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361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沉淀池,属于污水处理设备的技术领域,包括池体、清水槽、开设于池体底部中心处的污泥收集井和设置于池体中部的刮泥装置,池体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有一进水通道,进水通道倾斜向下延伸至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污水沿进水通道进入池体中的中心沉淀区域,扩大了污泥沉淀面积,刮泥板能够将污泥快速刮到污泥收集井中,避免出现一侧的刮泥板进行无意义的运作,减少了刮泥板的刮泥次数和刮泥时间,进而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和机器的损耗,降低了机器的维护成本,同时还提高了沉淀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淀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沉淀池。
技术介绍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人工建筑物,在污水处理中广为使用。沉淀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后泥水分离的人工建筑物,多为分离颗粒较细的污泥。一般情况下,由沉淀池的进水管道向沉淀池中通入含有污泥的污水,污水中的污泥在沉淀池的底部沉淀。利用沉淀池底部的刮泥板对污泥的作用,将污泥送入沉淀池底部中心处的污泥收集井,通过连入污泥收集井的排泥管道将污泥收集井内的污泥排出;污水中的水相则自下而上分别经过沉淀过滤区、絮凝区以及混凝反应区,进行净水处理,处理后的水相进入过滤槽中并流入沉淀池侧面的出水槽中,完成污水在沉淀池中的处理。现有的沉淀池的进水管道自沉淀池的池口沿沉淀池的侧壁,伸入沉淀池的底部,将含有污泥的污水从进水管道通入沉淀池的底部,按上述原理对污水进行处理。现有技术中的进水管道只能将含有污泥的污水排至沉淀池底部的边缘处,而污泥收集井在沉淀池底部的中心位置,需要依靠刮泥板对污泥的多次刮动,才能将污泥从沉淀池底部的边缘处送入污泥收集井中,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而后续需要对沉淀物中的磁粉进行回收利用,污水排至沉淀池底部的边缘处,然后沉淀物从中心处开始排出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磁粉的回收效率较低。同时刮泥板是依靠中心处的周进行驱动,污水排至沉淀池底部的边缘处,对电机负荷较大,容易增加设备的维护成本,同时还会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沉淀池的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淀池,能够将进水口引至靠近沉淀池的中心位置,使污泥尽可能沉淀在沉淀池的中心区域,从而提高磁粉的回收效率,降低电机的负荷。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沉淀池,包括池体、清水槽、开设于池体底部中心处的污泥收集井和设置于池体中部的刮泥装置,池体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连接有一进水通道,进水通道倾斜向下延伸至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水通道的进水方向指向在池体底部的中心位置的范围,污水进入池体后,污泥大部分进入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扩大了污泥沉淀面积,提高了沉淀效率,避免出现一侧的刮泥板进行无意义的运作;污泥沉淀的范围靠近污泥收集井的位置,利用刮泥装置能够将沉淀的污泥快速刮入污泥收集井中,由于污泥靠近污泥收集井,刮泥装置只需要运作几次,便可以将污泥送入污泥收集井中,减少了刮泥板的刮泥次数和刮泥时间,大大提高了污泥进入污泥收集井的速度,进而加快了沉淀池排出沉淀物的效率,同时还减少了刮泥装置的损耗和能源的消耗,降低了机器的维护成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池体的中部设置有两个平行相对的隔板,进水通道设置于两隔板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隔板将池体分隔成对称的两部分,且两个隔板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进水通道设置在两隔板之间的间隔内,沿进水通道进入池体内的污水被两隔板分成两部分,分别从两隔板两侧进入的池体中,并向上流动,进行污水的过滤,污水中的污泥从两隔板的间隔处落入池体底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通道的延伸末端与两隔板的底部齐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沿进水通道进入池体,沿进水通道的延伸末端落入池体底部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进而方便污水自两隔板的两侧向上运动且进行污水的过滤,而污水中污泥则可以沉淀在中心沉淀区域,从而扩大污泥的沉淀面积,并且有利于刮泥装置将污泥刮入污泥收集井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通道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为45°-6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沿上述角度的进水通道进入池体,可以方便通入进水通道的污水通向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且对进入的污水进行缓冲整流,避免快速进水将池体内的污泥卷起,从而降低污泥的沉淀效率,同时还有利用污水中的污泥沿进水通道滑下。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通道包括导流板,导流板一端与进水口连接,另一端向下倾斜延伸至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导流板的两侧与两侧的隔板共同构造形成槽状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板指向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故导流板与两侧隔板形成的槽状结构指向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污水自进水口沿槽状结构通入池体底部,污水中的污泥进入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进而使污泥沉淀在中心沉淀区域,扩大了污泥的沉淀范围,刮泥装置在刮泥的过程中仅需要刮几次便可以将污泥刮入污泥收集井中,从而减少了刮泥次数和刮泥时间,提高了将污泥刮入污泥收集井中的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通道包括导流板和两个侧板,导流板一端与进水口连接,另一端向下倾斜延伸至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两个侧板和导流板形成槽状结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通道包括导流管,导流管一端与进水口连接,另一端向下倾斜延伸至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板与导流板均采用混凝土浇筑,以形成槽状的进水通道。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心沉淀区域为包括污泥收集井及以污泥收集井为圆心,以污泥收集井至池体内壁距离的三分之一为半径的圆周区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斜管/斜板,其设置于清水槽的下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水通道的设置使污水中的污泥进入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大大减少了随水流向上流动的污泥,相比现有技术,随水流向上流动的污泥需要沿斜管/斜板滑下并落入池体的底部,本技术的进水通道与斜管/斜板共同配合,减少斜管/斜板承担的滑泥工作,利用进水通道和斜管/斜板的组合作用,对污水中的污泥起到了双重导流的作用,促进沉淀,提高了沉淀效率,缩短了沉淀时间。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在池体侧壁上设置自进水口向下倾斜延伸至至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上方的进水通道,污水沿进水通道通入池体内,污泥进入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进而污泥会沉淀在中心沉淀区域,从而可以减少刮泥装置将污泥送入污泥收集井的过程中的运作次数,提高了污泥进入污泥收集井的速度,进而加快了沉淀池排出沉淀物的效率,提高了磁粉回收效率,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同时还减少了刮泥装置的损耗,降低了刮泥装置对电能的消耗。2.通过在池体的中部设置两个平行相对的隔板,将进水通道位于两隔板之间且进水通道的延伸末端与两隔板的底部齐平,便于沿进水通道通入池体中的污水进入池体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A-A面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B-B面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中加有刮泥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池体;11、进水口;12、出水口;13、隔板;2、进水通道;21、导流板;3、刮泥装置;31、刮泥板;4、污泥收集井;5、斜管/斜板;6、清水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淀池,包括池体(1)、清水槽(6)、开设于池体(1)底部中心处的污泥收集井(4)和设置于池体(1)中部的刮泥装置(3),其特征在于:池体(1)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所述进水口(11)连接有一进水通道(2),进水通道(2)倾斜向下延伸至池体(1)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池,包括池体(1)、清水槽(6)、开设于池体(1)底部中心处的污泥收集井(4)和设置于池体(1)中部的刮泥装置(3),其特征在于:池体(1)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所述进水口(11)连接有一进水通道(2),进水通道(2)倾斜向下延伸至池体(1)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中部设置有两个平行相对的隔板(13),进水通道(2)设置于两隔板(1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通道(2)的延伸末端与两隔板(13)的底部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通道(2)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为45°-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通道(2)包括导流板(21),导流板(21)一端与进水口(11)连接,另一端向下倾斜延伸至池体(1)底部的中心沉淀区域的上方,导流板(21)的两侧与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小明赵珅刘瑞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精瑞科迈净水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