用于反射辐射到所述面板的热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包括底座和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面板,所述底座内设置有加热单元,所述面板用于承载锅具,所述面板具有与所述加热单元位置相对应的加热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区的外表面设有用于支撑所述锅具的凸台,使置放于所述面板的锅具与所述面板之间存在隔热间隙;
所述加热区的外表面还具有反热层,所述反热层用于反射辐射到所述面板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台呈闭合的环状,所述凸台的顶部具有密封部,使置放于所述面板的锅具底部边沿与所述凸台之间密封配合,所述凸台下表面与面板密封贴合,以在所述面板和所述锅具之间形成封闭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闭气室的厚度为0.5-4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区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所述凸台,多个所述凸台间隔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凸台围成非闭合的环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田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