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传动折弯机的后挡指定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7448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下传动折弯机的后挡指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平移模组、垂直第一平移模组布置并与其顶部滑动连接的第一升降模组、垂直第一升降模组布置并与其一侧固定连接的第一横梁、沿第一横梁长度方向布置于其外侧的第一滑动模组、经第一滑动模组与第一横梁滑动连接的若干后挡指模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采用传动杆、涡轮箱的传动方式实现后挡指模组的位置调整,机构运行稳定、且后挡指模组定位精度高、实用性强。

A positioning mechanism of back stop finger of lower drive bend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传动折弯机的后挡指定位机构
本技术涉及折弯机
,尤其涉及一种下传动折弯机的后挡指定位机构。
技术介绍
折弯机是一种能对薄板、钢板等料板进行折弯的装置,由于其成型模具的通用性、工艺操作的便捷性,从而广泛应用于航空、铁路、工程机械、电子等传统制造业领域中。折弯机依据滑块的安装位置而分为上传动折弯机及下传动折弯机,而现有的下传动折弯机的后挡指定位机构多采用气缸、电机等实现对后挡指的传动,受限于气缸的本身性能,导致后挡指机构定位精度差、无法保证料板的折弯精度、成本高;同时,后挡指机构没有设置相应的导向杆等导向机构,在驱动后挡指做平移、升降运动时无法精确导向,且后挡指设计复杂、可调行程较短、不易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传动折弯机的后挡指定位机构,该机构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采用传动杆、涡轮箱的传动方式实现后挡指模组的位置调整,机构运行稳定、且后挡指模组定位精度高、实用性强。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下传动折弯机的后挡指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平移模组、垂直第一平移模组布置并与其顶部滑动连接的第一升降模组、垂直第一升降模组布置并与其一侧固定连接的第一横梁、沿第一横梁长度方向布置于其外侧的第一滑动模组、经第一滑动模组与第一横梁滑动连接的若干后挡指模组;所述第一平移模组包括两第一平移座、第一传动杆、第一电机;所述两第一平移座平行间隔布置,且两第一平移座的一端均设有一第一涡轮组,第一传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涡轮组驱动连接;每一第一平移座内沿其长度方向还设有第一导向杆、与第一涡轮组驱动连接的第一丝杆组件、及套设于第一导向杆外侧并与第一丝杆组件驱动连接的第一滑动座;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于一第一涡轮组底部并经传动带与第一传动杆驱动连接,第一电机用于驱动第一传动杆经第一涡轮组、第一丝杆组件带动第一滑动座沿第一导向杆滑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升降模组包括两连接座、第二传动杆、第二电机;每一连接座与一第一滑动座固定连接,且每一连接座的顶部还设有一第二涡轮组;每一第二涡轮组的外侧各布置一承载座,第一横梁的内侧两端分别经一承载座与第二涡轮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布置于两第二涡轮组之间,且第二传动杆的一端从一第二涡轮组穿过并与第二电机驱动连接;每一连接座的顶部沿竖直方向还分别设有第二丝杆组件及第二导向杆,第二涡轮组套设于第二导向杆外侧并与第二丝杆组件驱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用于驱动第二传动杆经第二丝杆组件带动第二涡轮组、第一横梁沿第二导向杆升降。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座的横截面呈L型构造,且承载座的L型竖端与第二涡轮组外侧固定连接,承载座的L型横端向第二涡轮组外侧延伸布置;所述第一横梁的底部两端分别搁置一承载座L型横端顶部,并经若干第一螺丝与承载座L横端顶部及承载座L型竖端外侧锁紧固定。进一步地,每一后挡指模组包括第二滑动座、调节座、调节螺杆、螺旋钮、挡指块;所述第二滑动座与第一滑动模组滑动连接,调节座布置于第二滑动座外侧,且调节座内设有从顶部贯通至底部的第一容腔;所述螺旋钮内置于第一容腔并与调节座旋转连接,调节螺杆一端插设于螺旋钮并与其螺接,另一端从调节座一侧穿出布置;所述挡指块与调节螺杆从调节座穿出的一端铰接,螺旋钮用于经调节螺杆调节挡指块的位置。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座的顶部还设有调节插销,调节插销用于锁紧或松动调节螺杆。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传动杆、涡轮箱的传动方式实现后挡指模组的位置调整,机构运行稳定、实用性强;2)通过第一导向杆及第二导向杆可对后挡指模组的平移及升降进行精确导向,提高后挡指模组的定位精度;3)后挡指模组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可调行程长、且便于操作调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立体图(省却第一平移座的部分壳体);图3为图2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后挡指模组的立体图;其中,附图标识说明:1—第一平移模组;2—第一升降模组;3—第一横梁;4—第一滑动模组;5—后挡指模组;11—第一平移座;12—第一传动杆;13—第一电机;14—第一涡轮组;15—第一导向杆;16—第一丝杆组件;17—第一滑动座;21—连接座;22—第二传动杆;23—第二电机;24—第二涡轮组;25—承载座;26—第二丝杆组件;27—第二导向杆;51—第二滑动座;52—调节座;53—调节螺杆;54—螺旋钮;55—挡指块;56—调节插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1至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下传动折弯机的后挡指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平移模组1、垂直第一平移模组1布置并与其顶部滑动连接的第一升降模组2、垂直第一升降模组2布置并与其一侧固定连接的第一横梁3、沿第一横梁3长度方向布置于其外侧的第一滑动模组4、经第一滑动模组4与第一横梁3滑动连接的若干后挡指模组5;所述第一平移模组1包括两第一平移座11、第一传动杆12、第一电机13;所述两第一平移座11平行间隔布置,且两第一平移座11的一端均设有一第一涡轮组14(第一涡轮组14包括涡轮箱、内置于涡轮箱的若干涡轮),第一传动杆12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涡轮组14驱动连接;每一第一平移座11内沿其长度方向还设有第一导向杆15、与第一涡轮组14驱动连接的第一丝杆组件16、及套设于第一导向杆15外侧并与第一丝杆组件16驱动连接的第一滑动座17;所述第一电机13固定安装于一第一涡轮组14底部并经传动带与第一传动杆12驱动连接,第一电机13用于驱动第一传动杆12经第一涡轮组14、第一丝杆组件16带动第一滑动座17沿第一导向杆15滑动。其中,所述第一升降模组2包括两连接座21、第二传动杆22、第二电机23;每一连接座21与一第一滑动座17固定连接,且每一连接座21的顶部还设有一第二涡轮组24(第二涡轮组24包括涡轮箱、内置于涡轮箱的若干涡轮);每一第二涡轮组24的外侧各布置一承载座25,第一横梁3的内侧两端分别经一承载座25与第二涡轮组2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22布置于两第二涡轮组24之间,且第二传动杆22的一端从一第二涡轮组24穿过并与第二电机23驱动连接;每一连接座21的顶部沿竖直方向还分别设有第二丝杆组件26及第二导向杆27,第二涡轮组24套设于第二导向杆27外侧并与第二丝杆组件26驱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3用于驱动第二传动杆22经第二丝杆组件26带动第二涡轮组24、第一横梁3沿第二导向杆27升降;所述承载座25的横截面呈L型构造,且承载座25的L型竖端与第二涡轮组24外侧固定连接,承载座25的L型横端向第二涡轮组24外侧延伸布置;所述第一横梁3的底部两端分别搁置一承载座25L型横端顶部,并经若干第一螺丝与承载座25L横端顶部及承载座25L型竖端外侧锁紧固定。每一后挡指模组5包括第二滑动座51、调节座5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传动折弯机的后挡指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平移模组、垂直第一平移模组布置并与其顶部滑动连接的第一升降模组、垂直第一升降模组布置并与其一侧固定连接的第一横梁、沿第一横梁长度方向布置于其外侧的第一滑动模组、经第一滑动模组与第一横梁滑动连接的若干后挡指模组;所述第一平移模组包括两第一平移座、第一传动杆、第一电机;所述两第一平移座平行间隔布置,且两第一平移座的一端均设有一第一涡轮组,第一传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涡轮组驱动连接;每一第一平移座内沿其长度方向还设有第一导向杆、与第一涡轮组驱动连接的第一丝杆组件、及套设于第一导向杆外侧并与第一丝杆组件驱动连接的第一滑动座;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于一第一涡轮组底部并经传动带与第一传动杆驱动连接,第一电机用于驱动第一传动杆经第一涡轮组、第一丝杆组件带动第一滑动座沿第一导向杆滑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传动折弯机的后挡指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平移模组、垂直第一平移模组布置并与其顶部滑动连接的第一升降模组、垂直第一升降模组布置并与其一侧固定连接的第一横梁、沿第一横梁长度方向布置于其外侧的第一滑动模组、经第一滑动模组与第一横梁滑动连接的若干后挡指模组;所述第一平移模组包括两第一平移座、第一传动杆、第一电机;所述两第一平移座平行间隔布置,且两第一平移座的一端均设有一第一涡轮组,第一传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一第一涡轮组驱动连接;每一第一平移座内沿其长度方向还设有第一导向杆、与第一涡轮组驱动连接的第一丝杆组件、及套设于第一导向杆外侧并与第一丝杆组件驱动连接的第一滑动座;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于一第一涡轮组底部并经传动带与第一传动杆驱动连接,第一电机用于驱动第一传动杆经第一涡轮组、第一丝杆组件带动第一滑动座沿第一导向杆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传动折弯机的后挡指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模组包括两连接座、第二传动杆、第二电机;每一连接座与一第一滑动座固定连接,且每一连接座的顶部还设有一第二涡轮组;每一第二涡轮组的外侧各布置一承载座,第一横梁的内侧两端分别经一承载座与第二涡轮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布置于两第二涡轮组之间,且第二传动杆的一端从一第二涡轮组穿过并与第二电机驱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国易航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奥斯玛数控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