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引装置和铝塑膜成型设备,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空心导辊、用于存储换热介质的容器、用于对所述容器内之所述换热介质加热的加热器、连接于所述中空内腔一端与所述容器的第一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中空内腔另一端与所述容器的第二连接管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或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以用于为所述换热介质提供流动动力的动力元件。通过设置加热器实时为换热介质加热,设置换热介质循环系统使换热介质可以从容器流到空心导辊,然后重新流回容器中,实现空心导辊的加热。因此,空心导辊被加热后温度与刚从烘箱中出来的铝塑膜的温度温差小,降低铝塑膜出现皱印,减少产品报废,提高产品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引装置和铝塑膜成型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引装置和一种铝塑膜成型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金属膜特别是铝塑膜的制备工艺中,需要经过多次烘干处理,完成烘干处理后,由导辊传送到下一工序中。现有的涂布机或复合机,烘箱出口处导辊一般采用普通钢或铝材质导辊,在开机生产时,由于从烘箱出来的铝箔导热性能比较好,其表面温度很高,一般能达到50-80摄氏度之间,而烘箱出口处导辊表面温度一般是常温,温度很高的金属膜遇到常温的导辊时,其表面温度因为向导辊快速传递,温度下降很快,金属膜收缩引起过辊打皱现象。一般开机时前50-150米此种现象很明显,待出口处导辊被膜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膜与辊的温差缩小,此现象会渐渐减缓,最终消失。现有的解决方案一般是在烘箱出口到第一根导辊之间加装风冷装置,靠风机或风嘴吹出的冷风使膜表面的温度降低,减少与导辊的温差,但由于风冷效率的因素,膜和导辊表面依然会存在较大温差,所以开机时烘箱出口处皱印不能完全消除,导致该段产品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导引装置。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铝塑膜成型设备。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导引装置,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空心导辊、用于存储换热介质的容器、用于对所述容器内之所述换热介质加热的加热器、连接于所述中空内腔一端与所述容器的第一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中空内腔另一端与所述容器的第二连接管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或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以用于为所述换热介质提供流动动力的动力元件。进一步地,所述导引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器工作的温度控制系统,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设于所述容器内的温度探头、设于所述容器外部的控制器和设于所述控制器上的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加热器电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器的打开与关闭,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温度探头都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温度探头用于检测所述容器内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并将检测的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器。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上还设有用于实时显示所述容器内所述换热介质温度的温度显示框、用于设置所述容器内所述换热介质需达到的温度阈值的温度设定框以及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动力元件的第二开关。进一步地,所述动力元件与所述空心导辊之间设有用于调节所述换热介质流量大小的流量调节阀。进一步地,所述空心导辊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旋转接头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空心导辊包括本体和两个分别设于所述本体两端并分别与两个所述旋转接头连接的连接轴,所述本体两端的所述连接轴上分别设有轴承,所述连接轴相对于所述轴承转动。进一步地,所述容器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第一连接管之远离所述空心导辊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底壁,所述第二连接管之远离所述空心导辊的一端连接到所述侧壁且靠近所述侧壁的顶端设置,所述动力元件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上,以用于驱动所述换热介质从所述容器内依次流向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空心导辊、所述第二连接管然后流回所述容器内。进一步地,所述容器的顶端到所述容器的底端的竖向距离大于所述空心导辊的顶端到所述容器的底端的竖向距离。进一步地,所述空心导辊的材质为合金钢。本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铝塑膜成型设备,包括开卷机构、涂布机构、烘干机构、复合机构和收卷机构,所述烘干机构包括若干烘干箱,所述烘干箱包括入口和出口,每个所述烘干箱的所述出口处都设有上述的导引装置,所述铝塑膜成型设备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导引装置的所述空心导辊的支架,所述空心导辊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上。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加热器实时为换热介质加热,设置换热介质循环系统使换热介质可以从容器流到空心导辊,然后重新流回容器中,因此可以实现空心导辊的加热。当换热介质流到空心导辊的内腔中时,将热量传递给空心导辊,空心导辊温度升高,温度降低的换热介质流回到容器中由加热器再次加热,然后重新为空心导辊中传递热量。因此,空心导辊被加热后温度与刚从烘箱中出来的铝塑膜的温度温差小,降低铝塑膜出现皱印,减少产品报废,提高产品良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引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铝塑膜成型设备结构示意图技术。图中:1、铝塑膜成型设备;100、导引装置;10、空心导辊;11、本体;12、连接轴;13、轴承;20、容器;21、底壁;22、侧壁;30、加热器;41、第一连接管;42、第二连接管;50、动力元件;60、温度控制系统;61、温度探头;62、控制器;70、外壳;71、盖体;80、流量调节阀;90、旋转接头;200、开卷机构;300、涂布机构;400、烘干箱;401、入口;402、出口;500、复合机构;600、收卷机构;700、铝塑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引装置100,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空心导辊10、用于存储换热介质的容器20、用于对容器20内之换热介质加热的加热器30、连接于中空内腔一端与容器20的第一连接管41、连接于中空内腔另一端与容器20的第二连接管42以及设于第一连接管41或第二连接管42上以用于为换热介质提供流动动力的动力元件50。通过设置加热器30实时为换热介质加热,设置换热介质循环系统使换热介质可以从容器20流到空心导辊10,然后重新流回容器20中,因此可以实现空心导辊10的加热。当换热介质流到空心导辊10的内腔中时,将热量传递给空心导辊10,空心导辊10温度升高,温度降低的换热介质流回到容器20中由加热器30再次加热,然后重新为空心导辊10传递热量。因此,空心导辊10被加热后温度与刚从烘箱中出来的铝塑膜700的温度温差小,降低铝塑膜700出现皱印,减少产品报废,提高产品良率。请参阅图1,导引装置100还包括用于控制加热器30工作的温度控制系统60,温度控制系统60包括设于容器20内的温度探头61、设于容器20外部的控制器62和设于控制器62上的第一开关(图中未示出),第一开关与加热器30电连接以用于控制加热器30的打开与关闭,第一开关和温度探头61都与控制器62电连接,温度探头61用于检测容器20内换热介质的温度并将检测的信息反馈至控制器62。控制器62上还设有用于实时显示容器20内换热介质温度的温度显示框(图中未示出)、用于设置容器20内换热介质需达到的温度阈值的温度设定框(图中未示出)以及用于打开和关闭动力元件50的第二开关(图中未示出)。通过设置控制器62实现对温度探头61、加热器30和动力元件50的控制,使导引装置100更加自动化、智能化,节省人力。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温度探头61检测容器20内换热介质的温度,当温度探头61检测到换热介质的温度达到温度阈值时,控制加热器30停止工作;当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空心导辊、用于存储换热介质的容器、用于对所述容器内之所述换热介质加热的加热器、连接于所述中空内腔一端与所述容器的第一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中空内腔另一端与所述容器的第二连接管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或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以用于为所述换热介质提供流动动力的动力元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空心导辊、用于存储换热介质的容器、用于对所述容器内之所述换热介质加热的加热器、连接于所述中空内腔一端与所述容器的第一连接管、连接于所述中空内腔另一端与所述容器的第二连接管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或所述第二连接管上以用于为所述换热介质提供流动动力的动力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器工作的温度控制系统,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设于所述容器内的温度探头、设于所述容器外部的控制器和设于所述控制器上的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加热器电连接以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器的打开与关闭,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温度探头都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温度探头用于检测所述容器内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并将检测的信息反馈至所述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上还设有用于实时显示所述容器内所述换热介质温度的温度显示框、用于设置所述容器内所述换热介质需达到的温度阈值的温度设定框以及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动力元件的第二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元件与所述空心导辊之间设有用于调节所述换热介质流量大小的流量调节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导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祥康,张锋,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万极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