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及防渗结构的构建方法,防渗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平整压实基础层、压实黏土层、复合防渗层、上保护层和细沙垫层;复合防渗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GCL垫和HDPE土工膜。构建方法包括:对现有场地基础层进行压实,形成平整压实基础层;在平整压实基础层上铺设黏土并压实,形成压实黏土层;在压实黏土层上依次铺设GCL垫和HDPE土工膜,形成复合防渗层;在复合防渗层上铺设上保护层;在上保护层上铺设细沙,形成细沙垫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土工材料来源广泛,方便获得,可充分满足医疗等“应急”状况下对原材料调配的特殊需求,针对性强,且所提出的结构层施工快速,防渗效果较佳,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传统土工材料在特种防渗领域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及防渗结构的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场地防渗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医疗等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及防渗结构的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场地防渗是常规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构筑物的使用安全和寿命。同样,在医疗等应急项目建设当中,场地防渗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程内容,其可以有效的防止医疗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医疗废水以及受污染的地表水的无序迁移,在降低环境风险的同时,可有效遏制病原体向外部的扩散,从而实现场地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安全防护。医疗等应急场地的防渗结构设计不同于常规建筑和市政工程,不仅需要面临场地防渗系统服役的共性问题,还要确保其在某些特殊服役环境下(例如特殊水环境、应力环境、感染环境等)的可靠性、耐久性和安全性。同时由于“应急”项目的特殊性,该类场地的防渗结构还应该具备工期短、施工便捷、材料方便调配、质量易于把控等特点,从而满足快速建设的切实需要。徐建玲等人在其研究的《一种防止地面污染的防护结构层》中提到,采用水泥、水玻璃、粉煤灰、熟石灰和沉淀泥浆的混合物作为硬化层,并选用0.01~0.25mm的PE薄膜作为场地的污染物渗漏保护层;佘祺瑞等人在其研究的《一种基于防渗系统构建的污染阻隔结构及方法》中提到,利用液体导排层、保护层、防渗层、压实土垫层和压实垃圾层作为填埋场地扩容的基础结构层,可以实现污染阻隔的作用;林建超等人在其研究的《一种具有防渗功能的垃圾填埋场》和姜新新等人在其研究的《一种用于渗流量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双层HDPE膜复合衬里防渗结构》中,均根据施用场地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双层膜结构的复合防渗层等。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为:目前的场地防渗研究主要集中在填埋场和化工场地的污染防控,所设计的防渗层结构复杂;同时以水泥为主材的硬化层存在养护期较长、施工繁琐的问题,不利于工期控制。相比之下,目前国内外尚没有针对医疗等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的相关研究与报道,目前相关研究者仍然在寻求一种实施简单、效果显著的应急场地防渗结构及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及防渗结构的构建方法。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平整压实基础层、压实黏土层、复合防渗层、上保护层和细沙垫层;所述复合防渗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GCL垫和HDPE土工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平整压实基础层与压实黏土层之间设有土工格栅层;其中,所述土工格栅层为双向拉伸塑料土工格栅,所述双向拉伸塑料土工格栅标称每延米抗拉强度不小于20kN/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平整压实基础层的压实度不小于90%;所述压实黏土层的厚度不小于30cm、压实度不小于90%、渗透系数不大于1×10-5cm/s,所述压实黏土层的纵向、横向坡度为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GCL垫与HDPE土工膜贴合,所述GCL垫的规格不小于4800g/m2,所述HDPE土工膜的厚度为1.5~2.0m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保护层为无纺土工布,所述无纺土工布的规格不小于600g/m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细沙垫层中细沙的粒径为0.25~0.35mm,所述细沙垫层的厚度不小于20cm。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防渗结构的构建方法,包括:对现有场地基础层进行压实,形成平整压实基础层;在所述平整压实基础层上铺设黏土并压实,形成压实黏土层;在所述压实黏土层上依次铺设GCL垫和HDPE土工膜,形成复合防渗层;在所述复合防渗层上铺设上保护层;在所述上保护层上铺设细沙,形成细沙垫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在所述平整压实基础层上铺设土工格栅,形成土工格栅层;在所述土工格栅层上铺设黏土并压实,形成压实黏土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GCL垫采用搭接的方式进行铺设,搭接宽度不小于30cm,搭接区内撒铺膨润土颗粒,膨润土颗粒用量不小于0.5kg/m2;所述HDPE土工膜采用搭接的方式进行铺设,搭接宽度不小于120mm,搭接区采用双缝热熔法进行焊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对所述复合防渗层进行锚固;其中,锚固点位高于平整压实基础层不小于30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的防渗结构中所采用的土工材料来源广泛,方便获得,可充分满足医疗等“应急”状况下对原材料调配的特殊需求,针对性强;2、本专利技术的防渗结构中可进一步设置可选择层,即土工格栅层;可以针对场地的具体特点提供进一步的加强、加固保护,改善地基承载能力,抵抗场地的不均匀沉降,增加上层构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3、本专利技术的防渗结构构建方法的施工方便,可操作性强,配合土工材料自有的技术要求和质量保障措施,便于实现对整体项目防渗效果的把控和评估;4、本专利技术的防渗结构拓展了传统土工材料在特种防渗领域的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用于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例公开的用于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用于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构建方法的流程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例公开的用于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构建方法的流程图。图中:1、平整压实基础层;2、土工格栅层;3、压实黏土层;4、复合防渗层,401、GCL垫,402、HDPE土工膜;5、上保护层;6、细沙垫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平整压实基础层1、压实黏土层3、复合防渗层4、上保护层5和细沙垫层6;其中,复合防渗层4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GCL垫(钠基膨润土防水垫)401和HDPE土工膜(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402。在上述防渗结构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各层结构的具体设计为:本专利技术的平整压实基础层1是对现有场地基础层进行压实而形成,为保证平整压实基础层的防渗效果,本专利技术需保证平整压实基础层1的压实度不小于90%,优选为93%。本专利技术的压实黏土层3的厚度不小于30cm,优选为30cm;压实黏土层3的压实度不小于90%,优选为90%;压实黏土层3的渗透系数不大于1×10-5cm/s,优选为1×10-5cm/s;压实黏土层3的纵向、横向坡度为2~4%,优选为3%,压实黏土层3在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平整压实基础层、压实黏土层、复合防渗层、上保护层和细沙垫层;/n所述复合防渗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GCL垫和HDPE土工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应急场地建设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平整压实基础层、压实黏土层、复合防渗层、上保护层和细沙垫层;
所述复合防渗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GCL垫和HDPE土工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整压实基础层与压实黏土层之间设有土工格栅层;
其中,所述土工格栅层为双向拉伸塑料土工格栅,所述双向拉伸塑料土工格栅标称每延米抗拉强度不小于20kN/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整压实基础层的压实度不小于90%;
所述压实黏土层的厚度不小于30cm、压实度不小于90%、渗透系数不大于1×10-5cm/s,所述压实黏土层的纵向、横向坡度为2~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GCL垫与HDPE土工膜贴合,所述GCL垫的规格不小于4800g/m2,所述HDPE土工膜的厚度为1.5~2.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保护层为无纺土工布,所述无纺土工布的规格不小于600g/m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沙垫层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哲,齐长青,甄胜利,罗彬,郑中华,张道利,张蒙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