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0799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以及多个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与多个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多个透镜组内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多个透镜组具备物体侧对焦透镜组以及至少一个像侧对焦透镜组,物体侧对焦透镜组在进行对焦时移动,像侧对焦透镜组相比物体侧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侧,并在进行对焦时以与物体侧对焦透镜组不同的轨迹移动,且满足预定的条件式,从而良好地抑制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的像差变动以及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像差变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了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198529号公报。但是,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在进行对焦时,无法充分抑制各像差的变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985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提供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以及多个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多个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多个透镜组内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多个透镜组具备物体侧对焦透镜组以及至少一个像侧对焦透镜组,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在进行对焦时移动,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相比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侧,并在进行对焦时以与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不同的轨迹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60<(-f1N)/|f1|<1.800.2<BFw/fw<2.0其中,f1N:位于所述第1透镜组内的透镜中负的光焦度最强的透镜的焦距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B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后焦距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提供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以及多个透镜组,其中,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构成为,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多个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多个透镜组内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构成为,所述多个透镜组具备物体侧对焦透镜组以及至少一个像侧对焦透镜组,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在进行对焦时移动,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相比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侧,并在进行对焦时以与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不同的轨迹移动,所述变倍光学系统构成为,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60<(-f1N)/|f1|<1.800.2<BFw/fw<2.0其中,f1N:位于所述第1透镜组内的透镜中负的光焦度最强的透镜的焦距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B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后焦距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附图说明图1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2A、图2B以及图2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3A、图3B以及图3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5A、图5B以及图5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6A、图6B以及图6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7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8A、图8B以及图8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9A、图9B以及图9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0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11A、图11B以及图11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A、图12B以及图12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3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14A、图14B以及图14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5A、图15B以及图15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6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17A、图17B以及图17C分别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8A、图18B以及图18C分别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9是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20A、图20B以及图20C分别是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1A、图21B以及图21C分别是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2是第8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23A、图23B以及图23C分别是第8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4A、图24B以及图24C分别是第8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5是第9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26A、图26B以及图26C分别是第9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7A、图27B以及图27C分别是第9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8是第10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29A、图29B以及图29C分别是第10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30A、图30B以及图30C分别是第10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31是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32A、图32B以及图32C分别是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33A、图33B以及图33C分别是第1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以及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34是示出具备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结构的图。图35是示出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n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以及多个透镜组,/n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多个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多个透镜组内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n所述多个透镜组具备物体侧对焦透镜组以及至少一个像侧对焦透镜组,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在进行对焦时移动,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相比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侧,并在进行对焦时以与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不同的轨迹移动,/n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n0.60<(-f1N)/|f1|<1.80/n0.2<BFw/fw<2.0/n其中,/nf1N:位于所述第1透镜组内的透镜中负的光焦度最强的透镜的焦距/n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nB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后焦距/n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
从物体侧依次具备第1透镜组以及多个透镜组,
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多个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多个透镜组内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所述多个透镜组具备物体侧对焦透镜组以及至少一个像侧对焦透镜组,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在进行对焦时移动,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相比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配置于像侧,并在进行对焦时以与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不同的轨迹移动,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60<(-f1N)/|f1|<1.80
0.2<BFw/fw<2.0
其中,
f1N:位于所述第1透镜组内的透镜中负的光焦度最强的透镜的焦距
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B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后焦距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中配置于最靠像侧的对焦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由一个或两个透镜成分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由一个或两个透镜成分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在进行对焦时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在相比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中配置于最靠像侧的对焦透镜组靠近像侧的位置具备至少一个透镜成分,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5<(-fRN)/ft<4.50
其中,
fRN:构成所述透镜成分的透镜中负的光焦度最强的透镜的焦距
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MTF1/MTF2<5.0
其中,
MTF1:在远焦端状态下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的绝对值
MTF2:在远焦端状态下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进行对焦时的、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中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的绝对值。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和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对焦透镜组具备至少一个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45<(-fFN)/|fF|<1.70
其中,
fFN:位于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和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内的透镜中负的光焦度最强的透镜的焦距
fF: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和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中光焦度最强的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和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对焦透镜组具备至少一个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65<nP/nN<1.10
其中,
nP:位于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和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内的透镜中正的光焦度最强的透镜的折射率
nN:位于所述物体侧对焦透镜组和所述像侧对焦透镜组内的透镜中负的光焦度最强的透镜的折射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町田幸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