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履带式救援车,包括车体、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集成于所述车体的下部,且所述行走组件具有越障轮组;所述车体的上表面为躺卧面,所述车体的躺卧面下方具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分为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所述第一阻尼机构的阻尼大于所述第二阻尼机构的阻尼,且至少所述车体靠近前侧的一端集成有所述第一阻尼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救援车集成有越障轮,以三角形分布的三个越障轮能够实现上台阶和路况不好的地面的平稳行进,减少了救援人员抬起救援车的工作,省时省力,安全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履带式救援车
本技术涉及救援装备
,尤其涉及一种履带式救援车。
技术介绍
在医疗救援、消防救援等领域,随时可能遇到伤者伤势严重、或者患者无法独立行走的情况,而出现这类情况是就需要采用救援车及时运输患者或伤者。现有技术中的救援车一般都会配备多名救援人员/医护人员,将患者放置在救援车上,然后拖动救援车驶向指定地点。现阶段救援车的种类很少,通常都是下部具有行走轮,驱动其上集成的床体移动,将患者/伤者放置在床体上推送至指定地点;但是,由于援救环境有所差别,个别路况较差或者需要上台阶的地方,现有技术中的救援车没有针对特殊路况的解决方案,一般都需要多名医护人员将救援车抬起,但是这样就很难保持重心和平衡,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能够应对特殊路况、减小颠簸和安全隐患的履带式救援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履带式救援车,包括:车体;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集成于所述车体的下部,且所述行走组件具有越障轮组;所述车体的前后两端具有推拉组件;所述车体的上表面为躺卧面,所述车体的躺卧面下方具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分为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所述第一阻尼机构的阻尼大于所述第二阻尼机构的阻尼,且至少所述车体靠近前侧的一端集成有所述第一阻尼机构。进一步的,所述车体包括车板、以及集成于所述车板上方的床板;所述行走组件安装于所述车板的下部的两端;所述车板和床板之间通过所述减震机构连接;所述床板四周预留有空隙;所述床板上铺设有床垫,所述床垫的四周向下弯曲地形成为嵌入部,所述床垫的嵌入部嵌入所述空隙内。进一步的,所述行走组件包括与所述车板固连的行走支架,所述行走支架的下部具有主轴,所述越障轮组通过所述主轴与所述行走支架转动连接;所述越障轮组包括越障轮盘,所述越障轮盘中部形成为第一安装体,所述第一安装体沿其周向向外延伸有三个第二安装体,三个所述第二安装体均布于所述第一安装体的周向;所述主轴的两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体;所述第二安装体远离所述第一安装体一端具有越障轮轴,所述第二安装体通过所述越障轮轴转动连接有越障轮;所述越障轮之间传动有履带。进一步的,所述推拉组件包括形成于所述车板后端的后推杆、以及形成于所述车板前端的前拉杆。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阻尼机构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二阻尼机构为第二弹簧;靠近所述前拉杆一侧的所述车板与床板之间安装有所述第一阻尼机构;靠近所述后推杆一侧的所述车板和床板之间安装有所述第二阻尼机构;所述第一弹簧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弹簧的直径;所述车板的中部位置安装有所述第一阻尼机构和/或所述第二阻尼机构。进一步的,所述车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具有护栏。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履带式救援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救援车集成有越障轮,以三角形分布的三个越障轮能够实现上台阶和路况不好的地面的平稳行进,减少了救援人员抬起救援车的工作,省时省力,安全性更高;本技术的救援车设计了两种阻尼机构,在减震的同时,还考虑到救援时伤者躺卧的方位问题,确保至少上半身的所在位置的减震效果明显优于下半身所在位置,提高了使用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履带式救援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履带式救援车的越障轮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履带式救援车的减震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履带式救援车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3、越障轮组;101、车板;102、床板;103、床垫;104、后推杆;105、前拉杆;201、第一阻尼机构;202、第二阻尼机构;301、行走支架;302、主轴;303、越障轮轴;304、越障轮;305、履带;306、第一安装体;307、第二安装体;10201、空隙;10301、嵌入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参见图1~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履带式救援车,包括:车体;行走组件,行走组件集成于车体的下部,且行走组件具有越障轮组3;车体的前后两端具有推拉组件;车体的上表面为躺卧面,车体的躺卧面下方具有减震机构;减震机构分为第一阻尼机构201和第二阻尼机构202;第一阻尼机构201的阻尼大于第二阻尼机构202的阻尼,且至少车体靠近前侧的一端集成有第一阻尼机构201。具体的,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救援车,其主要应用于医疗领域、消防领域、以及其他需要紧急救援的领域;待救援伤者/患者多数都无法自行行走,有的甚至是处于昏迷状态,救援人员达到救援地点需要将患者/伤者抬至救援车上,因此,该救援车的车体主要是患者/伤者躺卧的位置,上述前后设置的推拉组件方便救援人员移动救援车,原则上使用时需要至少三名救援人员,车体前后分别一名救援人员,侧面一名辅助的救援人员,方向的掌控依靠位于车体前侧的救援人员,后侧为主要发力推动救援车的人员。一旦经过路况不好的地段、或者是需要上台阶的位置,利用本实施例的越障轮组3进行越障,尽量减少了救援人员抬起车体的工作,十分便捷,同时,考虑到救援途径产生的振动问题,尽量保持患者减少振动,在车体上集成了减震组件,而且该救援车上躺卧的是患者/伤者,因此需要着重考虑患者上半身、尤其是头部的减震问题,所以本实施例公开的减震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减震效果较大、即阻尼较大的第一阻尼机构201,以及减震效果稍差、即阻尼较小的第二阻尼机构202,这样设计后不单单可以节约使用成本,还能够保证患者/伤者上半身少量的振动,降低安全隐患,使得患者/伤者行进时较为平稳。优选的,本实施例中车体包括车板101、以及集成于车板101上方的床板102;行走组件安装于车板101的下部的两端;车板101和床板102之间通过减震机构连接;床板102四周预留有空隙10201;床板102上铺设有床垫103,床垫103的四周向下弯曲地形成为嵌入部10301,床垫103的嵌入部10301嵌入空隙内。本实施例主要介绍了车体的结构,上文介绍了车体是患者/伤者主要躺卧的位置,因此,在车板101上通过减震机构集成了床板102,并且在设计时需要保证床板102的周向尺寸相比车板101小一圈,随后又设计了与车板101和床板102适配的床垫103,床垫103的大致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履带式救援车,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体;/n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集成于所述车体的下部,且所述行走组件具有越障轮组(3);/n所述车体的前后两端具有推拉组件;/n所述车体的上表面为躺卧面,所述车体的躺卧面下方具有减震机构;/n所述减震机构分为第一阻尼机构(201)和第二阻尼机构(202);/n所述第一阻尼机构(201)的阻尼大于所述第二阻尼机构(202)的阻尼,且至少所述车体靠近前侧的一端集成有所述第一阻尼机构(20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履带式救援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集成于所述车体的下部,且所述行走组件具有越障轮组(3);
所述车体的前后两端具有推拉组件;
所述车体的上表面为躺卧面,所述车体的躺卧面下方具有减震机构;
所述减震机构分为第一阻尼机构(201)和第二阻尼机构(202);
所述第一阻尼机构(201)的阻尼大于所述第二阻尼机构(202)的阻尼,且至少所述车体靠近前侧的一端集成有所述第一阻尼机构(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履带式救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车板(101)、以及集成于所述车板(101)上方的床板(102);
所述行走组件安装于所述车板(101)的下部的两端;
所述车板(101)和床板(102)之间通过所述减震机构连接;
所述床板(102)四周预留有空隙(10201);
所述床板(102)上铺设有床垫(103),所述床垫(103)的四周向下弯曲地形成为嵌入部(10301),所述床垫(103)的嵌入部(10301)嵌入所述空隙(1020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履带式救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组件包括与所述车板(101)固连的行走支架(301),所述行走支架(301)的下部具有主轴(302),所述越障轮组(3)通过所述主轴(302)与所述行走支架(301)转动连接;
所述越障轮组(3)包括越障轮盘,所述越障轮盘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