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超高层核心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43527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超高层核心筒结构,涉及核心筒施工技术领域,其包括筒体,筒体包括四块剪力墙,相邻剪力墙通过连接装置进行连接固定;连接装置包括四个桩柱;桩柱相邻的两侧壁上均设有用于固定剪力墙两侧的固定件;水平方向相邻的两个桩柱上端设有连接梁;连接梁与桩柱通过连接件连接;桩柱上设有用于连接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桩柱的加强件;筒体外设有钢架组件;钢架组件包括多个立柱和连接相邻两个立柱的横梁;立柱沿筒体外侧阵列分布设置;立柱与横梁通过安装部连接;桩柱上远离固定件的一侧连接有第二钢梁;第二钢梁一端与桩柱通过搭扣部连接,第二钢梁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立柱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能够缩短施工工期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超高层核心筒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核心筒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超高层核心筒结构。
技术介绍
核心筒就是在建筑的中央部分,由电梯井道、楼梯、通风井、电缆井、公共卫生间、部分设备间围护形成中央核心筒,与外围框架形成一个外框内筒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浇筑。此种结构十分有利于结构受力,并具有极优的抗震性。超高层核心筒施工一般采用顶模进行施工。在施工时,一般核心筒竖向结构先施工,水平结构后进行施工。而为不影响核心筒竖向结构顶模施工,水平结构预留的板筋弯曲到核心筒墙体内,与墙体混凝土同时进行浇筑,后期水平结构施工时候再将预留的板筋剔出。现有的核心筒广泛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方式,这种方法工期较长,施工费用较高,施工效率低,导致综合经济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超高层核心筒结构,其能够快速安装,施工工期短。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装配式超高层核心筒结构,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包括四块剪力墙,且四块剪力墙依次相邻设置形成筒状结构,相邻所述剪力墙通过连接装置进行连接固定;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四个桩柱;四个所述桩柱呈矩形阵列分布;所述桩柱相邻的两侧壁上均设有用于固定剪力墙两侧的固定件;所述桩柱的上端面开设有截面呈方形的插槽,桩柱的下端面设有与插槽相适配的插柱;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于桩柱上的第一L型板和可拆卸地固定于桩柱上的第二L型板;所述第一L型板和第二L型板的高度方向与桩柱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L型板和第二L型板的水平部均固定于桩柱的同一侧壁上,第一L型板和第二L型板的竖直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L型板靠近第一L型板的一侧设有第一燕尾条;所述剪力墙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燕尾条适配的第一燕尾槽,且第一燕尾槽的上槽壁贯穿于剪力墙的侧壁;水平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桩柱的上端之间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有连接梁;所述连接梁与桩柱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梁为H型钢,H型钢包括底板和设于底板两侧的筋板;所述筋板的两侧与底板成型有凹槽;所述剪力墙的上下两端位于凹槽内;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于筋板两端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两端分别与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桩柱的端部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桩柱远离固定件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桩柱的加强件;所述筒体外设有钢架组件;所述钢架组件包括多个方管状的立柱和连接相邻两个立柱的横梁;所述立柱沿筒体的外侧阵列分布设置;所述立柱与横梁通过安装部进行连接;所述剪力墙内预埋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连接有第一钢梁;所述第一钢梁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立柱固定连接;所述桩柱上远离固定件的一侧连接有第二钢梁;所述第二钢梁为H型钢;所述第二钢梁的一端与桩柱通过搭扣部连接,第二钢梁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立柱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连接装置,将四块剪力墙进行连接,使得预制好的剪力墙能够装配形成筒体,加快了施工速度,提高了施工质量。通过桩柱对剪力墙的两侧进行安装,连接梁对剪力墙的上下两侧进行安装,使得筒体整体的连接可靠,在剪力墙的周侧设置有桩柱和连接梁,有利于减小剪力墙上的应力集中。在桩柱的上端面开设有插槽,方便竖直方向上的两个桩柱进行连接,且插槽的截面呈方形,能够有利于避免竖直方向的两个桩柱之间发生扭转,增大筒体的抗扭转能力和抗水平载荷的能力。设置固定件,能够方便对剪力墙的两侧进行固定。首先将剪力墙的两侧分别与水平方向的两个桩柱进行抵靠,再将第二L型板从桩柱的上方进行安装,第一燕尾条插接于第一燕尾槽内,使得剪力墙的两侧分别夹设第一L型板和第二L型板之间,再通过螺栓对第一L型板和第二L型板进行加固,从而能够将剪力墙的两侧与桩柱进行固定,且两者之间的连接可靠。通过将剪力墙通过此种方式进行装配,更加省力方便,由于剪力墙较大且重,对其两端采用插接的方式不容易将剪力墙与槽对准,通过将第二L型板进行插接,更加方便将第一燕尾条插接于第一燕尾槽内对剪力墙进行约束固定。设置连接件,不仅能够将连接梁与桩柱进行固定,使得剪力墙的上下端面能够插接于连接梁的凹槽中,方便固定件对剪力墙进行固定;还能够加强竖直方向的相邻两个桩柱之间的连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竖向载荷能力。设置加强件,能够进一步加强竖直方向上的相邻两个桩柱之间的连接,使得筒体不易产生剪切变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将筒体外设置的钢架组件,通过第一钢梁和第二钢梁进行连接,避免在剪力墙或钢架组件上的受力集中,使得剪力墙和钢架组件的结构更加牢固可靠。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剪力墙长度方向的两侧预制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插接于剪力墙内部的钢板;所述钢板的长度方向与剪力墙的长度方向一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剪力墙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固定部,能够提高剪力墙的强度,避免筒体受到水平方向上的载荷后,剪力墙与桩柱之间的连接不可靠;进一步提高了筒体的抗水平载荷和抗竖向载荷能力。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桩柱上远离固定件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二燕尾槽靠近桩柱的端部且第二燕尾槽的槽壁贯穿桩柱的端面;所述加强件包括滑动设于第二燕尾槽内的第二燕尾条;两个所述第二燕尾条背离桩柱的一侧固定有与桩柱侧壁贴合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沿高度方向上开设有腰型孔;所述桩柱上且靠近桩柱端部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桩柱上且靠近桩柱端部的位置螺纹连接有与桩柱垂直的固定螺栓;靠近桩柱下端的所述固定螺栓的一端穿过腰型孔并与加强板远离桩柱的一侧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第二燕尾槽,有利于对加强板进行限制,是的加强板不易脱离与桩柱的连接。在对竖直方向的两个桩柱进行连接固定时,将位于上方的桩柱插接于位于下方的桩柱的插槽内后,拧松位于上方的桩柱下端的固定螺栓,取下位于下方桩柱上端的固定螺栓,使得加强板能够沿着第二燕尾槽向下移动,从而使得第二燕尾条的下端插接于位于下方的桩柱上的第二燕尾槽内,再将位于下方的桩柱上端的固定螺栓插入进行拧紧,最后再拧紧位于上方的桩柱下端的固定螺栓,使得竖直方向上的相邻两个桩柱的两个固定螺栓靠近桩柱的一侧与加强板背离桩柱的一侧紧密贴合,从而实现对竖直方向上的相邻两个桩柱的连接固定,使得竖直方向上的两个桩柱之间连接更加稳定可靠,连接处不易发生松脱,能够承受更大的水平载荷和竖向载荷,具有更强的抗扭能力。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安装部包括固定于立柱上的套筒、固定于套筒上的第一环板和固定于套筒上且与第一环板间隔设置的第二环板;所述横梁的端部插接于第一环板和第二环板之间并通过螺栓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横梁的端部插接于第一环板和第二环板之间,能够对横梁的端部进行支撑,再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使得横梁的端部与第一环板和第二环板进行连接固定,提高了横梁的端部与立柱的连接强度,安装更加方便,提高了施工速度。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环板和第二环板相向的一侧固定有第三燕尾条,第三燕尾条沿立柱的周向设有四个;所述第三燕尾条的长度方向与立柱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超高层核心筒结构,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包括四块剪力墙(11),且四块剪力墙(11)依次相邻设置形成筒状结构,其特征在于:/n相邻所述剪力墙(11)通过连接装置(2)进行连接固定;所述连接装置(2)包括四个桩柱(21);四个所述桩柱(21)呈矩形阵列分布;所述桩柱(21)相邻的两侧壁上均设有用于固定剪力墙(11)两侧的固定件(22);/n所述桩柱(21)的上端面开设有截面呈方形的插槽(211),桩柱(21)的下端面设有与插槽(211)相适配的插柱(212);所述固定件(22)包括固定于桩柱(21)上的第一L型板(221)和可拆卸地固定于桩柱(21)上的第二L型板(222);所述第一L型板(221)和第二L型板(222)的高度方向与桩柱(21)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L型板(221)和第二L型板(222)的水平部均固定于桩柱(21)的同一侧壁上,第一L型板(221)和第二L型板(222)的竖直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L型板(222)靠近第一L型板(221)的一侧设有第一燕尾条(223);所述剪力墙(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燕尾条(223)适配的第一燕尾槽(111),且第一燕尾槽(111)的上槽壁贯穿于剪力墙(11)的侧壁;/n所述桩柱(21)远离固定件(22)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桩柱(21)的加强件(5);/n水平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桩柱(21)的上端之间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有连接梁(23);所述连接梁(23)与桩柱(21)通过连接件(4)连接;所述连接梁(23)为H型钢,H型钢包括底板和设于底板两侧的筋板;所述筋板的两侧与底板成型有凹槽;所述剪力墙(11)的上下两端位于凹槽内;/n所述连接件(4)包括固定于筋板两端的连接板(41);所述连接板(41)两端分别与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桩柱(21)的端部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n所述筒体(1)外设有钢架组件(6);所述钢架组件(6)包括多个方管状的立柱(61)和连接相邻两个立柱(61)的横梁(62);所述立柱(61)沿筒体(1)的外侧阵列分布设置;所述立柱(61)与横梁(62)通过安装部(7)进行连接;/n所述剪力墙(11)内预埋有连接部(13);所述连接部(13)上连接有第一钢梁(8);所述第一钢梁(8)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立柱(61)固定连接;/n所述桩柱(21)上远离固定件(22)的一侧连接有第二钢梁(9);所述第二钢梁(9)为H型钢;所述第二钢梁(9)的一端与桩柱(21)通过搭扣部(91)连接,第二钢梁(9)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立柱(61)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超高层核心筒结构,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包括四块剪力墙(11),且四块剪力墙(11)依次相邻设置形成筒状结构,其特征在于:
相邻所述剪力墙(11)通过连接装置(2)进行连接固定;所述连接装置(2)包括四个桩柱(21);四个所述桩柱(21)呈矩形阵列分布;所述桩柱(21)相邻的两侧壁上均设有用于固定剪力墙(11)两侧的固定件(22);
所述桩柱(21)的上端面开设有截面呈方形的插槽(211),桩柱(21)的下端面设有与插槽(211)相适配的插柱(212);所述固定件(22)包括固定于桩柱(21)上的第一L型板(221)和可拆卸地固定于桩柱(21)上的第二L型板(222);所述第一L型板(221)和第二L型板(222)的高度方向与桩柱(21)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L型板(221)和第二L型板(222)的水平部均固定于桩柱(21)的同一侧壁上,第一L型板(221)和第二L型板(222)的竖直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L型板(222)靠近第一L型板(221)的一侧设有第一燕尾条(223);所述剪力墙(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燕尾条(223)适配的第一燕尾槽(111),且第一燕尾槽(111)的上槽壁贯穿于剪力墙(11)的侧壁;
所述桩柱(21)远离固定件(22)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连接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桩柱(21)的加强件(5);
水平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桩柱(21)的上端之间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有连接梁(23);所述连接梁(23)与桩柱(21)通过连接件(4)连接;所述连接梁(23)为H型钢,H型钢包括底板和设于底板两侧的筋板;所述筋板的两侧与底板成型有凹槽;所述剪力墙(11)的上下两端位于凹槽内;
所述连接件(4)包括固定于筋板两端的连接板(41);所述连接板(41)两端分别与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桩柱(21)的端部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所述筒体(1)外设有钢架组件(6);所述钢架组件(6)包括多个方管状的立柱(61)和连接相邻两个立柱(61)的横梁(62);所述立柱(61)沿筒体(1)的外侧阵列分布设置;所述立柱(61)与横梁(62)通过安装部(7)进行连接;
所述剪力墙(11)内预埋有连接部(13);所述连接部(13)上连接有第一钢梁(8);所述第一钢梁(8)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立柱(61)固定连接;
所述桩柱(21)上远离固定件(22)的一侧连接有第二钢梁(9);所述第二钢梁(9)为H型钢;所述第二钢梁(9)的一端与桩柱(21)通过搭扣部(91)连接,第二钢梁(9)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立柱(6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超高层核心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11)长度方向的两侧预制有固定部(12);所述固定部(12)包括插接于剪力墙(11)内部的钢板(121);所述钢板(121)的长度方向与剪力墙(11)的长度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超高层核心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柱(21)上远离固定件(22)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燕尾槽(224);所述第二燕尾槽(224)靠近桩柱(21)的端部且第二燕尾槽(224)的槽壁贯穿桩柱(21)的端面;所述加强件(5)包括滑动设于第二燕尾槽(224)内的第二燕尾条(51);两个所述第二燕尾条(51)背离桩柱(21)的一侧固定有与桩柱(21)侧壁贴合的加强板(52);所述加强板(52)沿高度方向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肇才李志德张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现代建筑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