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7643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包括壳体、半导体片、极性转换电路、第一容器、第二容器、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半导体片设于壳体内,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容器与半导体片的第一部分的接触;第二容器与所述半导体片的第二部分接触,内部设有冷却液;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半导体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连;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设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上,二者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极性转换电路与半导体片相连,利用极性转换电路控制半导体片上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制热或者制冷,实现了制冷制热一体化,产品体积小,且制造成低。

An instant cooling and hea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
本技术属于温控
,具体涉及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冷、制热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制冷制热一体技术却一直未能有突破性的进展,现有技术中的制冷制热一体设备大多采用PTC来实现制热功能,采用压缩机来实现制冷功能,导致产品体积较大,不仅存在不便随身携带的问题,还存在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设计合理,产品体积小,便于携带,且制造成低。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包括:壳体;半导体片,设于所述壳体内,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容器,与所述半导体片的第一部分的接触;第二容器,与所述半导体片的第二部分接触,其内部设有冷却液;极性转换电路,其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半导体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连;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设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上,二者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相连。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芯片,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容器上,其输出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相连,所述控制芯片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相连。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还包括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电源与所述极性转换电路的电源端相连,为所述极性转换电路提供直流电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直流电源为12V直流电源或内置锂电池。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极性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一开关管、第二继电器和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与直流电源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另一端作为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一端与直流电源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另一端作为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相连后连接至直流电源,二者的常闭触点相连后接地,二者的公共端作为所述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相连。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和下盖之间通过中框相连。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与中框之间为磁铁吸附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容器为容器盘,呈“凹”字形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容器为容器盒。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均采用铝合金冲压成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计合理,通过将极性转换电路与半导体片相连,利用极性转换电路控制半导体片上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制热或者制冷,实现了制冷制热一体化,产品体积小,便于携带,且制造成低。本技术不需要任何制冷剂,制冷、制热时间短,不仅没有污染源,也没有旋转部件,不会产生回转效应,工作时无震动、无噪音,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的等角视图之一;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的等角视图之二;图4为图1中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左视图;图5为图1中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右视图;图6为图1中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仰视图;图7为图1中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极性转换电路的电路图;其中:1-上盖,2-中框,3-下壳,4-控制板,5-第一容器,6-按键,7-第二容器,8-半导体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制冷制热一体设备大多采用PTC来实现制热功能,采用压缩机来实现制冷功能,导致产品体积较大,不仅存在不便随身携带的问题,还存在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通过将极性转换电路与半导体片相连,利用极性转换电路控制半导体片上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进行制热或者制冷,实现了制冷制热一体化,产品体积小,便于携带,且制造成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如图1-7所示,具体包括:壳体;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盖1和下盖3,所述上盖1和下盖3之间通过中框2相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便于取合上盖1,所述上盖1与中框2之间可以采用磁铁吸附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上盖1、中框2和下盖3可以采用工程塑料注塑成型,保证产品精度和漂亮外观;半导体片8,设于所述壳体内,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即半导体片的正反面部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工作状态不同,其中一个运行在制热状态,另一个工作在制冷状态;所述半导体片8的结构属于现有技术。第一容器5,与所述半导体片8的第一部分的接触;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容器5为容器盘,采用铝合金冲压成型,呈“凹”字形状,四周圆角造型,表面处理采用喷砂后阳极化/镀镍,保证产品精度和漂亮外观;所述第二容器7为容器盒,内部装有冷却液;第二容器7,与所述半导体片8的第二部分接触;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容器7为容器盒,采用铝合金冲压成型,内部装有冷却液;极性转换电路,用于切换电流方向实现制冷、制热功能,其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半导体片8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连,控制所述半导体片8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处于制冷或者制热状态;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极性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K1、第一开关管Q1、第二继电器K2和第二开关管Q2;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一端与直流电源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另一端作为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端与直流电源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相连,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另一端作为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与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相连后连接至直流电源,二者的常闭触点相连后接地,二者的公共端(图8中的A1和A2)作为所述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相连,具体参见图8;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述极性转换电路设于控制板4上;直流电源,所述直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n半导体片,设于所述壳体内,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n第一容器,与所述半导体片的第一部分的接触;/n第二容器,与所述半导体片的第二部分接触,其内部设有冷却液;/n极性转换电路,其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半导体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连;/n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设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上,二者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半导体片,设于所述壳体内,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第一容器,与所述半导体片的第一部分的接触;
第二容器,与所述半导体片的第二部分接触,其内部设有冷却液;
极性转换电路,其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半导体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连;
第一按钮和第二按钮,设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上,二者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芯片,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容器上,其输出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相连,所述控制芯片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极性转换电路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还包括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电源与所述极性转换电路的电源端相连,为所述极性转换电路提供直流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源为12V直流电源或内置锂电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即时制冷和即时加热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痛快辛爽
申请(专利权)人:长兴科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