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3475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包括刺激器、耳塞式刺激电极、手机APP和音乐播放模块,所述刺激器顶部的两侧均电性连接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远离刺激器的一端与耳塞式刺激电极的一侧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技术领域。该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通过刺激器顶部的两侧均电性连接有第一导线,可以实时得到用户使用该设备后的睡眠情况,增强了用户持续使用该设备的信心,便于对自身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耳塞式刺激电极包括后盖、导电硅胶套、耳塞和金属圆环,使得该设备更加小型化,便于携带,能够将音乐疗法和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结合,更有利于治疗失眠抑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
本技术涉及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
,具体为一种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
技术介绍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是一种与传统药物治疗、电抽搐治疗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改变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以此实现对这些疾病的治疗,由于与药物治疗相比,该治疗方法不存在任何副作用,且疗效稳固,因而在欧美等其它国家已被普遍使用,作为治疗焦虑、抑郁、失眠及儿童相关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在经常通过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治疗抑郁失眠,以达到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目的,但是目前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在进行微电流刺激的功能后,对治疗后用户的睡眠情况并没有反馈,不能实时得到使用后的睡眠情况,降低了用户持续使用的信心。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解决了对治疗后用户的睡眠情况并没有反馈,不能实时得到使用后的睡眠情况,降低了用户持续使用的信心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包括刺激器、耳塞式刺激电极、手机APP和音乐播放模块,所述刺激器顶部的两侧均电性连接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远离刺激器的一端与耳塞式刺激电极的一侧电性连接,所述刺激器的底部电性连接有第二导线,且第二导线远离刺激器的一端电性连接有插头,所述耳塞式刺激电极包括后盖、导电硅胶套、耳塞和金属圆环,所述后盖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耳塞,且耳塞远离后盖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金属圆环,所述耳塞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电硅胶套,所述刺激器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显示屏。优选的,所述手机APP包括中央处理器,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监控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记录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记录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数据库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数据库通过无线与中央处理器实现双向连接。优选的,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信息提取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电源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信息处理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且信息处理单元包括显示模块和音乐储存模块。优选的,所述刺激器包括中央控制单元,所述中央控制单元通过蓝牙BLE协议与手机APP实现双向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单元通过导线与电源管理单元实现双向连接。优选的,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刺激波生成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刺激波生成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刺激波生成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耳塞式刺激电极电性连接,所述音乐播放模块的输入端与信息处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通过刺激器顶部的两侧均电性连接有第一导线,第一导线远离刺激器的一端与耳塞式刺激电极的一侧电性连接,刺激器的底部电性连接有第二导线,且第二导线远离刺激器的一端电性连接有插头,手机APP包括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监控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记录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记录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数据库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数据库通过无线与中央处理器实现双向连接,可以实时得到用户使用该设备后的睡眠情况,增强了用户持续使用该设备的信心,便于对自身情况进行了解。(2)、该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通过耳塞式刺激电极包括后盖、导电硅胶套、耳塞和金属圆环,后盖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耳塞,且耳塞远离后盖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金属圆环,耳塞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电硅胶套,信息处理单元包括显示模块和音乐储存模块,音乐播放模块的输入端与信息处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使得该设备更加小型化,便于携带,能够将音乐疗法和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结合,更有利于治疗失眠抑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耳塞式刺激电极结构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系统的结构原理框图;图4为本技术信息处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刺激器、11中央控制单元、12电源管理单元、13刺激波生成单元、2耳塞式刺激电极、21后盖、22导电硅胶套、23耳塞、24金属圆环、3手机APP、31中央处理器、32监控模块、33记录模块、34数据库、35信息提取模块、36电源模块、37信息处理单元、371显示模块、372音乐储存模块、4第一导线、5第二导线、6插头、7显示屏、8音乐播放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包括刺激器1、耳塞式刺激电极2、手机APP3和音乐播放模块8,刺激器1包括中央控制单元11,中央控制单元11通过蓝牙BLE协议与手机APP3实现双向连接,中央控制单元11通过导线与电源管理单元12实现双向连接,电源管理单元12为中央控制单元11和刺激波生成单元13进行供电,中央控制单元11检测电池电量,并发送给APP,通过显示模块371显示电量,电源管理单元12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刺激波生成单元1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刺激波生成单元13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耳塞式刺激电极2电性连接,刺激波信号通过导线传导到耳塞式刺激电极2,电极与耳廓贴合,使得刺激波通过耳廓进行微电流刺激治疗,音乐播放模块8的输入端与信息处理单元37的输出端连接,中央控制单元1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刺激波生成单元1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手机APP3包括中央处理器31,中央处理器31的型号为ARM9,中央处理器31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信息提取模块35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中央处理器31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电源模块36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中央处理器31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信息处理单元37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且信息处理单元37包括显示模块371和音乐储存模块372,中央处理器3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监控模块3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中央处理器3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记录模块3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记录模块33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数据库3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从用户按动开始睡眠的时间点起开始记录,到用户点击结束睡眠,记录结束,如果该时间小于30分钟,则提示时间过短无法生成记录,绘制坐标图时,从开始到结束,每30分钟为一个记录节点,数据以坐标轴的方式展示,X轴为时间,Y轴为睡眠质量,通过连接曲线描绘时间段内的睡眠质量,质量越好,曲线越高,曲线尽量平滑,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包括刺激器(1)、耳塞式刺激电极(2)、手机APP(3)和音乐播放模块(8),所述刺激器(1)顶部的两侧均电性连接有第一导线(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4)远离刺激器(1)的一端与耳塞式刺激电极(2)的一侧电性连接,所述刺激器(1)的底部电性连接有第二导线(5),且第二导线(5)远离刺激器(1)的一端电性连接有插头(6),所述耳塞式刺激电极(2)包括后盖(21)、导电硅胶套(22)、耳塞(23)和金属圆环(24),所述后盖(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耳塞(23),且耳塞(23)远离后盖(21)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金属圆环(24),所述耳塞(2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电硅胶套(22),所述刺激器(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显示屏(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包括刺激器(1)、耳塞式刺激电极(2)、手机APP(3)和音乐播放模块(8),所述刺激器(1)顶部的两侧均电性连接有第一导线(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4)远离刺激器(1)的一端与耳塞式刺激电极(2)的一侧电性连接,所述刺激器(1)的底部电性连接有第二导线(5),且第二导线(5)远离刺激器(1)的一端电性连接有插头(6),所述耳塞式刺激电极(2)包括后盖(21)、导电硅胶套(22)、耳塞(23)和金属圆环(24),所述后盖(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耳塞(23),且耳塞(23)远离后盖(21)一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金属圆环(24),所述耳塞(2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电硅胶套(22),所述刺激器(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显示屏(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睡眠监测功能的经颅微电流刺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机APP(3)包括中央处理器(31),所述中央处理器(3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监控模块(3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31)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记录模块(3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记录模块(33)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数据库(3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数据库(34)通过无线与中央处理器(31)实现双向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建磊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瀚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