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7010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吸塑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包括模座和模体,模座设置在水平方向上,模体设置在模座的顶部;模座和模体的交接处设置有中断部,中断部凸出于交接处,模座的表面和模体的表面通过中断部呈相互隔离状态。通过在模座和模体的交接处设置凸出于交接处的中断部,能够使得加热后的塑料被吸附到模体和模座上之后,以中断部为中心的形成模体段和模座段,并且在加热后的塑料的边缘依次扯动模座段和模体段的变形过程中,模体段的塑料受到中断部的反作用力,减小了模体段的塑料的变形趋势、甚至避免了模体段的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吸塑加工领域,具体是一种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
技术介绍
在吸塑加工领域中,吸塑是一种塑料的加工工艺,其主要是将塑料通过加热后变软,变软的塑料通过模具进行固定,再将变软的塑料进行加工。现有技术中,由于塑料本身从高温状态转变为低温状态,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形成应力,吸附在现有技术的模具上的塑料吸塑成形后,塑料本身容易产生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塑料本身从高温状态转变为低温状态,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形成应力,吸附在现有技术的模具上的塑料吸塑成形后,塑料本身容易产生变形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包括模座和模体,所述模座设置在水平方向上,所述模体设置在所述模座的顶部;所述模座和所述模体的交接处设置有中断部,所述中断部凸出于所述交接处,所述模座的表面和所述模体的表面通过所述中断部呈相互隔离状态。进一步的,所述中断部沿着竖直方向凸出的设置在所述模座上;和/或,所述中断部沿着水平方向凸出的设置在所述模体上。进一步的,所述中断部具有顶端和底端,所述底端与所述模座和/或所述模体连接,所述顶端凸出于所述交接处;所述中断部的所述顶端呈锐角状、或直角状、或钝角状。进一步的,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分别呈环状;在竖直方向上,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相同,所述交接处的轮廓设置在所述中断部的轮廓内;或者,在竖直方向上,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相同,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重合。进一步的,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分别呈曲线形环状、或多边形环状、或曲线形和多边形结合的环状。进一步的,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分别呈正多边形,且所述正多边形的角部呈弧形。进一步的,所述中断部的轮廓呈正四边形,且所述正多边形的角部呈弧形;所述中断部的所述顶端呈直角状;沿着竖直方向,所述中断部凸出于所述模座的间距为7mm;沿着水平方向,所述中断部凸出于所述模体的间距为15mm。进一步的,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分别至少一处中断的呈环状;在竖直方向上,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相同,所述交接处的轮廓设置在所述中断部的轮廓内;或者,在竖直方向上,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相同,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重合。进一步的,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分别呈至少一处中断的呈曲线形环状、或至少一处中断的多边形环状、或至少一处中断的曲线形和多边形结合的环状。进一步的,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分别呈至少一处中断的正多边形,且至少一处中断的所述正多边形的角部呈弧形。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通过在模座和模体的交接处设置凸出于交接处的中断部,能够使得加热后的塑料被吸附到模体和模座上之后,以中断部为中心的形成模体段和模座段,并且在加热后的塑料的边缘依次扯动模座段和模体段的变形过程中,模体段的塑料受到中断部的反作用力,减小了模体段的塑料的变形趋势、甚至避免了模体段的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其中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其中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其中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塑料本身从高温状态转变为低温状态,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形成应力,吸附在现有技术的模具上的塑料吸塑成形后,塑料本身容易产生变形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参见图1至图4,一种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包括模座1和模体2,模座1设置在水平方向上,模体2设置在模座1的顶部;模座1和模体2的交接处设置有中断部3,中断部3凸出于交接处,模座1的表面和模体2的表面通过中断部3呈相互隔离状态。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模具,并将加热后的塑料(除了特别指明以外,以下内容将加热后的塑料简称为塑料)设置在现有技术的模具上,塑料的塑形部覆盖在现有技术的模具的表面,塑料的边缘延伸出现有技术的模具。由于延伸至现有技术的模具外部的塑料的边缘,其在现有技术的模具的两面分别与空气接触,从而使得塑料的边缘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比较高;与之对应的是,覆盖在模具表面的塑料的塑形部仅有一面与空气接触,使得塑料的塑形部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比较低;塑料边缘在比较高的热交换效率的作用下,其从高温转变为低温的时间比较短,而塑料的塑形部在比较低的热交换效率的作用下,其从高温转变为低温的时间比较长,从而造成了塑料在吸塑加工的过程中,塑料的边缘和塑形部的变形速度不同,从而使得塑料的塑形部在塑料边缘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变形。在本技术提供的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中,将塑料设置在模座1和模体2上,其中,塑料的塑形部能够覆盖模体2,塑料的边缘能够覆盖模座1的表面、且延伸出模座1;同时,由于在模座1和模体2的交接处设置有中断部3,塑料在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的吸附作用和中断部3的双重作用下,塑料本身形成与中断部3形状相同的变形部;该变形部的其中一部分为模体段,模体段由中断部3至模体2覆盖一部分的中断部3,该形变部的其中另一部分位模座段,模座段由中断部3至模座1覆盖一部分的中断部3。以中断部3为中心,模体段和模座段分别沿着中断部3的两个方向(中断部3至模体2方向和中断部3至模座1方向)成形,并且模体段和模座段分别只有外表面能够与空气接触,从而使得模体段和模座段的热交换效率相同。应当理解的是,模体段和模座段分别具有外表面和内表面,其中,模体段的内表面为与中断部3接触的表面,模体段的外表面与中断部3形成隔离;同理,模座段的内表面为与中断部3接触的表面,模座段的外表面与中断部3形成隔离。塑料的边缘与空气的热交换效率比较高,而模座段的塑料的热交换效率比较低,使得塑料的边缘从高温转为低温的过程中,塑料的边缘在热胀冷缩的应力作用下,扯动模座段的塑料产生形变;在此基础上,模座段的塑料扯动模体段的塑料形成变形趋势,但是,由于模体段与中断部3接触,从而使得模座段在扯动模体段的变形过程中,模体段受到了中断部3的阻碍而形成反作用力,从而避免或减少了模体段本身的变形趋势。随着模体段和模座段分别从高温转变为低温,二者的硬度逐渐增大而塑形,此时,模座段的塑料受到塑料边缘的影响而形成比较大的变形部,但是,模体段的塑料在中断部3的作用下,形成比较小的变形部、甚至几乎没有变形。通过在模座和模体的交接处设置凸出于交接处的中断部,能够使得加热后的塑料被吸附到模体和模座上之后,以中断部为中心的形成模体段和模座段,并且在加热后的塑料的边缘依次扯动模座段和模体段的变形过程中,模体段的塑料受到中断部的反作用力,减小了模体段的塑料的变形趋势、甚至避免了模体段的变形。...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座和模体,所述模座设置在水平方向上,所述模体设置在所述模座的顶部;/n所述模座和所述模体的交接处设置有中断部,所述中断部凸出于所述交接处,所述模座的表面和所述模体的表面通过所述中断部呈相互隔离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座和模体,所述模座设置在水平方向上,所述模体设置在所述模座的顶部;
所述模座和所述模体的交接处设置有中断部,所述中断部凸出于所述交接处,所述模座的表面和所述模体的表面通过所述中断部呈相互隔离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断部沿着竖直方向凸出的设置在所述模座上;
和/或,所述中断部沿着水平方向凸出的设置在所述模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断部具有顶端和底端,所述底端与所述模座和/或所述模体连接,所述顶端凸出于所述交接处;
所述中断部的所述顶端呈锐角状、或直角状、或钝角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分别呈环状;
在竖直方向上,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相同,所述交接处的轮廓设置在所述中断部的轮廓内;
或者,在竖直方向上,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相同,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防变形的吸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接处的轮廓和所述中断部的轮廓分别呈曲线形环状、或多边形环状、或曲线形和多边形结合的环状。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必亮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欧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