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胃导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刻度的胃导管,包括导管,导管的一端设置有管头,导管的外部套设有气囊管,导管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刻度线,导管远离管头的一端外部设置有弧形板,弧形板的一侧紧密粘接有第一胶带,弧形板的另一侧紧密粘接有第二胶带,第一胶带的一侧紧密粘接有连接带,连接带远离第一胶带的一端紧密粘接有固定贴,导管的内部设置有导丝,导管远离管头的一端外部设置有密封盖,导丝的一端与密封盖紧密粘接,管头的内部设置有弹性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刻度线能够便于对胃导管在插入过程中观察和标记,密封柱和导丝能够方便胃导管插入时胃内液体不会溢出,同时胃导管一端便于固定,能够避免滑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刻度的胃导管
本技术涉及胃导管
,具体为一种带刻度的胃导管。
技术介绍
胃导管是由鼻孔插入,经由咽部,通过食管到达胃部,多是用来抽胃液,也可以用来往胃里注入液体提供给患者必须的食物和营养,护理时应注意避免胃管污染,以及胃管脱出,导致误吸。目前临床运用的胃导管没有精确的刻度,临床护士在为患者留置胃管时,不好掌握进入体腔内的长度,需要测量后用记号笔做好标记,者在治疗过程中护士交接时不清楚植入体腔的具体长度,不能有效的预防导管滑脱的风险,此外,胃内容物在插管的过程中容易溢出,且胃导管不方便插入,插入后外端也不方便固定,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带刻度的胃导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刻度的胃导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胃导管不便于标记和观察,胃导管不方便插入和插入后外端的固定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刻度的胃导管,包括导管,所述导管的一端设置有管头,所述导管的外部套设有气囊管,所述导管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刻度线,所述导管远离管头的一端外部设置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一侧紧密粘接有第一胶带,所述弧形板的另一侧紧密粘接有第二胶带,所述第一胶带的一侧紧密粘接有连接带,所述连接带远离第一胶带的一端紧密粘接有固定贴;所述导管的内部设置有导丝,所述导管远离管头的一端外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导丝的一端与密封盖紧密粘接;所述管头的内部设置有弹性管,所述弹性管的内部设置有密封柱,所述弹性管的内壁直径向导丝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密封柱的一端与导丝紧密粘接,所述弹性管的外壁与管头的内壁紧密粘接。优选的,所述管头的直径小于导管的直径。优选的,所述刻度线在导管的表面呈均匀等间距排列。优选的,所述弧形板的内侧与导管的外壁贴合。优选的,所述密封盖与导管的一端开口处插接配合。优选的,所述管头与导管紧密粘接。优选的,所述弹性管与密封柱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且所述弹性管与密封柱插接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其中设置的刻度线能够便于对胃导管在插入过程中观察和标记,通过其中设置的密封柱和导丝能够方便胃导管插入时胃内液体不会溢出,同时胃导管一端便于固定,能够避免滑脱,本技术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便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管头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弹性管与密封柱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导管;11、刻度线;12、密封盖;2、气囊管;3、管头;31、弹性管;32、密封柱;4、弧形板;41、第一胶带;42、第二胶带;43、连接带;44、固定贴;5、导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带刻度的胃导管,如图1所示,包括导管1,导管1的一端设置有管头3,管头3与导管1紧密粘接,管头3的直径小于导管1的直径,导管1的外部套设有气囊管2,导管1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刻度线11,刻度线11在导管1的表面呈均匀等间距排列,导管1远离管头3的一端外部设置有弧形板4,弧形板4的内侧与导管1的外壁贴合,弧形板4的一侧紧密粘接有第一胶带41,弧形板4的另一侧紧密粘接有第二胶带42,第一胶带41的一侧紧密粘接有连接带43,连接带43远离第一胶带41的一端紧密粘接有固定贴44。进一步的,气囊管2采用橡胶材质制成,橡胶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增大导管1与患者胃部内壁的摩擦力,避免气囊管2在进入后产生滑动。如图2所示,导管1的内部设置有导丝5,导管1远离管头3的一端外部设置有密封盖12,密封盖12与导管1的一端开口处插接配合,导丝5的一端与密封盖12紧密粘接。具体的,固定贴44的内侧粘接有双面胶,将固定贴44贴在患者鼻梁处,保证鼻孔处的导管1端头固定,不易产生滑动。如图3和图4所示,管头3的内部设置有弹性管31,弹性管31的内部设置有密封柱32,弹性管31的内壁直径向导丝5的方向逐渐增大,密封柱32的一端与导丝5紧密粘接,弹性管31的外壁与管头3的内壁紧密粘接,弹性管31与密封柱32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且弹性管31与密封柱32插接配合。此外,弹性管31和密封柱32均采用硅胶材质制成,硅胶材质柔软,能够将管头3的内壁很好的密封。本实施例的带刻度的胃导管在使用时,首先将导管1上的管头3从患者的鼻腔处慢慢插入,通过导丝5引导导管1进入患者的胃部内,导管1两端均为密封状态,能够保证导管1插入时胃部液体不易通过导管1溢出,在插入过程中时刻观察刻度线11的位置,从而了解插入的深度和位置,插入完成后,将密封盖12向外拔出,拉动导丝5向外移动,进而将密封柱32移动,使得密封柱32与弹性管31分离,将导丝5完全抽出后,导管1为贯通状态,即可便于进行抽取胃液或者鼻饲,将固定贴44贴在患者鼻梁处,将第一胶带41和第二胶带42贴在患者鼻腔外的皮肤处,从而将导管1的外端固定,避免其进行抽取胃液或者鼻饲时滑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刻度的胃导管,包括导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1)的一端设置有管头(3),所述导管(1)的外部套设有气囊管(2),所述导管(1)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刻度线(11),所述导管(1)远离管头(3)的一端外部设置有弧形板(4),所述弧形板(4)的一侧紧密粘接有第一胶带(41),所述弧形板(4)的另一侧紧密粘接有第二胶带(42),所述第一胶带(41)的一侧紧密粘接有连接带(43),所述连接带(43)远离第一胶带(41)的一端紧密粘接有固定贴(44);/n所述导管(1)的内部设置有导丝(5),所述导管(1)远离管头(3)的一端外部设置有密封盖(12),所述导丝(5)的一端与密封盖(12)紧密粘接;/n所述管头(3)的内部设置有弹性管(31),所述弹性管(31)的内部设置有密封柱(32),所述弹性管(31)的内壁直径向导丝(5)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密封柱(32)的一端与导丝(5)紧密粘接,所述弹性管(31)的外壁与管头(3)的内壁紧密粘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刻度的胃导管,包括导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1)的一端设置有管头(3),所述导管(1)的外部套设有气囊管(2),所述导管(1)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刻度线(11),所述导管(1)远离管头(3)的一端外部设置有弧形板(4),所述弧形板(4)的一侧紧密粘接有第一胶带(41),所述弧形板(4)的另一侧紧密粘接有第二胶带(42),所述第一胶带(41)的一侧紧密粘接有连接带(43),所述连接带(43)远离第一胶带(41)的一端紧密粘接有固定贴(44);
所述导管(1)的内部设置有导丝(5),所述导管(1)远离管头(3)的一端外部设置有密封盖(12),所述导丝(5)的一端与密封盖(12)紧密粘接;
所述管头(3)的内部设置有弹性管(31),所述弹性管(31)的内部设置有密封柱(32),所述弹性管(31)的内壁直径向导丝(5)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密封柱(32)的一端与导丝(5)紧密粘接,所述弹性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秀华,王亚玲,何海燕,罗家虹,伍少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