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灌肠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194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05
一次性灌肠器,包括三腔管和冲洗盒,三腔管后部套装有套筒,套筒前端设置有环形的气囊,套筒中部套装有碗状的防漏垫,套筒后部套装有锁紧夹;三腔管由加强腔、第一冲洗腔和第二冲洗腔组成,加强腔内设置有加强丝,第二冲洗腔和第二冲洗腔后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冲洗管和第二冲洗管;冲洗盒后端向前开有第一活塞腔和第二活塞腔,第一冲洗管通过第一球阀和第一活塞腔连接,第二冲洗管通过第三球阀和第二活塞腔连接;第一活塞腔和第二活塞腔内均滑动连接有可前后移动的活塞,两个活塞后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冲洗柄和第二冲洗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灌肠器在遇积便难以插入、插入深度不易控制、易脱出污染床铺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次性灌肠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次性灌肠器。
技术介绍
灌肠法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能刺激肠蠕动,软化、清除粪便,并有降温、催产、稀释肠内毒物、减少吸收,低温溶液为高热患者降温的作用,此外,亦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治疗目的。目前临床使用的一次性灌肠器肛管长约24cm,直径约8毫米,在肛管末端及末端两侧开口。但该长度不能满足积便积气位置较深、病变位置较深的患者,且肛管为软管,不易插入较深的位置,同时遇到积便位置较难往里插进。同时,在进行灌肠时,会出现插入深度不易控制、肛管易脱落、灌肠液易溢出污染床褥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次性灌肠器,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灌肠器在遇积便难以插入、插入深度不易控制、易脱出污染床铺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次性灌肠器,包括三腔管和冲洗盒,所述三腔管后部套装有可前后移动的套筒,所述套筒前端设置有环形的气囊,所述套筒中部套装有可前后移动的、碗状的防漏垫,所述套筒后部套装有锁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次性灌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三腔管(1)和冲洗盒(15),所述三腔管(1)后部套装有可前后移动的套筒(2),所述套筒(2)前端设置有环形的气囊(3),所述套筒(2)中部套装有可前后移动的、碗状的防漏垫(5),所述套筒(2)后部套装有锁紧夹(6);所述三腔管(1)由加强腔(26)、第一冲洗腔(27)和第二冲洗腔(28)组成,加强腔(26)内设置有可前后移动的加强丝(8),第二冲洗腔(28)和第二冲洗腔(28)后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冲洗管(9)和第二冲洗管(10);所述冲洗盒(15)后端自上而下分别向前开有第一活塞腔(34)和第二活塞腔(35),所述第一冲洗管(9)通过第一球阀(11)和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次性灌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三腔管(1)和冲洗盒(15),所述三腔管(1)后部套装有可前后移动的套筒(2),所述套筒(2)前端设置有环形的气囊(3),所述套筒(2)中部套装有可前后移动的、碗状的防漏垫(5),所述套筒(2)后部套装有锁紧夹(6);所述三腔管(1)由加强腔(26)、第一冲洗腔(27)和第二冲洗腔(28)组成,加强腔(26)内设置有可前后移动的加强丝(8),第二冲洗腔(28)和第二冲洗腔(28)后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冲洗管(9)和第二冲洗管(10);所述冲洗盒(15)后端自上而下分别向前开有第一活塞腔(34)和第二活塞腔(35),所述第一冲洗管(9)通过第一球阀(11)和所述第一活塞腔(34)连接,所述第二冲洗管(10)通过第三球阀(13)和所述第二活塞腔(35)连接;所述第一活塞腔(34)和第二活塞腔(35)内均滑动连接有可前后移动的活塞(33),两个所述活塞(33)后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冲洗柄(20)和第二冲洗柄(21),所述第一冲洗柄(20)后端可转动地连接有联动杆(22),所述联动杆(22)底端和所述第二冲洗柄(21)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灌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腔管(1)后部外圆周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刻度线(25),所述第一冲洗腔(27)和第二冲洗腔(28)前端侧面均开有腰形的侧孔(29),所述第一冲洗管(9)和第二冲洗管(10)后端均设置有锥套(2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灌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漏垫(5)后端外圆周螺纹连接有锁止螺钉,所述锁止螺钉内端抵于所述套筒(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娟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