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362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其包括:电池壳体,电池壳体形成有内腔;电池单元,位于内腔中;第一吸湿部,位于内腔中;第一吸湿部配置有用于吸收内腔中水分的第一吸湿材料;第二吸湿部,位于内腔中;第二吸湿部配置有用于吸收内腔中水分的第二吸湿材料;第一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大于第二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且第一吸湿材料的吸湿率小于第二吸湿材料的吸湿率。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电池壳体内部配置初始吸湿速度不同、吸湿率不同的吸湿部,以同时满足电池内部长期吸湿和避免出现冷凝水的紧急吸湿的要求,保证了电池的工作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由电机驱动车轮行驶,因对环境影响较小,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其性能的稳定对电动汽车在市场上的被接受程度起到重要的作用。电池通常包括电池壳体和安装在电池壳体内部的多个电池单元。为保证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电池壳体通常采用密封结构并能够达到例如IP65的防护等级,有效防止水和粉尘、灰尘等进入密封电池。但是,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可能就将含有水分的气体封装在电池壳体内;或者,电池在工作过程中,密封的电池壳体内部可能会产生一些水分。这些水分一方面会腐蚀电池壳体内部的电子元件,水分另一方面也容易因参与电池内部的反应而产生大量气体,致使电池膨胀,导致电池性能下降。为去除电池壳体内部的水分,相关技术在电池壳体内部固定设置了吸湿装置,吸湿装置配置有用于吸收电池内部水分的吸湿材料,吸湿材料具备大吸湿率的优点,能够在电池壳体内长期吸湿。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池壳体内部温度会比较高,部分水分会蒸发出来,使得电池壳体内部的湿度突然增大,若不及时除湿,将导致电池壳体内部出现冷凝水。在电池内积存的冷凝水容易引发电池故障甚至造成安全事故。虽然,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向电池壳体内加入吸收包的方法除湿,但仍存在产生冷凝水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电池,能够及时处理电池壳体内部突然增大的湿气,避免电池内部冷凝水的产生。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电池壳体,电池壳体形成有内腔;电池单元,位于内腔中;第一吸湿部,位于内腔中;第一吸湿部配置有用于吸收内腔中水分的第一吸湿材料;第二吸湿部,位于内腔中;第二吸湿部配置有用于吸收内腔中水分的第二吸湿材料;第一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大于第二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且第一吸湿材料的吸湿率小于第二吸湿材料的吸湿率。进一步地,第一吸湿材料的表面积大于第二吸湿材料的表面积。进一步地,第一吸湿材料为折叠片状结构。进一步地,折叠片状结构具有锯齿形的截面轮廓形状。进一步地,第二吸湿材料的体积大于第一吸湿材料的体积。进一步地,第一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不小于2.5mg/(g*min)。进一步地,第二吸湿材料的吸湿率不小于100%。进一步地,第一吸湿材料采用无机矿物质材料;第二吸湿材料采用有机高分子材料。进一步地,第一吸湿部包括用于封装第一吸湿材料的第一袋,第二吸湿部包括用于封装第二吸湿材料的第二袋,第一袋和第二袋均由阻燃材料制成。进一步地,第一吸湿部包括用于固定第一吸湿材料的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附接在内腔的腔壁;并且/或者,第二吸湿部包括用于固定第二吸湿材料的第二支撑架,第二支撑架附接在内腔的腔壁。进一步地,该电池还包括用于对第一吸湿材料和第二吸湿材料除湿的脱附装置。进一步地,电池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脱附装置包括:进风阀门,设置于进风口处;出风阀门,设置于出风口处;气流发生器,气流发生器用于产生从进风口进入内腔中并从出风口排出的气流。进一步地,进风口与出风口相对设置,至少部分第一吸湿材料和/或至少部分第二吸湿材料位于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气流流路中。专利技术人为了解决电池内腔内突然增大的湿气不能被快速吸收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了吸湿材料的不能兼具大的吸湿量和快的初始吸湿速率的材料特性,从而提供了一种电池,该电池配置具有初始吸湿速率不同、吸湿率不同的吸湿材料的第一吸湿部和第二吸湿部,即,第一吸湿部的第一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高于第二吸湿部的第二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且第一吸湿材料的吸湿率小于第二吸湿材料的吸湿率。这样,在电池壳体内部湿度忽然增加时,第一吸湿部可以较为快速地吸收湿气,避免凝结成冷凝水;而第二吸湿部虽然吸湿速率较慢,但是具备大的吸湿率,从而可以在电池壳体内部长期有效地除湿,保持了电池内部的干燥度,保证了电池的可靠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吸湿部的主视结构;以及图3为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池包括电池壳体1、若干个电池单元2、第一吸湿部3和第二吸湿部4。其中,电池壳体1的内部形成内腔10,电池单元2位于内腔10中。该内腔10在电池处于正常的使用状态时通常为密封腔。电池壳体1的材质可以为具有隔热性能的复合材料,以减少外界环境对密封的内腔10的温度的影响。第一吸湿部3位于内腔10中,第一吸湿部3配置有用于吸收内腔10中水分(包括气态水和液态水)的第一吸湿材料。第二吸湿部4位于内腔10中,第二吸湿部4配置有用于吸收内腔10中水分的第二吸湿材料。其中,第一吸湿材料和第二吸湿材料的材料不同,更重要的是,第一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大于第二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且第一吸湿材料的吸湿率小于第二吸湿材料的吸湿率。优选地,第二吸湿部4可以为电池中常用的吸湿包。其中,第二吸湿材料可以选用有机高分子材料,例如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相对高的吸湿率,但在吸收速率方面较弱。另外,第一吸湿部3的第一吸湿材料可以选用无机矿物质材料,例如二氧化硅、硅酸铝、蒙脱石、硅藻土、沸石等材料,这些无机矿物质材料具有相对高的吸收/释放速率,但吸湿率较低。当然,所述第一吸湿材料和所述第二吸湿材料不限于如上所列举,如可以都是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只要能达到第一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大于第二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且第一吸湿材料的吸湿率小于第二吸湿材料的吸湿率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吸湿率的高低代表吸湿材料的总的吸水能力的高低。本文中,吸湿率的计算方式为:称出干燥的吸湿材料的初始重量,然后将吸湿材料一直置于潮湿环境下以自由充分吸收空气中水分,当吸湿材料饱和时(此时吸湿材料的重量不再增加),称出吸湿材料的饱和状态重量,然后通过公式:吸湿率=(饱和状态重量-初始重量)/初始重量x100%,即可计算得出吸湿材料的吸湿率。优选地,第二吸湿材料选用吸湿率不小于100%的材料。另外,初始吸湿速率的高低代表吸湿材料在短时间内吸水能力的高低,初始吸湿速率的高低受到环境影响较大。本文中,初始吸湿速率的计算方式为:称出干燥的吸湿材料的初始重量,然后将吸湿材料置于某种潮湿环境下自由充分地吸收空气中水分,在预定时间段后(该预定时间段的时间间隔可以较短,例如几秒、十几秒、几十秒或者几分钟等),称出吸湿材料的实际重量,然后通过公式:初始吸湿速率=(预定时间段后称得的重量-初始重量)/(初始重量*间隔时间),即可计算得出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本文中初始吸湿速率的单位为mg/(g*min),其中,mg是重量单位毫克,g是重量单位克,min是时间单位分钟。可以理解,本文中在比较不同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的高低时,意味着在同样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气流等因素)下对不同的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进行测量并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池壳体(1),电池壳体(1)形成有内腔(10);/n电池单元(2),位于所述内腔(10)中;/n第一吸湿部(3),位于所述内腔(10)中;所述第一吸湿部(3)配置有用于吸收所述内腔(10)中水分的第一吸湿材料;/n第二吸湿部(4),位于所述内腔(10)中;所述第二吸湿部(4)配置有用于吸收所述内腔(10)中水分的第二吸湿材料;/n所述第一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大于所述第二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且所述第一吸湿材料的吸湿率小于所述第二吸湿材料的吸湿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壳体(1),电池壳体(1)形成有内腔(10);
电池单元(2),位于所述内腔(10)中;
第一吸湿部(3),位于所述内腔(10)中;所述第一吸湿部(3)配置有用于吸收所述内腔(10)中水分的第一吸湿材料;
第二吸湿部(4),位于所述内腔(10)中;所述第二吸湿部(4)配置有用于吸收所述内腔(10)中水分的第二吸湿材料;
所述第一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大于所述第二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且所述第一吸湿材料的吸湿率小于所述第二吸湿材料的吸湿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湿材料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吸湿材料的表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湿材料为折叠片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片状结构具有锯齿形的截面轮廓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湿材料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一吸湿材料的体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湿材料的初始吸湿速率不小于2.5mg/(g*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湿材料的吸湿率不小于10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湿材料采用无机矿物质材料;所述第二吸湿材料采用有机高分子材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基奥·基隆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索菲玛汽车滤清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