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1178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1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变倍光学系统,构成为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以及后组透镜组(GR)构成,所述后组透镜组(GR)从最靠像侧依次具有最终透镜组GE和F透镜组GF,关于构成所述第1透镜组(G1)、所述第2透镜组(G2)以及所述后组透镜组(GR)的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移动且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进行对焦时,所述F透镜组(GF)的至少一部分移动,且满足下述的条件式:‑0.220<f1/fE<0.28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G1)的焦距fE:所述最终透镜组(GE)的焦距。

Zoom optical system, optical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zoom optical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装置以及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公开有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存在广角端状态下的视场角窄且变倍时的像差变动大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6834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变焦镜头),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以及后组透镜组构成,所述后组透镜组从最靠像侧依次具有最终透镜组和F透镜组,关于构成所述第1透镜组、所述第2透镜组以及所述后组透镜组的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移动且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进行对焦时,所述F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移动,且满足下述的条件式:-0.220<f1/fE<0.28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E:所述最终透镜组的焦距。本专利技术的光学装置,构成为搭载上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以及后组透镜组构成,在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构成为,以如下方式在镜筒内配置所述第1透镜组、所述第2透镜组以及所述后组透镜组:所述后组透镜组从最靠像侧依次具有最终透镜组和F透镜组,关于构成所述第1透镜组、所述第2透镜组以及所述后组透镜组的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移动且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进行对焦时,所述F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移动,且满足下述的条件式:-0.220<f1/fE<0.28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E:所述最终透镜组的焦距。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2(A)、图2(B)以及图2(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4(A)、图4(B)以及图4(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3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6(A)、图6(B)以及图6(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4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8(A)、图8(B)以及图8(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5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10(A)、图10(B)以及图10(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6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12(A)、图12(B)以及图12(C)分别是第6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各像差图。图13是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相机结构的概略图。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变倍光学系统)ZL的一例的变焦镜头ZL(1),由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折射率的第1透镜组G1、具有正的折射率的第2透镜组G2以及后组透镜组GR构成。后组透镜组具有如下结构:从最靠像侧依次具有最终透镜组GE和F透镜组GF,关于构成所述第1透镜组G1、所述第2透镜组G2以及所述后组透镜组GR的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移动且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进行对焦时,所述F透镜组GF的至少一部分移动而进行对焦。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满足下述的条件式(1)。-0.220<f1/fE<0.280…(1)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G1的焦距fE:所述最终透镜组GE的焦距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也可以是图3所示的变焦镜头ZL(2)、图5所示的变焦镜头ZL(3)、图7所示的变焦镜头ZL(4)、图9所示的变焦镜头ZL(5)、图11所示的变焦镜头ZL(6)。条件式(1)规定了第1透镜组G1的焦距f1与最终透镜组GE的焦距fE之比。在上述结构的变焦镜头ZL中,通过满足条件式(1),从而能够实现在广角端状态下取得宽的视场角、抑制了变倍时的像差变动的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变倍光学系统)。在该变焦镜头ZL中,即使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下限值为负的值,意味着其绝对值变大)、或者超过上限值(上限值为正的值,意味着该值进一步变大),也很难得到期望的光学性能。以下对此进行详细说明。由于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因此在最终透镜组GE具有正的光焦度时,构成条件式(1)的式“f1/fE”的值成为负。当此时的值变得比条件式(1)的下限值“-0.220”小时(绝对值变大时),需要增大第1透镜组G1的焦距,产生第1透镜组G1中的物体侧的透镜直径变得过大的问题,而且,产生变焦镜头ZL的全长变得过长的问题。或者,需要使最终透镜组GE的焦距变小,产生彗差劣化且变焦镜头ZL的全长变得过长的问题。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条件式(1)的效果,优选使下限值为-0.210,更优选为-0.200、-0.190、-0.188。另一方面,在最终透镜组GE具有负的光焦度时,构成条件式(1)的式“f1/fE”的值成为正。即使此时的值变得比条件式(1)的上限值“0.280”大,也需要使第1透镜组G1的焦距变大,产生第1透镜组G1中的物体侧的透镜直径变得过大的问题,而且,产生变焦镜头ZL的全长变得过长的问题。或者,需要使最终透镜组GE的焦距变小,产生彗差劣化且变焦镜头ZL的全长变得过长的问题。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条件式(1)的效果,优选使上限值为0.279,更优选为0.278、0.250、0.200。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ZL中,优选的是,满足以下条件式(2)。-0.500<f1/fF<0.700…(2)其中,fF:所述F透镜组GF的焦距由于第1透镜组G1具有负的光焦度,因此在所述F透镜组GF(具有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的透镜组。也是最终透镜组GE的相邻于物体侧的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时,构成条件式(2)的式“f1/fF”的值成为负。当此时的值比条件式(2)的下限值“-0.500”小时(绝对值变大时),需要使第1透镜组G1的焦距变大,产生第1透镜组G1中的物体侧的透镜直径变得过大的问题,而且,产生变焦镜头ZL的全长变得过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以及后组透镜组构成,/n所述后组透镜组从最靠像侧依次具有最终透镜组和F透镜组,/n关于构成所述第1透镜组、所述第2透镜组以及所述后组透镜组的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移动且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n在进行对焦时,所述F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移动,/n且满足下述的条件式:/n-0.220<f1/fE<0.280/n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nfE:所述最终透镜组的焦距。/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621 JP 2017-121577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由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以及后组透镜组构成,
所述后组透镜组从最靠像侧依次具有最终透镜组和F透镜组,
关于构成所述第1透镜组、所述第2透镜组以及所述后组透镜组的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各透镜组移动且相邻的各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F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移动,
且满足下述的条件式:
-0.220<f1/fE<0.280
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E:所述最终透镜组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下述的条件式:
-0.500<f1/fF<0.700
其中,fF:所述F透镜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下述的条件式:
-1.500<f2/fF<0.950
其中,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F:所述F透镜组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下述的条件式:
0.400<-f1/f2<1.200
其中,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非球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在从广角状态向远焦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减少。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2透镜组的移动轨迹与所述最终透镜组的移动轨迹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下述的条件式:
1.000<Bfw/fw<2.000
其中,Bfw:广角端状态下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原健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