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0297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1:39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第一导电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介电层;形成位于所述介电层内并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沟槽;形成保形覆盖所述沟槽的阻挡层;在所述阻挡层上保形覆盖粘附层;在所述粘附层上保形覆盖衬里层;形成所述衬里层后,在所述沟槽内形成第二导电层。因为所述粘附层与阻挡层和衬里层之间的粘附性好,所以所述粘附层与衬里层之间,以及所述粘附层和阻挡层之间产生孔洞的概率降低,相应的,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与介电层之间产生孔洞的概率降低,所述第二导电层与介电层的界面处的电迁移良好,可以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良品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越来越精密,集成电路也发生着重大的变革,集成在同一芯片上的元器件数量已从最初的几十、几百个增加到现在的数以百万个。为了达到电路密度的要求,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的制作工艺利用批量处理技术,在衬底上形成各种类型的复杂器件,并将其互相连接以具有完整的电子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在导线之间以超低k层间介电层作为隔离各金属内连线的介电材料,互连结构用于提供在IC芯片上的器件和整个封装之间的布线。在该技术中,在半导体衬底表面首先形成例如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器件,然后在集成电路制造后段制程(BackEndofLine,BEOL)中形成互连结构。正如摩尔定律所预测的,半导体衬底尺寸的不断缩小,以及为了提高器件的性能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了更多的晶体管,采用互连结构来连接晶体管是必然的选择。然而相对于元器件的微型化和集成度的增加,电路中导体连线数目不断的增多,互连结构的形成质量对电路连接的可靠性影响很大,严重时会影响半导体器件的正常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第一导电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介电层;/n形成位于所述介电层内并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沟槽;/n形成保形覆盖所述沟槽的阻挡层;/n在所述阻挡层上保形覆盖粘附层;/n在所述粘附层上保形覆盖衬里层;/n形成所述衬里层后,在所述沟槽内形成第二导电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第一导电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的介电层;
形成位于所述介电层内并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沟槽;
形成保形覆盖所述沟槽的阻挡层;
在所述阻挡层上保形覆盖粘附层;
在所述粘附层上保形覆盖衬里层;
形成所述衬里层后,在所述沟槽内形成第二导电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附层的材料为Ru或W。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附层的厚度为10埃米至20埃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原子层沉积工艺或者物理气相沉积工艺形成所述粘附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物理气相沉积工艺形成阻挡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层的材料为TaN、Ta、Ti、TiN、ZrN和ZrTiN中的一种或多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层的厚度为10埃米至40埃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衬里层的材料包括Co、Al、W和Ti中的一种或多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形成衬里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衬里层的厚度为10埃米至40埃米。


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轶超张天豪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