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检修阀腔内部零部件的快速拆装调压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723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3:39
本申请涉及燃气调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便于检修阀腔内部零部件的快速拆装调压阀,包括阀体,阀体顶部设有下壳,下壳上配合有上壳,上壳与下壳共同形成中空盘状结构,中空盘状结构中设有阀杆,阀杆底部穿入阀体内腔中并套设有导杆,导杆顶部外侧套设有支座盘,支座盘上设有内孔,内孔处由下至上依次设有下壳座、垫块、压块,所述下壳座、垫块、压块均套设在阀杆外,下壳座位于下壳底部并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压块外侧设有压套,压套被下壳、下壳座夹持固定;下壳座与阀体之间连接有第二紧固件,支座盘与阀体之间连接有第三紧固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拆卸起来方便、快捷,提高了调压阀内腔零部件的检修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检修阀腔内部零部件的快速拆装调压阀
本技术属于燃气调压

技术介绍
在燃气使用过程中,燃气压力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燃气压力过高、过低或波动过大容易引起燃烧闪爆、脱火或熄火,所以需要调压阀来稳压。现有的同类调压阀中,下壳座、压块、压套等部件均设置在上壳与下壳形成的中空盘状结构中,当需要对调压阀内腔零部件进行检修时,需要将阀体内腔打开,首先要将阀体上方的调压螺杆、调压盖、弹簧上盖、调压簧以及阀体底部的底盖拆卸下来,用套筒卡住阀杆上端的扁方,用拆卸工具从阀体下端取下阀瓣,再将用于固定上壳和下壳的数量众多的紧固件(即螺栓、螺母)拆卸下来,然后依次将中空盘状结构中的各个零部件(包括大托盘、皮膜、下壳座、压块、压套、压紧螺母等)拆开。采用这种结构,操作人员在对调压阀内腔零部件进行检修时,需要拆卸的零部件非常多,操作非常繁琐,导致检修效率非常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检修阀腔内部零部件的快速拆装调压阀,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调压阀检修效率低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便于检修阀腔内部零部件的快速拆装调压阀,包括阀体,阀体顶部设有下壳,下壳上配合有上壳,上壳与下壳共同形成中空盘状结构,中空盘状结构中设有阀杆,阀杆底部穿入阀体内腔中并套设有导杆,所述导杆顶部外侧套设有支座盘,支座盘上设有内孔,内孔处由下至上依次设有下壳座、垫块、压块,所述下壳座、垫块、压块均套设在阀杆外,下壳座位于下壳底部并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压块外侧设有压套,压套被下壳、下壳座夹持固定;下壳座与阀体之间连接有第二紧固件,支座盘与阀体之间连接有第三紧固件。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当需要对调压阀内腔零部件进行检修时,本申请的拆卸顺序如下:先拆去调压螺杆、调压盖、弹簧上盖、调压簧以及底盖,用套筒卡住阀杆上端的扁方,再用拆卸工具从阀体的下端拆去阀瓣。接着,将第二紧固件拆卸下来,使得下壳座及下壳座以上的零部件及阀杆全部与阀体分离。此时,第三紧固件暴露出来,将第三紧固件拆卸下来后,可将导杆和支座盘取出来,从而将整个阀体内腔打开。采用本方案,只需要将调压筒内的零部件拆卸下来,将底盖拆卸下来后取下阀瓣,再依次将第二紧固件、第三紧固件拆卸下来,即可将阀体内腔打开,供操作人员检修。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将调压筒的零部件、底盖、阀瓣、上壳、下壳、数量众多的紧固件以及中空盘状结构中的零部件全部拆下来后才能将阀体内腔打开的方式相比,本方案拆卸起来方便、快捷,极大地提高了调压阀内腔的检修效率。可选地,所述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均为螺栓或螺钉。螺栓或螺钉的连接作用稳定,且易于获取,成本较低。可选地,所述第三紧固件为圆柱头螺钉。圆柱头螺钉连接作用稳定,且圆柱头螺钉便于空间设置,减小产品的体积。可选地,所述支座盘与下壳座之间设有密封圈。该密封圈用于对支座盘与下壳座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可选地,所述支座盘与阀体之间设有密封圈。该密封圈用于支座盘与阀体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便于检修阀腔内部零部件的快速拆装调压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调压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阀体1、导杆2、支座盘3、密封圈4、下壳5、下壳座6、紧固螺栓7、紧固螺母8、锁紧螺母9、压套10、小皮膜11、压块12、垫块13、第三紧固件14、第二紧固件15、阀杆16、底盖17、调压螺杆18、调压盖19、弹簧上盖20、调压簧21、弹簧下盖22、大托盘23、小托盘24、大皮膜25、第一紧固件26、压紧螺母27、上壳28。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便于检修阀腔内部零部件的快速拆装调压阀,包括阀体1,阀体1的下端开口安装有底盖17,阀体1的上端开口导通连接有一个水平设置的下壳5,下壳5顶部设置一个上壳28,上壳28与下壳5之间通过紧固螺栓7和紧固螺母8的配合实现固定,从而形成一个中空盘状结构。在上壳28与下壳5之间还水平夹持一个大皮膜25,大皮膜25的顶面压放一个大托盘23,大皮膜25的底部压放一个小托盘24,大托盘23和小托盘24将大皮膜25压在两者之间。上壳28顶部导通连接有一个竖向设置的调压筒,调压筒顶部套设一个调压盖19,调压盖19的中心处螺纹连接一个调压螺杆18。调压筒内设置一根调压簧21,调压簧21的顶部固定连接一个弹簧上盖20,弹簧上盖20的顶部与调压螺杆18相抵;调压簧21的底部固定连接一个弹簧下盖22,弹簧下盖22位于大托盘23顶部,并将弹簧力传递给大托盘23。在中空盘状结构中竖向设置一根阀杆16,阀杆16的下端穿过弹簧下盖22、大托盘23、大皮膜25、小托盘24等并穿入阀体1内腔中,阀杆16的上端一体成型有扁方,以方便操作人员拆卸阀瓣时使用。阀杆16的上部与锁紧螺母9螺纹连接,锁紧螺母9压在弹簧下盖22上。阀杆16的外表面套设一根导杆2,导杆2的上端外表面套设一个支座盘3,阀杆16底部穿过该支座盘3,支座盘3上开设一个内孔,该内孔的直径大于阀杆16的直径。该内孔处自下而上依次为:下壳座6、垫块13、压块12、压紧螺母27,下壳座6、垫块13、压块12均套设在阀杆16的外表面,下壳座6位于下壳5底部,且下壳座6与下壳5通过第一紧固件26连接,第一紧固件26可选择螺栓或者螺钉,本实施例优选为螺栓;压紧螺母27位于中空盘状结构中并通过螺纹连接在阀杆16上,压紧螺母27的顶部与小托盘24相抵。压块12的外侧套设有一个压套10,压套10被下壳5、下壳座6夹持固定,压套10和压块12间放入一个小皮膜11,小皮膜11外侧边缘被压套10和下壳座6夹持固定,小皮膜11内侧边缘被压块12和垫块13夹持固定。支座盘3与阀体1之间通过第三紧固件14进行连接固定,第三紧固件14为圆柱头螺钉,而阀体1与下壳座6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15进行连接固定,第二紧固件15可选择螺钉或者螺栓,本实施例优选为螺栓。支座盘3与下壳座6之间、支座盘3与阀体1之间以及压块12与压紧螺母27之间均设有密封圈4,密封圈4均选用O形密封圈,两个密封圈的规格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当需要对调压阀内腔零部件进行检修时,本申请的拆卸顺序如下:先拆去调压螺杆18、调压盖19、弹簧上盖20、调压簧21以及底盖17,用套筒卡住阀杆16上端的扁方,再用拆卸工具从阀体1的下端拆去阀瓣。接着,将第二紧固件15拆卸下来,使得下壳座6及下壳座6以上的零部件(包括上壳28、下壳5、大皮膜25、大托盘23、小托盘24等)及阀杆16全部与阀体1分离。此时,第三紧固件14暴露出来,将第三紧固件14拆卸下来后,可将导杆2和支座盘3取出来,从而将整个阀体1内腔打开。采用本方案,只需要将调压筒内的零部件拆卸下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检修阀腔内部零部件的快速拆装调压阀,包括阀体,阀体顶部设有下壳,下壳上配合有上壳,上壳与下壳共同形成中空盘状结构,中空盘状结构中设有阀杆,阀杆底部穿入阀体内腔中并套设有导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顶部外侧套设有支座盘,支座盘上设有内孔,内孔处由下至上依次设有下壳座、垫块、压块,所述下壳座、垫块、压块均套设在阀杆外,下壳座位于下壳底部并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压块外侧设有压套,压套被下壳、下壳座夹持固定;下壳座与阀体之间连接有第二紧固件,支座盘与阀体之间连接有第三紧固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检修阀腔内部零部件的快速拆装调压阀,包括阀体,阀体顶部设有下壳,下壳上配合有上壳,上壳与下壳共同形成中空盘状结构,中空盘状结构中设有阀杆,阀杆底部穿入阀体内腔中并套设有导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顶部外侧套设有支座盘,支座盘上设有内孔,内孔处由下至上依次设有下壳座、垫块、压块,所述下壳座、垫块、压块均套设在阀杆外,下壳座位于下壳底部并通过第一紧固件连接;压块外侧设有压套,压套被下壳、下壳座夹持固定;下壳座与阀体之间连接有第二紧固件,支座盘与阀体之间连接有第三紧固件。


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权竹山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久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