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进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3770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进料系统,包括小料储罐、三通器以及反应容器,小料储罐与三通器通过第一管道连通,反应容器上端通过第二管道与三通器连通,反应容器下端通过第三管道与三通器连通,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限流器,第二管道上设有泵,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二限流器,第二管道与反应容器连通的一端的末端设有雾化器,第二管道与反应容器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雾化器使小料液体均匀喷洒在反应容器的液面上方,而不是现有技术下直接滴落,可以防止小料在反应容器中聚集;由于雾化后的液体小料较低落的液体小料更易挥发,故应将进料口以胶塞紧紧塞住反应容器,防止反应容器与大气相通导致小料挥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进料系统
本技术涉及聚羧酸减水剂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进料系统。
技术介绍
减水剂是一种在维持混凝土坍落度不变的条件下,能减少拌合用水量的混凝土外加剂。大多属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木质素、萘磺酸聚合物、聚羧酸减水剂等。加入混凝土拌合物后对水泥颗粒有分散作用,能改善其工作性,减少单位用水量,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或减少单位水泥用量,节约水泥。现有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体系中的进料系统具有进料不均匀的问题,由此问题会导致聚羧酸减水剂合成过程中引发困难、爆聚(短时间内快速聚合放热导致废料)。现有进料系统包含小料储罐、泵(一般是蠕动泵)、输送管道、进料口四部分,由于一般小料是两种,所以上述部分都由两件组成。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制进料系统的数量。一般进料系统由蠕动泵抽送液态小料直接由进料口滴入反应容器中,但是由于反应器搅拌不足、滴料位置固定、一些小料品种较为粘稠的问题,导致滴入的小料在反应容器的进料位置附近聚集,阻碍反应的进行,甚至引发爆聚。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进料系统,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进料系统,该进料系统包括小料储罐、三通器以及反应容器,所述小料储罐与所述三通器通过第一管道连通,所述反应容器上端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三通器连通,所述反应容器下端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三通器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限流器,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泵,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二限流器,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反应容器连通的一端的末端设有雾化器,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反应容器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塞。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三通器包括预混合室、置于所述预混合室外侧且与所述预混合室连通的第一连接头、置于所述预混合室外侧且与所述预混合室连通的第二连接头、置于所述预混合室外侧且与所述预混合室连通的第三连接头。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使得所述预混合室与所述小料储罐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头与所述第二管道连接,实现所述反应容器与所述预混合室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头与所述第三管道连接,实现所述预混合室与所述反应容器连通。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预混合室内设有搅拌结构。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搅拌结构包括置于所述预混合室内的搅拌叶片、置于所述预混合室外的且与所述搅拌叶片通过转轴连接的小型电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三管道均采用软管。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三管道均采用透明材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可以显著降低小料滴入反应容器前的黏稠度,减少小料溶解于反应液中的时间;雾化器的目的是为了使小料液体均匀喷洒在反应容器的液面上方,而不是现有技术下直接滴落,可以防止小料在反应容器中聚集;由于雾化后的液体小料较低落的液体小料更易挥发,故应将进料口以胶塞紧紧塞住反应容器,防止反应容器与大气相通导致小料挥发。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进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A处放大图。附图标记:1.小料储罐、2.三通器、3.反应容器、4.第一管道、5.第二管道、6.第三管道、41.第一限流器、51.泵、61.第二限流器、7.雾化器、8.密封塞、21.预混合室、22.第一连接头、23.第二连接头、24.第三连接头、25.搅拌结构、26.搅拌叶片、27.小型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技术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实施例一:图1-图2示出了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进料系统,该进料系统包括小料储罐1、三通器2以及反应容器3,所述小料储罐1与所述三通器2通过第一管道4连通,所述反应容器3上端通过第二管道5与所述三通器2连通,所述反应容器3下端通过第三管道6与所述三通器2连通,所述第一管道4上设有第一限流器41,所述第二管道5上设有泵51,所述第三管道6上设有第二限流器61,所述第二管道5与所述反应容器3连通的一端的末端设有雾化器7,所述第二管道5与所述反应容器3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塞8。所述三通器2包括预混合室21、置于所述预混合室21外侧且与所述预混合室21连通的第一连接头22、置于所述预混合室21外侧且与所述预混合室21连通的第二连接头23、置于所述预混合室21外侧且与所述预混合室21连通的第三连接头24。所述第一连接头22与所述第一管道4连接,使得所述预混合室21与所述小料储罐1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头23与所述第二管道5连接,实现所述反应容器3与所述预混合室21连通,所述第三连接头24与所述第三管道6连接,实现所述预混合室21与所述反应容器3连通。所述预混合室21内设有搅拌结构25。所述搅拌结构25包括置于所述预混合室21内的搅拌叶片26、置于所述预混合室21外的且与所述搅拌叶片26通过转轴连接的小型电机27。所述第一管道4与所述第三管道6均采用软管。所述第一管道4与所述第三管道6均采用透明材料。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使用前,先检查各个部件的连接是否完整,各个部件是否存在损坏,对于损坏的部件以及影响使用的部件及时的更换,保证使用的效果;使用时,手动调节第一限流器41和第二限流器61,控制第一管道4和第三管道6内的小料以及反应液进入预混合室21内的量,控制反应液与小料的体积比为2:1,在预混合过程中,根据需要启动小型电机27,带动搅拌叶片26转动,使得三通器2内的物料混合均匀,预混合后通过泵51的作用,将预混合室21内的物质通过第二管道5进入反应容器3中,第二管道5与反应容器3连接的一端的末端设有雾化器7,使得小料液体均匀喷洒在反应容器3的液面上方,而不是现有技术下直接滴落,可以防止小料在反应容器3中聚集。本申请从预混合、雾化两方面改进原有进料系统,改进的部分包括在输送管道中间加入一预混合器,在进料口增加雾化器,进料口与反应容器之间增加密封塞。在预混合容器内预先混合后,再经过输送管道进入反应容器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显著降低小料滴入反应容器前的黏稠度,减少小料溶解于反应液中的时间。一定程度上防止小料在反应容器中的一块区域聚集。为了控制反应液与小料液进入预混合容器的速度,在二者的管路(软管)上均增加一个限流器,形似医院吊针的限流器即可,所述限流器上设有用于辅助控制流量大小的刻度线,以手滚动控制流速。雾化器即为一小雾化喷头,添加在输送管道末端,进料口的位置。添加雾化器的目的是为了使小料液体均匀喷洒在反应容器的液面上方,而不是现有技术下直接滴落,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进料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进料系统包括小料储罐(1)、三通器(2)以及反应容器(3),所述小料储罐(1)与所述三通器(2)通过第一管道(4)连通,所述反应容器(3)上端通过第二管道(5)与所述三通器(2)连通,所述反应容器(3)下端通过第三管道(6)与所述三通器(2)连通,/n所述第一管道(4)上设有第一限流器(41),所述第二管道(5)上设有泵(51),所述第三管道(6)上设有第二限流器(61),所述第二管道(5)与所述反应容器(3)连通的一端的末端设有雾化器(7),所述第二管道(5)与所述反应容器(3)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塞(8);/n所述三通器(2)包括预混合室(21)、置于所述预混合室(21)外侧且与所述预混合室(21)连通的第一连接头(22)、置于所述预混合室(21)外侧且与所述预混合室(21)连通的第二连接头(23)、置于所述预混合室(21)外侧且与所述预混合室(21)连通的第三连接头(24);/n所述预混合室(21)内设有搅拌结构(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合成进料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进料系统包括小料储罐(1)、三通器(2)以及反应容器(3),所述小料储罐(1)与所述三通器(2)通过第一管道(4)连通,所述反应容器(3)上端通过第二管道(5)与所述三通器(2)连通,所述反应容器(3)下端通过第三管道(6)与所述三通器(2)连通,
所述第一管道(4)上设有第一限流器(41),所述第二管道(5)上设有泵(51),所述第三管道(6)上设有第二限流器(61),所述第二管道(5)与所述反应容器(3)连通的一端的末端设有雾化器(7),所述第二管道(5)与所述反应容器(3)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塞(8);
所述三通器(2)包括预混合室(21)、置于所述预混合室(21)外侧且与所述预混合室(21)连通的第一连接头(22)、置于所述预混合室(21)外侧且与所述预混合室(21)连通的第二连接头(23)、置于所述预混合室(21)外侧且与所述预混合室(21)连通的第三连接头(24);
所述预混合室(21)内设有搅拌结构(2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镓睿陈旭吴振军杨斌可彤兰·鲍通克尤瓦可·吐皮克林昔帕翁·松纳帕泽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凝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