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起重机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0035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起重机械,包括车体组件、支臂组件和吊装组件,底板位于待吊装车体底部,两个第一凹槽和两个第一围合件均沿底板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两个第二凹槽、两个第二围合件和两个第一钢丝绳均沿底板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一滑槽与第一凹槽连通,第二滑槽与第二凹槽连通,两个第一钢丝绳贯穿底板与支臂组件固定连接,第一固定件滑动连接于第一凹槽内,且抵持待吊装车体,第一滑动件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和第一通槽内,第二固定件滑动连接于第二凹槽内,第二滑动件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和第二通槽内,两个移动件转动连接,且与第二固定件和延伸件滑动连接。实现待吊装车体位于底板几何中心,且进行围合固定,避免脱落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起重机械
本专利技术涉及起重机械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起重机械。
技术介绍
汽车起重机是装在普通汽车底盘或特制汽车底盘上的一种起重机,其行驶驾驶室与起重操纵室分开设置。这种起重机的优点是机动性好,转移迅速。汽车起重机用于移动吊装转运汽车,但是现在的汽车起重机通过钢丝绳直接套设于汽车底部的承重梁上进行吊装转运,吊装不稳定,容易倾斜脱落,进而导致汽车倾斜脱落损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起重机械,旨在解决现在的汽车起重机通过钢丝绳直接套设于汽车底部的承重梁上进行吊装转运,吊装不稳定,容易倾斜脱落,进而导致汽车倾斜脱落损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起重机械,包括车体组件、支臂组件和吊装组件,所述支臂组件与所述车体组件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车体组件的一侧,所述吊装组件包括底板、第一钢丝绳、第一围合件和第二围合件,所述底板位于待吊装车体底部,所述第一钢丝绳、所述第一围合件和所述第二围合件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底板具有两个第一凹槽、至少两个第二凹槽、两个第一滑槽和至少两个第二滑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和两个所述第一围合件均沿所述底板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凹槽、两个所述第二围合件和两个所述第一钢丝绳均沿所述底板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每一所述第一滑槽与每一所述第一凹槽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每一所述第二滑槽与每一所述第二凹槽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一钢丝绳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底板延伸至所述底板外,且与所述支臂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围合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且抵持待吊装车体,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固定件具有多个第一通槽,多个所述第一通槽沿所述第一凹槽延伸方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固定件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二围合件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滑动件、延伸件和两个移动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具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滑动件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二固定件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内,所述延伸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两个所述移动件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延伸件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延伸件之间。其中,所述吊装组件还包括第一配重块,所述第一配重块位于所述底板内,且位于所述底板横向中心线和纵向中心线的交点处。其中,所述吊装组件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数量至少为四个,每一所述加强杆与相邻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其中,所述吊装组件还包括橡胶垫,所述橡胶垫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橡胶垫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延伸件靠近待吊装车体的一侧。其中,所述吊装组件还包括万向轮组件,所述万向轮组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底板远离待吊装车体的一侧。其中,所述支臂组件包括支撑台、立柱、第一连接件、支撑件、第二连接件、第二钢丝绳和吊钩件,所述支撑台与所述车体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立柱与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支撑件均与所述立柱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钢丝绳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吊钩件与所述第二钢丝绳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吊钩件包括吊钩和扣合件,所述吊钩具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吊钩一体成型,所述扣合件与吊钩转动连接,且与所述凸起抵持。其中,所述车体组件包括车本体、外环体、内环体和多个滚珠,所述外环体与所述车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内环体与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外环体内,多个所述滚珠与所述外环体和所述内环体,并位于所述外环体和所述内环体之间。其中,所述车体组件还包括第二配重块,所述第二配重块位于所述车本体内。其中,所述车体组件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弹簧抵持于所述外环体和所述内环体之间。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汽车起重机械,通过所述底板位于待吊装车体底部,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和两个所述第一围合件均沿所述底板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凹槽、两个所述第二围合件和两个所述第一钢丝绳均沿所述底板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两个所述第一钢丝绳贯穿所述底板与所述支臂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抵持待吊装车体,所述第一滑动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二固定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滑动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内,两个所述移动件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延伸件滑动连接。实现待吊装车体位于所述底板几何中心,且进行围合固定,避免脱落损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汽车起重机械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围合件和第二围合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围合件和第二围合件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车体组件、支臂组件和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外环体、内环体、滚珠和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固定件和第一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固定件和第二滑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底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00-汽车起重机械、1-车体组件、2-支臂组件、3-吊装组件、4-支撑组件、11-车本体、12-外环体、13-内环体、14-滚珠、15-第二配重块、16-弹簧、21-支撑台、22-立柱、23-第一连接件、24-支撑件、25-第二连接件、26-第二钢丝绳、27-吊钩件、31-底板、32-第一钢丝绳、33-第一围合件、34-第二围合件、35-第一配重块、36-加强杆、37-橡胶垫、38-万向轮组件、41-支座、42-滑杆、43-配重件、271-吊钩、272-扣合件、311-第一凹槽、312-第二凹槽、313-第一滑槽、314-第二滑槽、331-第一固定件、332-第一滑动件、341-第二固定件、342-第二滑动件、343-延伸件、344-移动件、3311-第一通槽、3411-第二通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起重机械,其特征在于,/n包括车体组件、支臂组件和吊装组件,所述支臂组件与所述车体组件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车体组件的一侧,所述吊装组件包括底板、第一钢丝绳、第一围合件和第二围合件,所述底板位于待吊装车体底部,所述第一钢丝绳、所述第一围合件和所述第二围合件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底板具有两个第一凹槽、至少两个第二凹槽、两个第一滑槽和至少两个第二滑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和两个所述第一围合件均沿所述底板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凹槽、两个所述第二围合件和两个所述第一钢丝绳均沿所述底板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每一所述第一滑槽与每一所述第一凹槽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每一所述第二滑槽与每一所述第二凹槽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一钢丝绳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底板延伸至所述底板外,且与所述支臂组件固定连接;/n所述第一围合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且抵持待吊装车体,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固定件具有多个第一通槽,多个所述第一通槽沿所述第一凹槽延伸方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固定件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二围合件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滑动件、延伸件和两个移动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具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滑动件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二固定件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内,所述延伸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两个所述移动件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延伸件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延伸件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起重机械,其特征在于,
包括车体组件、支臂组件和吊装组件,所述支臂组件与所述车体组件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车体组件的一侧,所述吊装组件包括底板、第一钢丝绳、第一围合件和第二围合件,所述底板位于待吊装车体底部,所述第一钢丝绳、所述第一围合件和所述第二围合件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底板具有两个第一凹槽、至少两个第二凹槽、两个第一滑槽和至少两个第二滑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和两个所述第一围合件均沿所述底板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凹槽、两个所述第二围合件和两个所述第一钢丝绳均沿所述底板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每一所述第一滑槽与每一所述第一凹槽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侧,每一所述第二滑槽与每一所述第二凹槽连通,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一钢丝绳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并贯穿所述底板延伸至所述底板外,且与所述支臂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围合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且抵持待吊装车体,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固定件具有多个第一通槽,多个所述第一通槽沿所述第一凹槽延伸方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固定件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一通槽内,所述第二围合件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二滑动件、延伸件和两个移动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具有第二通槽,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滑动件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二固定件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二通槽内,所述延伸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两个所述移动件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延伸件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延伸件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起重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吊装组件还包括第一配重块,所述第一配重块位于所述底板内,且位于所述底板横向中心线和纵向中心线的交点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起重机械,其特征在于,
所述吊装组件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吉军欧淑周清华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