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胸腔置管固定装置,包括底座、防水层、固定台、导向管、第一固定套和第二固定套,所述底座底面设有防水层,且底座上表面从前向后设有固定台,所述固定台上表面连接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由直管和弯管构成,所述直管上套有第一固定套,所述弯管上套有第二固定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现有的胸腔引流管固定装置需要事先套在引流管上,从而导致引流管使用不方便,且使得固定装置在对引流管进行固定时不方便对引流管导向,通过对胸腔引流固定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胸腔引流管固定装置放在引流管插管后再对引流管进行固定,且固定方便,同时也便于后期对固定装置进行拆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胸腔置管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引流管固定工具
,具体为一种胸腔置管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胸腔引流手术后需要对引流管进行固定,根据中国专利文献CN204910443U公开的胸腔引流管固定装置,固定装置由圆形底座和套管组成,圆形底座对称均匀的分布有四个固定孔,套管位于圆形底座的中心,套管为胸腔管引流的套管,套管的内径大于胸腔引流管的套管,套管的内径大于胸腔引流管的外径,这种结构便于把引流管固定在皮肤上,且操作方便,易于胸腔伤口的清洁消毒,但是这种胸腔引流管的固定装置仍然存在以下问题:这种结构的胸腔引流管固定装置需要事先套在引流管上,从而导致引流管使用不方便,且使得固定装置在对引流管进行固定时不方便对引流管导向,同时由于固定装置套在引流管上容易将固定装置弄脏,从而影响固定装置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腔置管固定装置,旨在改善的现有的胸腔引流管固定装置需要事先套在引流管上,从而导致引流管使用不方便,且使得固定装置在对引流管进行固定时不方便对引流管导向,同时由于固定装置套在引流管上容易将固定装置弄脏,从而影响固定装置的使用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胸腔置管固定装置,包括底座、防水层、固定台、导向管、第一固定套和第二固定套,底座后部为圆板结构,且底座上表面后端设有安装口,底座上表面后部设有卡孔,底座底面设有防水层,且底座上表面从前向后设有固定台,固定台上表面连接有导向管,导向管由直管和弯管构成,直管和弯管一体成型,且直管圆弧侧面顶端开口,弯管圆弧侧面设有与直管顶端开口连续的开口,直管上套有第一固定套,弯管上套有第二固定套。进一步的,卡孔的圆心与底座后部圆板的圆心重合,安装口和卡孔相通,防水层与底座底面相匹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结构便于底座和引流管配合,进而方能通过底座对引流管进行固定和导向,便于整个固定装置的使用。进一步的,固定台两侧靠近前后两端的位置设有第一插槽,且固定台靠近卡孔的一端设有第二插槽,直管固定在固定台上表面,弯管沿卡孔边缘与底座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插槽便于与第一固定套相匹配,便于对第一固定套进行限位,第二插槽便于与第二固定套相匹配,从而方便对弯管处进行固定,直管便于对引流管进行固定,弯管便于对引流管进行导向,从而方便引流管的使用和固定。进一步的,第一固定套圆弧侧面底部设有开口,且开口的宽度与固定台的宽度相匹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结构便于第一固定套能够卡在直管上,从而方便对引流管进行固定和保护。进一步的,第一固定套沿底部开口两侧对称设有第一卡边,且第一固定套内侧圆弧面顶端设有第一弧形卡板,第一弧形卡板与直管顶端的开口相匹配,第一卡边内侧对齐第一插槽的位置均设有第一插头,且第一插头与第一插槽相匹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卡边便于第一固定套底部卡在固定台两侧,从而方便第一卡套稳定的与直管进行连接,第一弧形卡板便于对直管顶端的开口进行封口,方便对引流管进行限位,第一插头便于匹配第一插槽,从而方便第一固定套与固定台相匹配而对其进行限位。进一步的,第二固定套内侧圆弧面设有与弯管圆弧侧面开口相匹配第二弧形卡板,且第二固定套底部对齐固定台两侧的位置设有第二卡边,第二卡边内侧设有与第二插槽相匹配的第二插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弧形卡板便于对弯管的开口进行封堵,从而方便对引流管进行限位,第二卡边便于与固定台相匹配,从而避免固定台和第二固定套发生干涉,第二插头便于套管稳定的卡在弯管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对胸腔引流固定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胸腔引流管固定装置放在引流管插管后再对引流管进行固定,且固定方便,同时也便于后期对固定装置进行拆卸,极大的方便了固定装置的使用,且这种引流管固定装置方便在对引流管进行固定的同时对引流管进行导向,便于减小引流管弯折的可能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固定装置在前部俯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固定装置在后部仰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固定装置在去除第一固定套和第二固定套后在前部俯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固定装置在去除第一固定套和第二固定套后在后部俯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固定套在前部俯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固定套在前部俯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11、安装口;12、卡孔;2、防水层;3、固定台;31、第一插槽;32、第二插槽;4、导向管;41、直管;42、弯管;5、第一固定套;51、第一弧形卡板;52、第一卡边;53、第一插头;6、第二固定套;61、第二弧形卡板;62、第二卡边;63、第二插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胸腔置管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防水层2、固定台3、导向管4、第一固定套5和第二固定套6;底座1底面设有防水层2,且底座1上表面从前向后设有固定台3,固定台3上表面连接有导向管4,导向管4由直管41和弯管42构成,直管41和弯管42一体成型,直管41圆弧侧面顶端开口,且弯管42圆弧侧面设有与直管41顶端开口连续的开口,直管41上套有第一固定套5,弯管42上套有第二固定套6;底座1便于对引流管进行支撑,同时底座1也便于将引流管固定在人体皮肤上,防水层2式便于有水渍侵入底座1底面,进而导致水渍侵入伤口,固定台3便于固定导向管4,从而方便导向管4的使用,且导向管4顶端的开口便于将引流管卡入导向管4内部,第一固定套5和第二固定套6便于在引流管卡在导向管4上后将第一固定套5和第二固定套6卡在导向管4上,从而方便对导向管4进行固定;这种结构使得胸腔引流管固定装置放在引流管插管后再对引流管进行固定,且固定方便,同时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胸腔置管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防水层(2)、固定台(3)、导向管(4)、第一固定套(5)和第二固定套(6),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后部为圆板结构,且底座(1)上表面后端设有安装口(11),所述底座(1)上表面后部设有卡孔(12),所述底座(1)底面设有防水层(2),且底座(1)上表面从前向后设有固定台(3),所述固定台(3)上表面连接有导向管(4),所述导向管(4)由直管(41)和弯管(42)构成,所述直管(41)和弯管(42)一体成型,且直管(41)圆弧侧面顶端开口,所述弯管(42)圆弧侧面设有与直管(41)顶端开口连续的开口,所述直管(41)上套有第一固定套(5),所述弯管(42)上套有第二固定套(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腔置管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防水层(2)、固定台(3)、导向管(4)、第一固定套(5)和第二固定套(6),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后部为圆板结构,且底座(1)上表面后端设有安装口(11),所述底座(1)上表面后部设有卡孔(12),所述底座(1)底面设有防水层(2),且底座(1)上表面从前向后设有固定台(3),所述固定台(3)上表面连接有导向管(4),所述导向管(4)由直管(41)和弯管(42)构成,所述直管(41)和弯管(42)一体成型,且直管(41)圆弧侧面顶端开口,所述弯管(42)圆弧侧面设有与直管(41)顶端开口连续的开口,所述直管(41)上套有第一固定套(5),所述弯管(42)上套有第二固定套(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胸腔置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孔(12)的圆心与底座(1)后部圆板的圆心重合,所述安装口(11)和卡孔(12)相通,所述防水层(2)与底座(1)底面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胸腔置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台(3)两侧靠近前后两端的位置设有第一插槽(31),且固定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茂,周丽,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