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瓷泥练泥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591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瓷泥练泥机,包括底座和控制面板,控制面板设置在底座的一侧壁面上,底座的顶面上设置有搅拌筒,搅拌筒一侧的底座顶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驱动端上通过接头连接有第一转动杆,第一转动杆上设置有第一齿轮,第一转动杆上方的搅拌筒壁面上配合有第二转动杆,第二转动杆上设置有第二齿轮,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上均设置有搅拌叶,固定板后方的搅拌筒上设置有竖向搅拌机构,底座后端的顶面上设置有电动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多个不同方向上的搅拌结构对瓷泥进行搅拌,使瓷泥搅拌得更为均匀,提高练泥效率,且能对输出到电动泵上的瓷泥进行流量统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瓷泥练泥机
本技术涉及陶瓷制作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瓷泥练泥机。
技术介绍
练泥是陶瓷制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加工工艺,其用于将泥料搅拌均匀,并将泥料中的空气排出,使陶瓷细腻、密实;目前,多数的练泥机都是采用单个搅拌头对瓷泥进行搅拌,只能从单个方向上对瓷泥进行搅拌,这使得瓷泥没有被粉碎和搅拌均匀,对瓷泥的质量造成影响,练泥效率较低;而且,多数的练泥机的出料端上不具有对瓷泥流量进行统计的装置,无法对瓷泥的用量进行监测控制;因此,有必要地对瓷泥练泥机的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多个不同方向上的搅拌结构对瓷泥进行搅拌,使瓷泥搅拌得更为均匀,提高练泥效率,且能对输出到电动泵上的瓷泥进行流量统计的瓷泥练泥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瓷泥练泥机,包括底座和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底座的一侧壁面上,所述底座的顶面上设置有搅拌筒,所述搅拌筒一侧的底座顶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端上通过接头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从搅拌筒外侧贯穿到搅拌筒内,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转动杆上方的搅拌筒壁面上配合有第二转动杆,所述搅拌筒内设置有固定板,所述第二转动杆的末端配合在固定板上,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转动杆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齿牙啮合连接在第二转动杆上,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上均设置有搅拌叶,所述第二转动杆上方的搅拌筒上设置有进料口,所述固定板后方的搅拌筒上设置有竖向搅拌机构,所述底座后端的顶面上设置有电动泵,所述控制面板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电动泵电性连接。进一步,所述竖向搅拌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三转动杆和叶轮,所述搅拌筒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二电机固定座,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第二电机固定座上,所述第三转动杆通过接头连接在第二电机的驱动端上并延伸至搅拌筒内,延伸至所述搅拌筒内的第三转动杆的末端上设置有叶轮,所述第二电机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进一步,所述搅拌筒后侧下方的底座表面上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通过输料管道与电动泵连接,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的形状均为漏斗状。进一步,所述输料管道上设置有电磁流量计,所述电磁流量计与控制面板电性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长度长于第二转动杆的长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练泥机的搅拌筒中设置有带搅拌叶的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从而采用双搅拌头的结构在水平方向上对瓷泥进行搅拌,而竖向搅拌机构能在竖直方向上对瓷泥进行搅拌,使瓷泥搅拌得更为均匀,提高练泥效率;设置有电磁流量计,对输出到电动泵上的瓷泥进行流量统计,方便计算瓷泥的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底座1、控制面板2、搅拌筒3、第一电机4、第一转动杆5、第一齿轮6、第二转动杆7、固定板8、第二齿轮9、搅拌叶10、进料口11、电动泵12、第二电机13、第三转动杆14、叶轮15、第二电机固定座16、出料口17、电磁流量计18、输料管道19。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瓷泥练泥机,包括底座1和控制面板2,所述控制面板2设置在底座1的一侧壁面上,所述底座1的顶面上设置有搅拌筒3,所述搅拌筒3一侧的底座1顶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的驱动端上通过接头连接有第一转动杆5,所述第一转动杆5从搅拌筒3外侧贯穿到搅拌筒3内,所述第一转动杆5上设置有第一齿轮6,所述第一转动杆5上方的搅拌筒3壁面上配合有第二转动杆7,所述搅拌筒3内设置有固定板8,所述第二转动杆7的末端配合在固定板8上,所述第二转动杆7上设置有第二齿轮9,所述第一转动杆5通过第一齿轮6与第二齿轮9之间的齿牙啮合连接在第二转动杆7上,所述第一转动杆5和第二转动杆7上均设置有搅拌叶10,所述第二转动杆7上方的搅拌筒3上设置有进料口11,所述固定板8后方的搅拌筒3上设置有竖向搅拌机构,所述底座1后端的顶面上设置有电动泵12,所述控制面板2分别与第一电机4和电动泵12电性连接。所述竖向搅拌机构包括第二电机13、第三转动杆14和叶轮,所述搅拌筒3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二电机固定座16,所述第二电机13设置在第二电机固定座16上,所述第三转动杆14通过接头连接在第二电机13的驱动端上并延伸至搅拌筒3内,延伸至所述搅拌筒3内的第三转动杆14的末端上设置有叶轮,所述第二电机13与控制面板2电性连接。所述搅拌筒3后侧下方的底座1表面上设置有出料口17,所述出料口17通过输料管道19与电动泵12连接,所述进料口11和出料口17的形状均为漏斗状。所述输料管道19上设置有电磁流量计18,所述电磁流量计18与控制面板2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5的长度长于第二转动杆7的长度。使用时:通过进料口11将瓷泥加入到搅拌筒3中,通过控制面板2控制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13启动,第一电机4启动带动第一转动杆5转动,第一转动杆5上的搅拌叶10对瓷泥进行搅拌,第一转动杆5上通过第一齿轮6与第二齿轮9之间的配合带动第二转动杆7转动,第二转动杆7上的搅拌叶10对瓷泥进行搅拌,第二电机13启动带动第三转动杆14转动,第三转动杆14上的叶轮转动对瓷泥进行搅拌,从而实现不同方向上对瓷泥进行搅拌;瓷泥搅拌完成后,通过控制面板2控制电动泵12对瓷泥进行抽取,瓷泥在通过输料管道19时,电磁流量计18对经过该处输料管道19内的瓷泥流量进行统计并将数据反馈至控制面板2上,瓷泥经输料管道19电动泵12上并从电动泵12的出口排出。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瓷泥练泥机,包括底座和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底座的一侧壁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顶面上设置有搅拌筒,所述搅拌筒一侧的底座顶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端上通过接头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从搅拌筒外侧贯穿到搅拌筒内,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转动杆上方的搅拌筒壁面上配合有第二转动杆,所述搅拌筒内设置有固定板,所述第二转动杆的末端配合在固定板上,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转动杆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齿牙啮合连接在第二转动杆上,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上均设置有搅拌叶,所述第二转动杆上方的搅拌筒上设置有进料口,所述固定板后方的搅拌筒上设置有竖向搅拌机构,所述底座后端的顶面上设置有电动泵,所述控制面板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电动泵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瓷泥练泥机,包括底座和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底座的一侧壁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顶面上设置有搅拌筒,所述搅拌筒一侧的底座顶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端上通过接头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从搅拌筒外侧贯穿到搅拌筒内,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转动杆上方的搅拌筒壁面上配合有第二转动杆,所述搅拌筒内设置有固定板,所述第二转动杆的末端配合在固定板上,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转动杆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齿牙啮合连接在第二转动杆上,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上均设置有搅拌叶,所述第二转动杆上方的搅拌筒上设置有进料口,所述固定板后方的搅拌筒上设置有竖向搅拌机构,所述底座后端的顶面上设置有电动泵,所述控制面板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电动泵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镇秋蔡锦涛邢碧红李健明郑漫纯赵伟杰孙少玲陈全攀黄楚桂柯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枫树陶瓷原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