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三相马达的电枢构造,其包括:6N个狭缝、每一相的3N个线圈、3N个主磁极和3N个辅助磁极,其中N为自然数,在所述主磁极缠绕有线圈,且所述线圈缠绕在插入到所述狭缝的绕组架,在所述辅助磁极未缠绕所述线圈,所述主磁极与所述辅助磁极交替配置,所述绕组架包括主体部和鄂部,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狭缝内与所述主磁极的周向侧面抵接,所述鄂部在所述狭缝内沿着所述狭缝的第一外周侧底部从所述主体部竖起,在所述狭缝内,所述辅助磁极的周向侧面、所述线圈的外周面、所述狭缝的第二外周侧底部划分确定出未被线圈填充的间隙区域,所述第二外周侧底部与所述第一外周侧底部连续,且向与所述第一外周侧底部交叉的方向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相马达的电枢构造相关专利的交叉引用本申请基于2018年12月25日提交到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240710号,其全部内容援引加入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三相马达的电枢构造。
技术介绍
目前,在具有永磁体的三相同步马达中,例如,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234990号(专利文献1)所示,公开了具有6N个狭缝(N:自然数)及每1相具有3N个线圈的三相马达构造。此外,日本专利公报第5253789号(专利文献2)中,通过使未绕线的辅助磁极从中途与主磁极平行地倾斜,并通过设置的肩部来确保孔的空间。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线圈的形状以沿着圆弧状的狭缝底部的方式形成绕组。也就是说,在辅助磁极与绕组变为平行之前未形成绕组。因此,由于未有效利用绕组空间,所以绕组空间占有率降低。其导致对提高马达性能有益的绕组较少。此外,根据专利文献2,绕组在狭缝内无间隙地填充。因此,虽然绕组空间占有率高,但无法确保树脂成型的流路。其结果,无法提高树脂的填充性能。此外,若缠绕能够填埋间隙量的绕组,则无法实现转矩提高。进而,由于绕组在轴向隆起,会发生使马达全长增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三相马达的电枢构造,包括6N个狭缝、每一相的3N个线圈、3N个主磁极和3N个辅助磁极,其中N为自然数,在所述主磁极缠绕有线圈,且所述线圈缠绕在插入到所述狭缝的绕组架上,在所述辅助磁极未缠绕所述线圈,所述主磁极与所述辅助磁极交替配置,所述绕组架包括主体部和鄂部,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狭缝内与所述主磁极的周向侧面抵接,所述鄂部在所述狭缝内沿着所述狭缝的第一外周侧底部从所述主体部竖起,在所述狭缝内,所述辅助磁极的周向侧面、所述线圈的外周面、所述狭缝的第二外周侧底部划分确定出未被线圈填充的间隙区域,所述第二外周侧底部与所述第一外周侧底部连续,且向与所述第一外周侧底部交叉的方向延伸。按照上述的三相马达的电枢构造,在利用树脂进行模铸成型的情况下,线圈与辅助磁极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形成供模铸树脂通过的流路。树脂通过该流路能够到达相反侧的线圈端部。因此,能够提高树脂填充性。在所述主磁极与所述辅助磁极的芯板的内周侧端部,优选至少位于轴向端部的芯板具有连结部。优选的是,位于所述主磁极及所述辅助磁极的内周面的磁极前端部的圆弧长度形成为构成相对于铁芯的外周圆的圆周长度具有规定比率的圆周长度的同心圆的圆弧的一部分的形状,且所述主磁极或所述辅助磁极中一方的前端部具有在圆周上向两侧延伸的鄂形状部,所述主磁极或所述辅助磁极中的另一方的前端部的圆弧长度形成为与所述主磁极端或所述辅助磁极端中的一方的所述鄂形状部的圆弧长度相对应,其圆弧长度比所述主磁极或所述辅助磁极中的另一方的前端部以外部分的圆周方向宽度更小的前端细的锥形状部。在区分线圈的起磁力集中的主磁极和辅助磁极的情况下,通过使主磁极及辅助磁极中至少任一方的前端比磁极更窄,能够有效地抑制漏磁通。按照本专利技术,在三相马达中,能够提高绕组的空间占有率。此外,能够抑制绕组的温度上升。此外,所确保的间隙能够将绕组的轴向隆起限制在最小限度,且能够缩短马达的全长。此外,线圈端部对马达的转矩无用。因此,间隙未缠绕绕组不会对转矩带来不良影响。也就是说,能够实现转矩提高和齿槽转矩的降低。附图说明图1A及1B是表示基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三相同步马达的电枢构造的剖面图。图1A是表示铁芯剖面构造和线圈的从轴向观察到的剖面图。图1B是沿着图1A的Ia-Ib线的剖面图。图1C是表示图1A的变形例的图。图2是表示前端非对称构造的第一实施例且与图1C对应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前端非对称构造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详细说明中,出于说明的目的,为了提供对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彻底的理解,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细节。然而,显然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前提下实施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在其它的情况下,为了简化制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公知的结构和装置。在本说明书中,绕组架是指具有缠绕其周围并形成线圈的电线的筒。绕组架可以由绝缘性材料制作。此外,空绕组架是指不具有缠绕在其周围的电线的绕组架。此外,相对于旋转轴C在放射方向上靠近旋转轴C的圆周称为内周。远离旋转轴C的圆周称为外周。将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称为旋转轴向。以旋转轴为中心放射状延伸的方向称为径向。此外,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向称为周向。以旋转轴为中心靠近旋转轴的一侧称为内周侧。远离旋转轴的一侧称为外周侧。内径侧圆周称为内周。外径侧圆周称为外周。下面,位置关系以马达的旋转轴C为基准进行说明。下面,参照附图对包括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永磁体的三相同步马达的电枢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在旋转机械中,绕组空间占有率的提高、及利用树脂进行模铸或注射成形等绕组模铸关系到降低电枢温度及提高输出。因此,热设计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一实施方式)图1A及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三相同步马达的电枢构造X的剖视图。图1A是表示铁芯剖面构造和线圈的从轴向观察到的剖面图。图1B是表示沿Ia-Ib线的铁芯径向剖面构造的剖面图。马达的电枢例如为在其内周侧配置有旋转的转子(动子)的圆筒状电枢。如图1A所示,在三相马达的电枢构造X中,铁芯1具有6N(N为自然数)个狭缝。另一方面,电枢构造X具有3N个线圈。线圈数为狭缝数的一半。线圈与狭缝例如交替配置。铁芯1分为主磁极1a和辅助磁极1b。主磁极1a被线圈3卷绕。也就是说,线圈3缠绕在插入到与主磁极1a相邻的狭缝S内的绕组架(绕线架)2上。相对于此,辅助磁极1b未被线圈3缠绕。利用主磁极1a及辅助磁极1b的根部(外径侧的端部)A、相对于主磁极1a的侧面B1垂直的线(假想线,以下相同)C1(第一假想线)、相对于辅助磁极1b垂直的线C2(第二假想线)来划分确定狭缝S的底部的外周形状(底部)。图1A示出了包括相互连结的沿着旋转轴的周向相邻的磁极的内周侧前端部的构造。更具体地来说,绕组架2包括:主体部2a,在狭缝S内与主磁极1a抵接;内周侧的鄂部2b,在狭缝S内沿着狭缝S的第一外周侧底部(沿着C1的底面)从主体部2a竖起;外周侧的鄂部2c。主体部2a沿着线B1配置。外周侧的鄂部2c沿着线C1配置。也就是说,在狭缝S内的绕组架2的形状中,外周侧的鄂部2c朝着周向且相对于主体部2a大体垂直地竖立设置。进而,在狭缝S内形成有与狭缝S的第一外周侧底部连续的第二外周侧底部(沿着C2的底面)。第二外周侧底部沿着与第一外周侧底部交叉的方向延伸。此外,在狭缝S内形成有未填充线圈3的间隙区域4。间隙区域4由辅助磁极1b的周向侧面(沿着线B2的侧面)、缠绕在绕组架2上的线圈3的外周侧面(沿着线D1的侧面)、第二外周侧底部(沿着C2的底面)来划分确定。关于以上结构以图1A的剖面构造为例进行说明。按照上述的绕组架2的结构,在与线B1平行的沿着线圈外周的线D1、线B2、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相马达的电枢构造,其特征在于,/n包括6N个狭缝、每一相的3N个线圈、3N个主磁极和3N个辅助磁极,其中N为自然数,/n在所述主磁极缠绕有线圈,且所述线圈缠绕在插入到所述狭缝的绕组架上,/n在所述辅助磁极未缠绕所述线圈,/n所述主磁极与所述辅助磁极交替配置,/n所述绕组架包括主体部和鄂部,/n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狭缝内与所述主磁极的周向侧面抵接,/n所述鄂部在所述狭缝内沿着所述狭缝的第一外周侧底部从所述主体部竖起,/n在所述狭缝内,所述辅助磁极的周向侧面、所述线圈的外周面、所述狭缝的第二外周侧底部划分确定出未被线圈填充的间隙区域,/n所述第二外周侧底部与所述第一外周侧底部连续,且向与所述第一外周侧底部交叉的方向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5 JP 2018-2407101.一种三相马达的电枢构造,其特征在于,
包括6N个狭缝、每一相的3N个线圈、3N个主磁极和3N个辅助磁极,其中N为自然数,
在所述主磁极缠绕有线圈,且所述线圈缠绕在插入到所述狭缝的绕组架上,
在所述辅助磁极未缠绕所述线圈,
所述主磁极与所述辅助磁极交替配置,
所述绕组架包括主体部和鄂部,
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狭缝内与所述主磁极的周向侧面抵接,
所述鄂部在所述狭缝内沿着所述狭缝的第一外周侧底部从所述主体部竖起,
在所述狭缝内,所述辅助磁极的周向侧面、所述线圈的外周面、所述狭缝的第二外周侧底部划分确定出未被线圈填充的间隙区域,
所述第二外周侧底部与所述第一外周侧底部连续,且向与所述第一外周侧底部交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内学,相良弘树,北岛纯,清水麻衣,
申请(专利权)人: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