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包括箱体、蜗壳、波纹管,所述蜗壳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还包括变截面段、正出风管、反出风管,所述变截面段设置在所述蜗壳的出风口,所述波纹管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卡环、第二卡环,所述第一卡环与所述变截面段拆卸式连接,所述正出风管的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一卡箍,所述反出风管的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二卡箍,所述第二卡环与所述第一卡箍或第二卡箍拆卸式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较为简便的操作实现集成灶左右出风方向的变化,防止气流紊乱,同时平衡了正出风管、反出风管排烟风量差异,最终提高了集成灶的油烟吸净率。
A reversing structure of integrated stove outlet 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
本技术涉及集成灶,尤其涉及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
技术介绍
为减少加工成本,市场上现有的集成灶出风管的设计结构简单,通常在出风管管口上设置换向阀来实现集成灶左右出风方向的变化,调整换向阀需要对出风管进行拆装,调节阀片方向,该工作需要专业人士操作,操作费时且不便;而对于圆管出风型集成灶出口不便于设置换向阀,通常是采用封住出风管一端出口的方式,使得油烟从出风管另一端出口排出,此种设置方式会造成出风管内流场流线紊乱,流动损失大,有效排烟量低,不利于气体疏导,从而导致油烟腻积于出风管内,最终降低集成灶的油烟吸净率,因此需要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出风管的设置不合理,造成出风管内流场流线紊乱,流动损失大,有效排烟量低等缺陷,提供了一种新的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包括箱体、蜗壳、波纹管,所述蜗壳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还包括变截面段、正出风管、反出风管,所述变截面段设置在所述蜗壳的出风口,所述波纹管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卡环、第二卡环,所述第一卡环与所述变截面段拆卸式连接,所述正出风管的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一卡箍,所述反出风管的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二卡箍,所述第二卡环与所述第一卡箍或第二卡箍拆卸式连接。箱体用于设置蜗壳,蜗壳用于导出集成灶的烟气,波纹管连接在蜗壳上,波纹管弯曲度容易调节,第一卡环用于与变截面段拆卸式连接,安装拆卸过程省时省力,第二卡环用于与第一卡箍或第二卡箍拆卸式连接,使得波纹管的出风口与正出风管或反出风管连接,便于出风方向的转换,波纹管与正出风管、反出风管的拆卸式连接,可以通过较为简便的操作实现集成灶左右出风方向的变化,防止气流紊乱,同时平衡了正出风管、反出风管排烟风量差异。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所述变截面段包括变截面管、第三卡箍,所述变截面管的进口端与所述蜗壳的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三卡箍连接在所述变截面管的出口端上,所述第一卡环与所述第三卡箍拆卸式连接。变截面管用于衔接蜗壳与波纹管,使得蜗壳中的烟气导入波纹管中,第三卡箍用于实现变截面管的出口端与波纹管的拆卸式连接,提高波纹管与变截面管连接的灵活性。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所述第一卡箍的进口端设置为第一圆环,所述第一卡箍的出口端设置为第一法兰盘,所述第一法兰盘内侧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嵌有密封环,所述第一法兰盘外侧设置有扇形卡槽,所述第二卡箍、第三卡箍与所述第一卡箍结构相同。第一卡箍的第一圆环用于实现第一卡箍与正出风管的进风口的连接,第二卡箍的第一圆环用于实现第二卡箍与反出风管的进风口的连接,第三卡箍的第一圆环用于实现第三卡箍与变截面管的出口端连接,第一法兰盘用于设置扇形卡槽,扇形卡槽用于与第一卡环或第二卡环连接,密封环用于提高卡接结构的密封性。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所述第一卡环的进口端设置为第二圆环,所述第一卡环的出口端设置为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二圆环与所述波纹管直径相同,所述第二法兰盘外缘设置有扇形卡片,所述扇形卡片与所述扇形卡槽相配合,所述第二卡环与所述第一卡环结构相同。第一卡环与第二卡环的第二圆环用于连接波纹管的两端,第二法兰盘用于设置扇形卡片,扇形卡片用于与扇形卡槽连接,实现波纹管与正出风管、反出风管的拆卸式连接。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所述扇形卡槽、扇形卡片数量至少为3个。扇形卡槽、扇形卡片数量至少为3个,能够提高卡接的稳定性,保证排烟效果。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所述箱体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箱体分割成上箱体、下箱体,所述蜗壳位于所述上箱体中,所述蜗壳出风口设置在所述隔板上。上箱体用于安装蜗壳,同时蜗壳出风口能够连接在隔板上,保证蜗壳出风口固定的稳定性,下箱体用于设置波纹管、正出风管、反出风管,提高正出风管、反出风管与波纹管的排烟效果。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所述箱体上设置有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所述正出风管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正出风管的出风口连接在所述箱体侧壁上并与外界连通,所述反出风管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反出风管的出风口连接在所述箱体侧壁上并与外界连通。第一支架用于支撑正出风管的进风口,提高正出风管与波纹管连接的稳定性,第二支架用于支撑反出风管的进风口,提高反出风管与波纹管连接的稳定性。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均包括固定环a、支架底座b,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的支架底座b连接在箱体上并支撑所述固定环a,所述第一支架的固定环a连接在所述正出风管的进风口上,所述第二支架的固定环a连接在所述反出风管的进风口上。固定环a用于与支架底座b配合支撑正出风管、反出风管的进风口,进一步提高正出风管、反出风管位置的稳定性。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所述变截面管到正出风管的水平距离为X1、竖直距离为Y1,所述变截面管到反出风管的水平距离为X2、竖直距离为Y2,所述X1、Y1、X2、Y2满足公式。X1、Y1、X2、Y2满足以上公式,能够提高波纹管的曲率,排烟阻力系数大大降低,相应的出风压力损失也大大减小,具有更好的节能效果。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所述波纹管直径为L,所述X1=X2=0.5~1L。X1、X2为波纹管直径0.5~1倍,能够进一步提高波纹管的曲率,进一步降低排烟阻力,节能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波纹管与反出风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波纹管与正出风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变截面段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的波纹管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的第一卡箍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的第一卡环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的第一卡箍的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中的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9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包括箱体1、蜗壳2、波纹管5,所述蜗壳2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所述还包括变截面段4、正出风管3、反出风管6,所述变截面段4设置在所述蜗壳2的出风口,所述波纹管5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卡环51、第二卡环52,所述第一卡环51与所述变截面段4拆卸式连接,所述正出风管3的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一卡箍31,所述反出风管6的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二卡箍61,所述第二卡环52与所述第一卡箍31或第二卡箍61拆卸式连接。安装时,将波纹管5一端的第一卡环51与变截面段4连接配合,然后将波纹管5另一端的第二卡环52与正出风管3的第一卡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包括箱体(1)、蜗壳(2)、波纹管(5),所述蜗壳(2)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变截面段(4)、正出风管(3)、反出风管(6),所述变截面段(4)设置在所述蜗壳(2)的出风口,所述波纹管(5)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卡环(51)、第二卡环(52),所述第一卡环(51)与所述变截面段(4)拆卸式连接,所述正出风管(3)的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一卡箍(31),所述反出风管(6)的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二卡箍(61),所述第二卡环(52)与所述第一卡箍(31)或第二卡箍(61)拆卸式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包括箱体(1)、蜗壳(2)、波纹管(5),所述蜗壳(2)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变截面段(4)、正出风管(3)、反出风管(6),所述变截面段(4)设置在所述蜗壳(2)的出风口,所述波纹管(5)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卡环(51)、第二卡环(52),所述第一卡环(51)与所述变截面段(4)拆卸式连接,所述正出风管(3)的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一卡箍(31),所述反出风管(6)的进风口上设置有第二卡箍(61),所述第二卡环(52)与所述第一卡箍(31)或第二卡箍(61)拆卸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截面段(4)包括变截面管(42)、第三卡箍(41),所述变截面管(42)的进口端与所述蜗壳(2)的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三卡箍(41)连接在所述变截面管(42)的出口端上,所述第一卡环(51)与所述第三卡箍(41)拆卸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箍(31)的进口端设置为第一圆环(313),所述第一卡箍(31)的出口端设置为第一法兰盘(312),所述第一法兰盘(312)内侧设置有环形凹槽(315),所述环形凹槽(315)内嵌有密封环(314),所述第一法兰盘(312)外侧设置有扇形卡槽(311),所述第二卡箍(61)、第三卡箍(41)与所述第一卡箍(31)结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成灶出风管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环(51)的进口端设置为第二圆环(512),所述第一卡环(51)的出口端设置为第二法兰盘(511),所述第二圆环(512)与所述波纹管(5)直径相同,所述第二法兰盘(511)外缘设置有扇形卡片(513),所述扇形卡片(513)与所述扇形卡槽(311)相配合,所述第二卡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月华,孙伟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亿田智能厨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