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240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涉及医疗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供氧管路只能单纯供氧、使用人数无法扩展、以及供氧支路的长度有限的技术问题。该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包括依次连通的氧气源接头管和至少两个并能无限扩展数量的供氧支路,供氧支路包括进气管、三通接头、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能够伸缩的螺旋管和第三出气管;第三出气管上设置有雾化支路管,雾化支路管包括管体、压力泵、超声波雾化器,管体的末端能伸入容器中并通过压力泵将容器中的液体压入超声波雾化器并使雾化后的液体进入第三出气管;第三出气管内还设置有单向止回阀,单向止回阀设置在雾化支路管的气流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为多人同时舒适地供氧或同时进行雾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
本技术涉及医疗
,尤其是涉及一种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
技术介绍
医院的病房里通常会设有中心供氧装置,能同时为病房内的多个病患提供氧气;但是也存在如病人人数多导致的加床,或者突发情况下病人无法在病房内使用中心供氧系统,这时会使用氧气瓶临时供氧,同一个氧气瓶往往会供给多人同时使用;另外在户外、野外、抢险救灾或者战争等条件下,也往往面临着多个病患伤员同时需要使用供氧装置的情况;氧气瓶的分流阀能提供的支路数量通常是固定的,无法拓展;且氧气支路的长度不够,病人只能凑在一起吸氧,无法全部躺在床上;另外,有些病人不光需要吸氧,有时还面临需要雾化吸入药物的情况,如果分开治疗,浪费时间的同时也会导致病人舒适度降低。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氧气瓶的使用人数受限;2.供氧支路的长度有限。3.供氧管路通常只供应氧气,如果病人需要将额外的雾化,需要分开单独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供氧管路只能单纯供氧、使用人数无法扩展、以及供氧支路的长度有限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包括依次连通的氧气源接头管和至少两个供氧支路,其中:所述供氧支路包括进气管、三通接头、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能够伸缩的螺旋管和第三出气管;所述三通接头包括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与所述三通接头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气管的进气口与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一出气口相连通;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二出口气依次与所述第二出气管、所述螺旋管、所述第三出气管相连通;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与所述氧气源接头管的出气口或者所述第一出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气管的出气口分别与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通,或者所述第一出气管的出气口上设置有密封端盖;所述第三出气管上设置有雾化支路管,所述雾化支路管包括管体、压力泵、超声波雾化器,所述管体的末端能伸入容器中并通过压力泵将所述容器中的液体压入超声波雾化器并使雾化后的液体进入所述第三出气管;所述第三出气管内还设置有单向止回阀,所述单向止回阀设置在所述雾化支路管的气流上方。进一步,所述第三出气管的出气口能与鼻氧管或者氧气面罩的进气管可拆卸固定连接并且相连通。进一步,所述容器内能盛放雾化药液或者纯净水。进一步,所述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包括3-5个供氧支路。进一步,所述第三出气管外设有挂钩,所述进气管外设置有挂环,所述挂钩能勾设在所述挂环上。进一步,所述氧气源接头管的出气管上还设有加热装置。进一步,所述加热装置为套设在所述氧气源接头管的出气管外部的两端封闭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氧气源接头管之间存在空腔,所述加热管上还设有加液口,热水能从所述加液口处加入所述空腔内。进一步,所述加液口处设置有塞子。进一步,所述第一出气管内设有过滤装置。进一步,所述管体的末端和所述第三出气管的出气口分别设有防尘端盖。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一个供氧支路的第一出气管可以与另一个供氧支路的进气管相套接,这样理论上本技术可以无限套接无限扩展数量,这样氧气瓶的使用人数不会受限;第三出气管上设置有雾化支路管,这样雾化支路管能将雾化药液送入第三出气管,使患者的供氧和雾化治疗同时进行,不会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过程;在第二出气管和第三出气管之间设置了螺旋管,螺旋管的长度可以伸缩,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供氧支路的长度,使得病患不用拥挤在氧气瓶周围,而是可以离氧气瓶较远地或坐或卧进行休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的供氧支路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的单向止回阀示意图。图中1、氧气源接头管;11、加热装置;2、供氧支路;21、进气管;22、三通接头;23、第一出气管;24、第二出气管;241、调节阀门;25、螺旋管;26、第三出气管;3、雾化支路管;31、管体;32、压力泵;33、超声波雾化器;34、单向止回阀;341、阀体;342、小球;343、弹簧;35、挂钩;36、挂环;4、密封端盖;5、过滤装置;6、防尘端盖。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包括依次连通的氧气源接头管1和五个供氧支路2,其中:供氧支路2包括进气管21、三通接头22、第一出气管23、第二出气管24、能够伸缩的螺旋管25和第三出气管26;三通接头22包括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进气管21的出气口与三通接头22的进气口相连通;第一出气管23的进气口与三通接头22的第一出气口相连通;三通接头22的第二出口气依次与第二出气管24、螺旋管25、第三出气管26相连通;第二出气管24上还设置有调节阀门241,用来打开、关闭或者调节氧气流量的大小;其中调节阀门241可以为手动,也可以设置为由单片机控制阀门打开或者关闭;单片机控制打开或者关闭的顺序、或者持续开启时间可以由工作人员提前自行设定输入,设定方式由单片机自身或者蓝牙等无线设备通信设定。螺旋管25和第三出气管26使用柔性的材质制成,如塑料管,这样螺旋管25能够被较容易地拉伸或者压缩,能够满足病患拉伸其长度去远离氧气瓶的地方休息的情况;进气管21的进气口与氧气源接头管1的出气口或者第一出气口相连通;进气管21的进气口与氧气源接头管1的出气口或者第一出气口之间可以相互套接,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第一出气管23的出气口分别与进气管21的进气口相连通,或者第一出气管23的出气口上设置有密封端盖4;离氧气源接头管1最远的供氧支路2,其第一出气管23需要用密封端盖4封堵;第一出气管23的出气口与进气管21的进气口或者第一出气管23之间可以相互套接,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这样氧气从氧气源接头的进气口进入之后,依次流经各个供氧支路2,并同时由供氧支路2的第三出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氧气源接头管和至少两个供氧支路,其中:/n所述供氧支路包括进气管、三通接头、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能够伸缩的螺旋管和第三出气管;/n所述三通接头包括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n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与所述三通接头的进气口相连通;/n所述第一出气管的进气口与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一出气口相连通;/n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二出口气依次与所述第二出气管、所述螺旋管、所述第三出气管相连通;/n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与所述氧气源接头管的出气口或者所述第一出气口相连通;/n所述第一出气管的出气口分别与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通,或者所述第一出气管的出气口上设置有密封端盖;/n所述第三出气管上设置有雾化支路管,所述雾化支路管包括管体、压力泵、超声波雾化器,所述管体的末端能伸入容器中并通过压力泵将所述容器中的液体压入超声波雾化器并使雾化后的液体进入所述第三出气管;/n所述第三出气管内还设置有单向止回阀,所述单向止回阀设置在所述雾化支路管的气流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氧气源接头管和至少两个供氧支路,其中:
所述供氧支路包括进气管、三通接头、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能够伸缩的螺旋管和第三出气管;
所述三通接头包括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
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与所述三通接头的进气口相连通;
所述第一出气管的进气口与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一出气口相连通;
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二出口气依次与所述第二出气管、所述螺旋管、所述第三出气管相连通;
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与所述氧气源接头管的出气口或者所述第一出气口相连通;
所述第一出气管的出气口分别与所述进气管的进气口相连通,或者所述第一出气管的出气口上设置有密封端盖;
所述第三出气管上设置有雾化支路管,所述雾化支路管包括管体、压力泵、超声波雾化器,所述管体的末端能伸入容器中并通过压力泵将所述容器中的液体压入超声波雾化器并使雾化后的液体进入所述第三出气管;
所述第三出气管内还设置有单向止回阀,所述单向止回阀设置在所述雾化支路管的气流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人用雾化供氧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气管的出气口能与鼻氧管或者氧气面罩的进气管可拆卸固定连接并且相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双义郭万申刘伟丽杨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