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纳米通道的抗体单分子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2125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纳米通道的抗体单分子检测系统,属于分子检测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检测系统包括电解质溶液腔室、带纳米孔的支撑薄膜以及电流检测系统;电流检测系统包括电源、分别与电源相连的电极I、电极Ⅱ和电流计;带纳米孔的支撑薄膜将电解质溶液腔室分割形成腔室I和腔室Ⅱ,电极I置于腔室I中,电极Ⅱ置于腔室Ⅱ中;抗体还原反应体系置于腔室I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待检测抗体还原(或水解)体系置于检测系统的腔室中,检测得到包括抗体或抗体还原(或水解)后产生的片段穿过纳米孔的信号、抗体或抗体还原(或水解)后产生的片段与纳米孔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具有操作简单、有效提高纳米孔检测的可靠性,实现抗体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检测分析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纳米通道的抗体单分子检测系统
本技术属于分子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纳米通道的抗体单分子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基于免疫反应的抗体检测方法操作繁琐,反应时间长,难以避免荧光标记的影响;基于凝胶电泳方法的抗体检测,无法实现相似抗体的区分(例如同种抗体的不同亚类或分子质量相当的抗体分子);而现有的基于纳米孔的抗体直接检测方法中,抗体分子易于吸附于固态孔表面导致检测信号不稳定,重复性差或者抗体大分子容易引起生物孔的门控效应从而发生堵孔现象,降低了检测灵敏度和可靠性。如何实现对不同抗体的快速、灵敏检测是目前纳米孔检测技术面临的关键技术难点。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减少抗体分子吸附与堵孔,最终在单分子水平上在实现纳米孔多抗体检测分析的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纳米通道的抗体单分子检测系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1、一种基于纳米通道的抗体单分子检测系统,所述检测系统包括电解质溶液腔室、带纳米孔的支撑薄膜以及电流检测系统;所述电流检测系统包括电源6、分别与电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纳米通道的抗体单分子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系统包括电解质溶液腔室、带纳米孔的支撑薄膜以及电流检测系统;所述电流检测系统包括电源(6)、分别与电源相连的电极I(8)和电极Ⅱ(9),所述电源和电极Ⅱ中间还连接有电流计(7);所述带纳米孔的支撑薄膜将所述电解质溶液腔室分割形成腔室I(4)和腔室Ⅱ(5),所述电极I置于所述腔室I中,所述电极Ⅱ置于腔室Ⅱ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纳米通道的抗体单分子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系统包括电解质溶液腔室、带纳米孔的支撑薄膜以及电流检测系统;所述电流检测系统包括电源(6)、分别与电源相连的电极I(8)和电极Ⅱ(9),所述电源和电极Ⅱ中间还连接有电流计(7);所述带纳米孔的支撑薄膜将所述电解质溶液腔室分割形成腔室I(4)和腔室Ⅱ(5),所述电极I置于所述腔室I中,所述电极Ⅱ置于腔室Ⅱ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纳米通道的抗体单分子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纳米孔的支撑薄膜中含有一个纳米孔或者含有多个纳米孔组成的纳米孔阵列,所述纳米孔为生物纳米孔、分子自组装纳米孔和固态纳米孔,所述生物纳米孔或分子自组装纳米孔由天然或人工合成的DNA、RNA、肽链或蛋白质分子中的一种或多种自组装形成。


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亮王德强刘千山王赟姣王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