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1907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包括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设于通风空调机房内,所述转换装置包括送风腔、排风腔;所述送风腔、排风腔之间设有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用于切换送风腔与排风腔的通断;所述送风腔用于连通新风组件和站厅送风组件;所述排风腔用于连通站厅排风组件和排烟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风阀的切换,可实现正常送风或将站厅送风组件用于排风,既避免了管线交叉,又能提高排烟效率。不需要将排烟管跨纵梁至另一侧,能够在公共区第一跨管线最拥挤的位置释放一定的高度,使得其他管线穿越更加顺畅,便于管线的布设安装和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
本技术涉及通风
,具体涉及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地铁因其交通特点和地下管线复杂等因素限制,车站规模具有空间狭长、高度紧张等特点。地铁工程内部因通风空调、给排水、低压配电、综合监控、供电等系统要求,也具备空间狭小、管线复杂等特点。因地下车站管线多数从车站一侧的设备端头横跨站厅公共区引致另一侧,而导致设备区内的管线压力过大,部分管线交叉后无法满足设备间及走廊的吊顶的标准高度,故80%管线由站厅公共区第一跨进行交叉引至另一侧。站厅公共区第一跨管线错综复杂,并且交叉较多,又因纵梁下翻形成了挡烟垂壁。为提高车站排烟效果,并且满足排烟口在蓄烟仓内,车站每一纵跨均要有排烟管,所以造成了送风管、排风管局部交叉,部分管线底部标高已达到3.3米。而站厅公共区为乘客密集活动区域,空间高度过小,会给人强烈的压迫感;因此各大城市结合地铁规范最低标准,站厅层吊顶底部标高均为3.2米,加上吊顶厚度及龙骨厚度,吊顶以上管线考虑检修空间底标高应大于3.55米。当管线复杂时无法满足最低标高时,站厅公共区第一跨不得已降低吊顶高度。这就造成了地铁装修吊顶高度不一致,既影响美观,又给乘客带来不同的压抑感。地铁站中因管线造成的装修效果差,这种情况在工程实例中比比皆是。同时随着地铁建设的发展,各大城市为了缓解吊顶过低给乘客造成的压迫感,均提出了提高吊顶标高的措施,在不改变原设计思路的同时,只有提高车站的土建层高来满足管线安装及吊顶高度标准的提升,造成了车站土建投资的增加。现有工程中解决管线标高问题的措施为:采用分散式的全空气系统及在站厅公共区吊顶上方设置柜式风机盘管机组,则从机房引入公共区的新风只满足系统的新风量即可,减小了送风管的管径,有效的减轻了风管交叉所带来的局部吊顶标高的压力。但该方案存在以下缺点:①采用分散式系统,增加了空调冷冻水管布置的复杂性,送风管节省出的空间往往会被空调水管所需空间代替;②采用分散式系统,每个柜式风机盘管均设置在公共区吊顶内,增加了空调冷凝水的排风的困难,极端情况下,会引起冷凝水排放事故,造成公共区吊顶滴水,影响正常的车站运营;③因柜式风机盘管均设置在公共区吊顶内,机组的过滤网定期检修存在着困难,需拆卸吊顶方可进行检修更换,影响正常的车站运营;④公共区排烟管的管径及横截面积并未实质的减小,局部交叉时更具有空间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地铁站通风系统管线交叉复杂、局部层高不足、施工困难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能够释放一定的空间,具有结构简单、管线布置方便、检修维护方便的特点。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包括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设于通风空调机房内,所述转换装置包括送风腔、排风腔;所述送风腔、排风腔之间设有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用于切换送风腔与排风腔的通断;所述送风腔用于连通新风组件和站厅送风组件;所述排风腔用于连通站厅排风组件和排烟组件。本技术使用时,当正常通风空调工况下,关闭第一风阀,此时送风管、排风管互不影响,正常送排风,送排风管的截面只需匹配正常工况的风量即可。当排烟工况时,开启第一风阀,利用站厅公共区的排风管及送风管进行排烟,既避免了送风管、排风管因为排烟工况时排烟距离的问题而引向另一侧支管造成的管线交叉,又能提高排烟效率。不需要将排烟管跨纵梁至另一侧,故不存在送排风管交叉的情况,不会因为管线的布置造成空间高度紧张;能够在公共区第一跨管线最拥挤的位置,释放一定的高度,使得其他管线穿越更加顺畅,便于管线的布设安装和维护。优选的,所述新风组件和送风腔之间连接第八风阀,以控制新风组件与送风腔之间的通断,进而防止在排烟时烟气进入新风组件。作为新风组件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新风组件包括空调机组,所述空调机组出风端与送风腔连通,所述空调机组的另一端连接有混风静压箱,所述混风静压箱分别与新风管、新风机相连。作为排烟组件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排风组件包括排烟风机,所述排烟风机进风端与排风腔相连,所述排烟风机出风端与排风井相连。进一步的,所述新风管与混风静压箱之间连接有第二风阀,所述新风机与混风静压箱之间连接有第三风阀;所述排风组件还设置有回排风机,所述回排风机与排烟风机并联,所述回排风机出风端与排风井之间连接有第四风阀,所述回排风机出风端通过第五风阀与混风静压箱相连,以实现站内回风。优选的,所述空调机组与送风腔之间连接有防火阀,以保护空调机组。作为防火阀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防火阀的熔断温度为70℃。作为转换装置与站厅送风组件和站厅排风组件的具体连接方式,所述送风腔与站厅送风组件之间连接有第六风阀,所述排风腔与站厅排风组件之间连接有第七风阀。作为转换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转换装置为静压风箱,所述转换装置固定在通风空调机房上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转换装置包括送风腔、排风腔,送风腔、排风腔之间设有第一风阀,送风腔用于连通新风组件和站厅送风组件,排风腔用于连通站厅排风组件和排烟组件。通过第一风阀的切换,可实现正常送风或将站厅送风组件用于排风;既避免了送风管、排风管因为排烟工况时排烟距离的问题而引向另一侧支管造成的管线交叉,又能提高排烟效率。同时不需要将排烟管跨纵梁至另一侧,故不存在送排风管交叉的情况,不会因为管线的布置造成空间高度紧张;能够在公共区第一跨管线最拥挤的位置释放一定的高度,使得其他管线穿越更加顺畅,便于管线的布设安装和维护。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管路连接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管路平面布置示意图;图3为转换装置部分沿地铁站长度方向的截面布置示意图;图4为转换装置部分沿地铁站宽度方向的截面布置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转换装置,11-送风腔,12-排风腔,2-通风空调机房,31-第一风阀,32-第二风阀,33-第三风阀,34-第四风阀,35-第五风阀,36-第六风阀,37-第七风阀,38-第八风阀,4-新风组件,41-空调机组,42-混风静压箱,43-新风管,44-新风机,45-新风井,5-站厅送风组件,6-站厅排风组件,7-排烟组件,71-排烟风机,72-排风井,73-回排风机,74-回风管,75-排烟管,8-防火阀,9-站厅公共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结合图1,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包括转换装置1,所述转换装置1设于通风空调机房内2。所述转换装置1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换装置(1),所述转换装置(1)设于通风空调机房(2)内,所述转换装置(1)包括送风腔(11)、排风腔(12);/n所述送风腔(11)、排风腔(12)之间设有第一风阀(31),所述第一风阀(31)用于切换送风腔(11)与排风腔(12)的通断;/n所述送风腔(11)用于连通新风组件(4)和站厅送风组件(5),所述排风腔(12)用于连通站厅排风组件(6)和排烟组件(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换装置(1),所述转换装置(1)设于通风空调机房(2)内,所述转换装置(1)包括送风腔(11)、排风腔(12);
所述送风腔(11)、排风腔(12)之间设有第一风阀(31),所述第一风阀(31)用于切换送风腔(11)与排风腔(12)的通断;
所述送风腔(11)用于连通新风组件(4)和站厅送风组件(5),所述排风腔(12)用于连通站厅排风组件(6)和排烟组件(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组件(4)与送风腔(11)之间连接有第八风阀(3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组件(4)包括空调机组(41),所述空调机组(41)出风端与送风腔(11)连通,所述空调机组(41)的另一端连接有混风静压箱(42),所述混风静压箱(42)分别与新风管(43)、新风机(44)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切换送排风的地铁站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组件(7)包括排烟风机(71),所述排烟风机(71)进风端与排风腔(12)相连,所述排烟风机(71)出风端与排风井(72)相连。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瑛琢周军刘琦石峰吴玥含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