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锚杆抗拔试验位移观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14258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锚杆抗拔试验位移观测装置,属于锚杆试验设备。包括基座、设置在基座上的穿心千斤顶、设置在穿心千斤顶上的夹具以及设置在夹具内的一束待测锚杆,待测锚杆的底端穿过穿心千斤顶以及基座并固定在地面内,待测锚杆的顶端设有测试钢板,测试钢板的上端设有基准梁,基准梁的两端设有基准桩,基准梁上设有多组磁力表座,磁力表座上设有百分表,百分表的测量头与测试钢板垂直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节约了设备的安装时间,并且降低了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保障了抗拔试验能够及时、准确、高效的完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锚杆抗拔试验位移观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锚杆试验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锚杆抗拔试验位移观测装置。
技术介绍
锚杆在边坡、基坑、隧道等工程建设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按照规范的要求,锚杆在施工完成后要进行锚杆抗拔试验,以检验锚杆的完成效果。目前在锚杆抗拔试验时,通常使用穿心千斤顶和加载反力装置组合作为锚杆抗拔试验装置对锚杆进行拉拔,现有的基础锚杆与试验装置的连接方法通常为焊接法,以此实现基础锚杆和试验装置的连接。这种传统的钢筋固定方式费时费力,并且劳动强度大、工具设备投资大、事后不易恢复、耗时长,存在诸多不便,无法保障抗拔试验及时、准确、高效的完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锚杆抗拔试验位移观测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锚杆抗拔试验位移观测装置,包括基座、设置在基座上的穿心千斤顶、设置在穿心千斤顶上的夹具以及设置在夹具内的一束待测锚杆,所述待测锚杆的底端穿过穿心千斤顶以及基座并固定在地面内,所述待测锚杆的顶端设有与待测锚杆固定连接的测试钢板,所述测试钢板的上端设有基准梁,所述基准梁的两端设有基准桩,所述基准梁上设有多组磁力表座,所述磁力表座上设有百分表,所述百分表的测量头与测试钢板垂直连接。本技术中试验人员将基座安装在已固定在地面内的待测锚杆上方,将穿心千斤顶安装在基座上并套装在待测锚杆外侧,然后将夹具套设在待测锚杆外侧并将夹具分别与穿心千斤顶和待测锚杆固定连接。当操作人员启动穿心千斤顶并对待测锚杆进行拉拔时,百分表通过测量测试钢板的位移量,间接得到待测锚杆的抗拔位移量。作为优选,基准梁包括主梁以及设置在主梁两端的副梁,主梁的两端设有安装槽,主梁上设有与安装槽连通的缺口,主梁上并位于缺口两侧设有夹紧片,夹紧片上设有夹紧装置。本技术中操作人员可拆卸夹紧装置并将副梁从安装槽内取出,便于运输工具运输,并且可根据不同的长度需求调节副梁深入安装槽内的长度,进而调节基准梁的总体长度。作为优选,夹紧装置包括贯穿夹紧片的固定杆,分别设置在固定杆两端的固定螺母以及与固定杆铰接的固定柄。本技术中操作人员仅需旋转固定柄便可使缺口两侧的夹紧片相互靠拢,使主梁夹紧并固定副梁。作为优选,夹具包括与穿心千斤顶输出端连接的夹环、套设在待测锚杆与夹环之间并与待测锚杆固定连接的夹套,夹套内侧设有固定锯齿。作为优选,夹环内侧设有第一锥形面,夹套外侧设有与第一锥形面配合的第二锥形面,第一锥形面的小端朝向穿心千斤顶的输出端。本技术通过第一锥形面与第二锥形面的配合,当穿心千斤顶推动夹环向上移动时,第一锥形面挤压第二锥形面并迫使夹套仙湖靠拢,实现了对待测锚杆的夹紧功能。作为优选,基准桩包括支撑杆、套设在支撑杆外侧并与副梁可拆卸连接的连接套,以及设置在支撑杆底端内的支撑脚架。本技术通过连接套与副梁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便于操作人员拆卸以及安装副梁和基准桩。作为优选,支撑杆上设有多组高度调节孔,连接套上设有贯穿连接套并穿过高度调节孔的调节螺杆。本技术通过调节螺杆与不同高度的高度调节孔配合,实现了基准梁的高度调节功能。作为优选,支撑脚架包括设置在支撑杆底端内的支撑盘、设置在支撑盘上并与支撑盘铰接的多组连接脚架以及设置在连接脚架底端的固定锥,支撑盘的底端设有支撑底杆,支撑底杆外侧套设有滑筒,滑筒外侧与脚架之间设有支撑架。本技术中操作人员将固定锥插入地面,使支撑脚架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滑动现象。作为优选,还包括与穿心千斤顶连通的油泵以及设置在油泵上的油压表。本技术通过设置在油泵上的油压表,便于试验人员对穿心千斤顶的液压进行观测控制。作为优选,穿心千斤顶与基座之间设有穿心钢板。本技术通过设置在穿心千斤顶与基座之间的穿心钢板,防止穿心千斤顶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位移,影响观测结果。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通过将基座安装在已固定在地面内的待测锚杆上方,穿心千斤顶安装在基座上并套装在待测锚杆外侧,然后将夹具套设在待测锚杆外侧并将夹具分别与穿心千斤顶和待测锚杆固定连接。当操作人员启动穿心千斤顶并对待测锚杆进行拉拔时,百分表通过测量测试钢板的位移量,间接得到待测锚杆的抗拔位移量。本技术节约了设备的安装时间,并且降低了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保障了抗拔试验能够及时、准确、高效的完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中基准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基准桩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夹具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基座;2-穿心千斤顶;3-夹具;4-待测锚杆;5-测试钢板;6-基准梁;9-基准桩;7-磁力表座;8-百分表;61-主梁;62-副梁;63-安装槽;64-缺口;65-夹紧片;66-夹紧装置;661-固定杆;662-固定螺母;663-固定柄;31-夹环;32-夹套;321-固定锯齿;311-第一锥形面;322-第二锥形面;91-支撑杆;92-连接套;93-支撑脚架;10-高度调节孔;101-调节螺杆;931-支撑盘;932-连接脚架;933-固定锥;21-油泵;22-油压表;11-穿心钢板;12-支撑底杆;121-滑筒;122-支撑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参见图1到图6,本技术包括埋设在地面内的一束待测锚杆4、用于安装试验设备的基座1以及设置在基座1上并用于拉拔待测锚杆4的穿心千斤顶2,穿心千斤顶2的输出端垂直向上设置。本技术还包括与穿心千斤顶2连通并用于驱动穿心千斤顶2的油泵21,油泵21上的设有用于测量油泵21内液压油压力的油压表22,试验人员通过观测油压表22,可对穿心千斤顶2的液压进行观测以及控制。穿心千斤顶2与基座1之间设有穿心钢板11。通过设置在穿心千斤顶2与基座1之间的穿心钢板11防止穿心千斤顶2在工作过程中与基座1发生位移,造成试验偏差进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参见图1和图6,穿心千斤顶2上设有与穿心千斤顶2输出端连接的夹具3,夹具3用于夹紧待测锚杆4,使穿心千斤顶2的输出端在运动过程中能够拉拔待测锚杆4。待测锚杆4的底端依次穿过夹具3、穿心千斤顶2以及基座1并固定在地面内。夹具3包括与穿心千斤顶2输出端连接的夹环31、三组套设在待测锚杆4与夹环31之间并与待测锚杆4固定连接的夹套32,夹套32内侧设有固定锯齿321。夹环31内侧设有第一锥形面311,夹套32外侧设有与第一锥形面311配合的第二锥形面322,第一锥形面311的小端朝向穿心千斤顶2的输出端。本技术通过第一锥形面311与第二锥形面322的配合,当穿心千斤顶2推动夹环31向上移动时,第一锥形面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锚杆抗拔试验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设置在基座(1)上的穿心千斤顶(2)、设置在穿心千斤顶(2)上的夹具(3)以及设置在夹具(3)内的一束待测锚杆(4),所述待测锚杆(4)的底端穿过穿心千斤顶(2)以及基座(1)并固定在地面内,所述待测锚杆(4)的顶端设有与待测锚杆(4)固定连接的测试钢板(5),所述测试钢板(5)的上端设有基准梁(6),所述基准梁(6)的两端设有基准桩(9),所述基准梁(6)上设有多组磁力表座(7),所述磁力表座(7)上设有百分表(8),所述百分表(8)的测量头与测试钢板(5)垂直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锚杆抗拔试验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设置在基座(1)上的穿心千斤顶(2)、设置在穿心千斤顶(2)上的夹具(3)以及设置在夹具(3)内的一束待测锚杆(4),所述待测锚杆(4)的底端穿过穿心千斤顶(2)以及基座(1)并固定在地面内,所述待测锚杆(4)的顶端设有与待测锚杆(4)固定连接的测试钢板(5),所述测试钢板(5)的上端设有基准梁(6),所述基准梁(6)的两端设有基准桩(9),所述基准梁(6)上设有多组磁力表座(7),所述磁力表座(7)上设有百分表(8),所述百分表(8)的测量头与测试钢板(5)垂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杆抗拔试验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梁(6)包括主梁(61)以及设置在主梁(61)两端的副梁(62),所述主梁(61)的两端设有安装槽(63),所述主梁(61)上设有与安装槽(63)连通的缺口(64),所述主梁(61)上并位于缺口(64)两侧设有夹紧片(65),所述夹紧片(65)上设有夹紧装置(6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锚杆抗拔试验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装置(66)包括贯穿夹紧片(65)的固定杆(661),分别设置在固定杆(661)两端的固定螺母(662)以及与固定杆(661)铰接的固定柄(66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杆抗拔试验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3)包括与穿心千斤顶(2)输出端连接的夹环(31)、套设在待测锚杆(4)与夹环(31)之间并与待测锚杆(4)固定连接的夹套(32),所述夹套(32)内侧设有固定锯齿(321)。


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本均罗在海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冶金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