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458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不使转子的外周部向轴向外侧隆起的情况下抑制冷却介质向气隙的进入的旋转电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旋转电机(1)具备:筒状的定子(3),其装配有线圈(12);以及转子(4),其构成为相对于定子(3)在径向的内侧隔开气隙(37)的状态下能够旋转,其中,端面板(34、35)的外侧面(34b、35b)形成为与轴向正交的平坦面,在端面板(34、35)的外周面(34c、35c)中,在轴向上相对于外侧面(34b、35b)及气隙(37)分离的位置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台阶部(38、3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转电机。
技术介绍
在旋转电机中,通过向线圈供给电流,从而在定子铁心形成磁场,在转子的永久磁铁与定子铁心之间产生磁吸引力、磁斥力。由此,转子以旋转轴为轴而相对于定子旋转。在上述的旋转电机中,例如在高负荷运转时,因在磁铁产生的涡流等的影响而使转子发热。当因磁铁的发热而磁力降低(所谓的热退磁)时,存在旋转电机的性能降低的可能性。作为冷却旋转电机的方法,已知有如下方法:例如旋转轴内的冷却介质在由转子铁心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经过转子铁心与端面板之间被向转子铁心的内部引导,由此冷却转子铁心。冷却转子铁心后的冷却介质经过端面板的贯通孔而在由转子铁心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沿着端面板中的朝向轴向的外侧的外侧面被向端面板的外周缘引导。被引导到端面板的外周缘的冷却介质在由转子铁心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被向线圈引导,对线圈进行冷却。然而,在上述的冷却方法中,认为沿着端面板的外侧面被引导到端面板的外周缘的冷却介质会向在定子铁心与转子铁心之间形成的空间(气隙)进入。当冷却介质向气隙进入时,认为因在转子与冷却介质之间产生的摩擦而对转子的旋转效率产生影响。作为其对策,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7244号公报)中,已知有使端面板的外周部向轴向的外侧呈倾斜状地隆起的技术。通过使端面板的外周部呈倾斜状地隆起,由此利用倾斜状的隆起能够使被引导到端面板的外周缘的冷却介质以远离气隙的方式向轴向的外侧飞散。由此,能够抑制冷却介质向气隙进入的情况。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的结构,需要使端面板(即,转子)的外周部向轴向的外侧隆起。因此,存在旋转电机在轴向上大型化的可能性。另外,因使端面板的外周部向轴向的外侧隆起而端面板的外周部(即,转子)的重量增加。因此,认为会对转子的旋转效率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使转子的外周部向轴向外侧隆起的情况下抑制冷却介质向气隙的进入的旋转电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旋转电机(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1)具备:筒状的定子(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定子3),其装配有线圈(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线圈12);以及转子(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转子4),其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定子在径向的内侧隔开间隔(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气隙37)的状态下能够旋转,其中,所述转子的轴向的端部表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外侧面34b、35b)形成为与轴向正交的平坦面,在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中,在轴向上相对于所述端部表面及所述间隔分离的位置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台阶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台阶部38、39)。(2)在上述(1)的方案的旋转电机中,也可以是,所述台阶部具有:分离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分离面44),其沿所述转子的径向延伸;以及底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底面45),其与所述分离面中的径向的内侧端部相连,且沿轴向延伸。(3)在上述(1)的方案的旋转电机中,也可以是,所述台阶部具有:第一分离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分离面123),其沿所述转子的径向延伸;第二分离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分离面124),其位于在轴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分离面靠近所述间隔的位置,且沿径向延伸;以及底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底面125),其将所述第一分离面及所述第二分离面的径向的内侧端部彼此连接。(4)在上述(2)或(3)的方案的旋转电机中,也可以是,所述底面在径向上配置于在所述转子上设置的永久磁铁的端面的中途的位置。(5)在上述(1)的方案的旋转电机中,也可以是,所述台阶部具有:第一分离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分离面143),其随着从所述外周面朝向径向的内侧而向轴向的内侧呈倾斜状延伸;以及第二分离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分离面144),其随着从所述第一分离面中的径向的内侧端部朝向径向的外侧而向轴向的内侧呈倾斜状延伸到所述外周面。(6)在上述(1)的方案的旋转电机中,也可以是,所述台阶部形成为从所述外周面向径向的内侧凹陷的圆弧状。(7)在上述(1)~(6)中任一方案的旋转电机中,也可以是,所述转子具备:转子铁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转子铁心32);以及端面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端面板34、35),其设置于所述转子的轴向的端面,其中,在所述端面板上具备所述台阶部。(8)在上述(7)的方案的旋转电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端面板的所述外周面配置于在从轴向观察时比所述间隔靠径向的外侧且比所述线圈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上述(1)的方案,在台阶部与转子的外周缘之间,能够减小转子的外周面的表面积。在此,冷却介质被从转子的轴向的端部表面向转子的外周面引导。因而,通过减小转子的外周面的表面积,从而能够将作用于被引导到转子的外周面的冷却介质的表面张力抑制得较小。由此,能够抑制被引导到转子的外周面的冷却介质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向间隔进入的情况,能够使冷却介质指向与间隔相反的方向。尤其是通过在转子的外周面上形成台阶部,由此能够在不使转子的端部表面在轴向上向远离间隔的外侧隆起的情况下抑制冷却介质向间隔的进入。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旋转电机的轴向上的大型化,能够在不对转子的旋转效率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抑制冷却介质向间隔的进入。根据上述(2)的方案,通过分离面和底面构成台阶部。分离面沿转子的径向延伸,底面沿转子的轴向延伸。因而,通过在转子的外周面上形成台阶部,由此能够容易在外周面形成开口部。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减小转子的外周面的表面积。根据上述(3)的方案,通过第一分离面、第二分离面及底面形成台阶部。因而,通过第一分离面、第二分离面及底面将台阶部形成为截面U字状,从而能够减小转子的外周面的表面积。由此,能够将作用于被引导到转子的外周面的冷却介质的表面张力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抑制被引导到转子的外周面的冷却介质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向间隔进入的情况,能够使冷却介质指向与间隔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能够在不使转子的外周部向轴向外侧隆起的情况下抑制冷却介质向气隙的进入。根据上述(4)的方案,将底面配置于永久磁铁的端面的中途的位置。由此,在将永久磁铁保持于转子的内部的状态下,能够在宽范围内选择台阶部的深度,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根据上述(5)的方案,通过倾斜状的第一分离面及第二分离面形成台阶部。因而,通过第一分离面及第二分离面将台阶部形成为截面V字状,从而能够减小转子的外周面的表面积。由此,能够将作用于被引导到转子的外周面的冷却介质的表面张力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抑制被引导到转子的外周面的冷却介质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向间隔进入的情况,能够使冷却介质指向与间隔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能够在不使转子的外周部向轴向外侧隆起的情况下抑制冷却介质向气隙的进入。根据上述(6)的方案,通过使台阶部呈圆弧状延伸,由此使转子的外周面开口。因而,能够减小转子的外周面的表面积。由此,能够将作用于被引导到转子的外周面的冷却介质的表面张力抑制得较小。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电机,其中,/n所述旋转电机具备:/n筒状的定子,其装配有线圈;以及/n转子,其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定子在径向的内侧隔开间隔的状态下能够旋转,/n所述转子的轴向的端部表面形成为与轴向正交的平坦面,/n在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中,在轴向上相对于所述端部表面及所述间隔分离的位置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台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6 JP 2018-2433111.一种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旋转电机具备:
筒状的定子,其装配有线圈;以及
转子,其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定子在径向的内侧隔开间隔的状态下能够旋转,
所述转子的轴向的端部表面形成为与轴向正交的平坦面,
在所述转子的外周面中,在轴向上相对于所述端部表面及所述间隔分离的位置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台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台阶部具有:
分离面,其沿所述转子的径向延伸;以及
底面,其与所述分离面中的径向的内侧端部相连,且沿轴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台阶部具有:
第一分离面,其沿所述转子的径向延伸;
第二分离面,其位于在轴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分离面靠近所述间隔的位置,且沿径向延伸;以及
底面,其将所述第一分离面及所述第二分离面的径向的内侧端部彼此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口健太郎金田和弥藤田统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