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94017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排空装置,包括:排空管,其内设有用于排出初雨的排空通道,所述排空管穿设固定于弃流装置内;过滤件,其套设固定于所述排空管上;保护罩,其罩设于所述排空管和所述过滤件上。初雨降落至弃流装置内时,由于保护罩的罩设而遮挡于排空管和过滤件,使得保护罩可对排空管、过滤件进行保护,还可改变初雨的流向,延长了初雨的排空路径,以降低初雨对过滤件、排空管的冲击,且使得部分污染物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极易下沉至弃流装置的底部而避免堵塞排空管的情况出现,还存在其他部分污染物在过滤件的作用下而避免堵塞排空管的情况出现,从而确保了排空效率和排空效果,对人工依赖性小,可实现初雨的自动排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雨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排空装置。
技术介绍
城市雨水径流存在明显的初期效应,即降雨初期产生的径流雨水中污染物浓度非常高,因此在城市雨水利用时需要进行初雨的弃除,将降雨开始后的一定体积径流雨水视作初雨,利用特定空间单独存储初雨以实现分离效果,从而获得较为干净的后期雨水进行环保利用。现有技术中初雨弃流装置内部存储的初期雨水通过设于弃流装置底部的排空阀排空,依赖于每场降雨结束后人工开关排空阀进行排空。在排空的过程中,由于雨水自上而下进入排空管中,若设置排空管的流通直径较大容易导致排空速度过快,极易导致可通过分离管道分离获取的较为干净的雨水较少,而无法充分利用,为此通常设置排空管的流通直径偏小。由于排空管的流通直径偏小,极易导致污染物堵塞排空管,若在降雨结束后无人工操作排空初雨,则会导致较为浑浊的雨水没有及时排空,弃流装置无法为之后的初雨提供充足的空间,为此亟需解决现有技术中对较为浑浊的雨水的排空对人工的依赖性强,且存在排空效率低、排空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雨水的排空对人工依赖性强,且存在排空效率低、排空效果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排空装置。一种排空装置,包括:排空管,其内设有用于排出初雨的排空通道,所述排空管穿设固定于弃流装置内;过滤件,其套设固定于所述排空管上;保护罩,其罩设于所述排空管和所述过滤件上,位于所述弃流装置内的所述初雨经所述过滤件过滤,并流入所述保护罩和所述排空管之间的空间,再经所述排空管道的入口进入所述排空通道排出。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盖,所述连接盖螺纹连接于所述弃流装置,所述排空管密封穿设于所述连接盖。进一步地,所述过滤件包括第一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包括过滤网和固定框体,所述过滤网位于所述固定框体内,所述固定框体分别和所述排空管、所述保护罩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过滤件还包括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件位于所述固定框体的凹陷放置部内,其中所述凹陷放置部朝向远离所述入口的方向凹陷。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滤件包括柔性过滤本体和过滤连接件,所述柔性过滤本体通过所述过滤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固定框体。进一步地,所述柔性过滤本体和所述过滤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过滤连接件包括间隔支撑件,所述间隔支撑件设于所述过滤网和所述柔性过滤本体之间,所述间隔支撑件连接于所述固定框体内。进一步地,所述过滤连接件还包括固定压力件,所述固定压力件连接于所述固定框体,其中所述柔性过滤本体位于所述固定压力件和所述固定支撑件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框体分别和所述保护罩、所述排空管螺纹连接,和/或,所述间隔支撑件和所述固定框体螺纹连接,和/或,所述固定压力件和所述固定框体螺纹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设于所述排空管上。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排空装置,包括:排空管,其内设有用于排出初雨的排空通道,所述排空管穿设固定于弃流装置内;过滤件,其套设固定于所述排空管上;保护罩,其罩设于所述排空管和所述过滤件上,位于所述弃流装置内的所述初雨经所述过滤件过滤,并流入所述保护罩和所述排空管之间的空间,再经所述排空管道的入口进入所述排空通道排出。此结构的一种排空装置,通过设置有排空管、过滤件和保护罩,初雨降落至弃流装置内时,由于保护罩的罩设而遮挡于排空管和过滤件,使得保护罩可对排空管、过滤件进行保护,还可改变初雨的流向,使得初雨并非沿上自下的方向而是沿自下而上的方向进入排空通道内,延长了初雨的排空路径,以降低初雨对过滤件、排空管的冲击,且使得部分污染物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极易下沉至弃流装置的底部而避免堵塞排空管的情况出现,还存在其他部分污染物在过滤件的作用下而避免堵塞排空管的情况出现,从而确保了排空效率和排空效果,对人工依赖性小,可实现初雨的自动排空。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排空装置,所述柔性过滤本体和所述过滤网间隔设置。此结构的一种排空装置,通过设置柔性过滤本体和过滤网间隔设置,初雨中的部分污染物经过过滤网时,存在并未穿过但部分伸出过滤网中的孔的情况,若柔性过滤本体和过滤网非间隔设置,即相邻设置,则存在该部分污染物刺破柔性过滤本体的可能,为此通过柔性过滤本体和过滤网间隔设置,则避免了柔性过滤本体被损坏的情况发生。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排空装置,还包括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设于所述排空管上。此结构的一种排空装置,通过设置有流量调节阀,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以确保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初雨能实现定期排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排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排空装置的第一种安装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排空装置的第二种安装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显示第一过滤件、第二过滤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间隔通过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的柔性过滤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的施压通过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排空管;2-保护罩;3-第一过滤件,31-过滤网,32-环形凸起件,33-凹陷放置部;4-第二过滤件,41-柔性过滤本体,42-间隔通过部,43-环形支撑部,44-施压通过部,45-环形连接部;5-连接盖;6-流量调节阀;7-弃流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排空管,其内设有用于排出初雨的排空通道,所述排空管穿设固定于弃流装置内;/n过滤件,其套设固定于所述排空管上;/n保护罩,其罩设于所述排空管和所述过滤件上,位于所述弃流装置内的所述初雨经所述过滤件过滤,并流入所述保护罩和所述排空管之间的空间,再经所述排空管道的入口进入所述排空通道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空管,其内设有用于排出初雨的排空通道,所述排空管穿设固定于弃流装置内;
过滤件,其套设固定于所述排空管上;
保护罩,其罩设于所述排空管和所述过滤件上,位于所述弃流装置内的所述初雨经所述过滤件过滤,并流入所述保护罩和所述排空管之间的空间,再经所述排空管道的入口进入所述排空通道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盖,所述连接盖螺纹连接于所述弃流装置,所述排空管密封穿设于所述连接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排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件包括第一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包括过滤网和固定框体,所述过滤网位于所述固定框体内,所述固定框体分别和所述排空管、所述保护罩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排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件还包括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二过滤件位于所述固定框体的凹陷放置部内,其中所述凹陷放置部朝向远离所述入口的方向凹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排空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飞张书函潘兴瑶刘洪禄李永坤邸苏闯王丽晶张岑周星卢亚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