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该构件包括传动轴和可变径部,其中:传动轴设置为能够将来自驱动装置的动力转变为扭矩,并将扭矩传输至可变径部;可变径部包括固定轴、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翅片,固定轴的一端与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分别平行于固定轴的横截面,并且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具有足以设置翅片的距离,翅片以绕固定轴法向摆动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构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Variable diameter power transmission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
本技术涉及动力传输构件,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
技术介绍
在机械传动装置中,一些部件公称直径一定,但存在上下偏差,因此零件间进行相对运动,如间隙配合时,存在的偏差在进行扭力传输时产生相对滑动,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部件的微动磨损。CN107143634A公开了一种扭矩传递装置,其将来自以轴线为中心旋转的第一旋转体的扭矩传递至第二旋转体,扭矩传递装置具备:中间部件,其配设于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PA)上;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它们分别安插在第一旋转体与中间部件之间以及中间部件与第二旋转体之间;以及惯性体,其经由第三弹性体与中间部件连接,第三弹性体在轴向上配置于第一弹性体与第二弹性体之间,并且在径向上配置于第一弹性体与第二弹性体之间。该扭矩传递装置具有震动衰减的效果,但其主要应用于发动机类型动力传输过程中,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具体地,本技术包括以下内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其包括传动轴和可变径部,其中:所述传动轴设置为能够将来自驱动装置的动力转变为扭矩,并将所述扭矩传输至可变径部;所述可变径部包括固定轴、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翅片,所述固定轴的一端与所述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平行于所述固定轴的横截面,并且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具有足以设置所述翅片的距离,所述翅片以绕固定轴法向摆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在某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板具有第一孔,所述第二固定板具有第二孔,且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相对设置,从而使所述第一孔能够限定所述翅片的一端部,使所述第二孔能够限定所述翅片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和两者之间限定的翅片组成一个翅片组。在某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分别为扇形孔,且所述扇形包括第一边、第二边和位于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之间的弧形边,所述扇形孔的圆心部为圆形孔。所述第一边的延伸线垂直经过所述第一固定板或第二固定板的中心,所述第二边以与所述第一边形成夹角的方式设置,所述圆形孔与第一边和第二边相连接,由此使所述翅片以沿圆形孔的内侧摆动的方式活动。在某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孔为贯通所述第一固定板厚度方向的通孔,和/或所述第二孔为贯通所述第二固定板厚度方向的通孔。在某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孔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厚度方向一侧的凹槽孔,和/或所述第二孔为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板厚度方向且与所述第一孔相对的凹槽孔。在某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翅片的两个端部分别为突出端,且分别卡合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内。在某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可变径部包括多个翅片组。在某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翅片组的数量为8个。在某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的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进一步包括被传动管,且由所述多个翅片组的外侧构成的外径与所述被传动管的内径一致。在某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多个翅片组的翅片以如下方式设置:当所述传动轴带动所述可变径部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多个中的翅片与第二边贴合,由所述翅片组的外侧构成的外径变小,从而使可变径部插入所述被传动管的一端内;当所传动轴带动所述可变径部沿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多个翅片组中的翅片分别沿圆形孔内侧的边摇动至与第一边贴合,由所述翅片组的外侧构成的外径变大,从而使各翅片挤压所述被传动管的侧壁,由此将所述可变径部的动力传输至所述被传动管。本技术的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能够在在一定的直径范围内传递扭矩,保持不打滑的工作状态,适用于公称直径一定但存在上下偏差的工业品中,弥补其偏差造成的间隙配合,保证稳定可靠的扭力传输而不产生相对滑动,该构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易加工、成本低廉等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示例性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种示例性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示例性可变径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示例性可变径部另一视角的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00-传动轴、200-可变径部、300-被传动管、210-固定轴、220-第二固定板、230-第一固定板、240-翅片、221-第二孔、231-第一边、232-第二边、233-弧形边、234-第一孔、235-圆形孔。具体实施方式现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详细说明不应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应理解为是对本技术的某些方面、特性和实施方案的更详细的描述。应理解本技术中所述的术语仅仅是为描述特别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另外,对于本技术中的数值范围,应理解为具体公开了该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以及它们之间的每个中间值。在任何陈述值或陈述范围内的中间值以及任何其他陈述值或在所述范围内的中间值之间的每个较小的范围也包括在本技术内。这些较小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可独立地包括或排除在范围内。在动力传输装置中,考虑到其中零件公称直径一定且存在上下偏差,因偏差造成的间隙配合,在扭力传输中产生相对滑动,为解决其中至少部分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了本技术的方案。本技术的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是指直径,特别是指能够进入被传动管内的部分的直径的大小可变化或改变的构件。本文中也可称作“可调节直径的动力传输构件”或“直径变化的动力传输构件”。本技术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相反的两个方向,在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时,第二方向则为逆时针方向,反之亦然。本技术提供的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包括传动轴和可变径部。下面详细说明各部件。[传动轴]本技术中,传动轴设置为能够将来自驱动装置的动力转变为扭矩,并将扭矩传输至可变径部。其中,驱动装置可使用本领域已知的驱动装置,例如,驱动装置可以是步进电动机、直流伺服电动机或马达构成的动力输送设备。驱动装置与传动轴之间的连接在本领域是已知的,并无特别限定。例如,采用固定连接或万向节方式进行连接。传动轴的形状和直径大小不做特别限定,可以为横截面方形或圆形管状体或柱状体,优选地,传动轴为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圆柱形,或具有中孔结构管状形状,且传动轴的轴线方向设置。在具体实施方案中,驱动装置与传动轴之间通过同步齿形带轮传动。在技术中,传动轴与后面所述的固定轴固定连接,从而能够将动力传输至可变径部。优选地,传动轴与固定轴一体成型,例如可以形成细长圆柱体,从而使固定轴成为传动轴在一端的延伸,或者使传动轴和固定轴构成该圆柱体的部分结构。固定轴和传动轴的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对此没有特别限定。[可变径部]本技术的可变径部为能够插入或进入被传动管内部的部分,其一般包括固定轴、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翅片。其中,固定轴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采取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轴和可变径部,其中:/n所述传动轴设置为能够将来自驱动装置的动力转变为扭矩,并将所述扭矩传输至所述可变径部;/n所述可变径部包括固定轴、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翅片,所述固定轴的一端与所述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平行于所述固定轴的横截面,并且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具有足以设置所述翅片的距离,所述翅片以绕固定轴法向摆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轴和可变径部,其中:
所述传动轴设置为能够将来自驱动装置的动力转变为扭矩,并将所述扭矩传输至所述可变径部;
所述可变径部包括固定轴、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翅片,所述固定轴的一端与所述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平行于所述固定轴的横截面,并且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具有足以设置所述翅片的距离,所述翅片以绕固定轴法向摆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具有第一孔,所述第二固定板具有第二孔,且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相对设置,从而使所述第一孔能够限定所述翅片的一端部,使所述第二孔能够限定所述翅片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和两者之间限定的翅片组成一个翅片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分别为扇形孔,所述扇形孔包括第一边、第二边和位于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之间的弧形边,且所述扇形孔的圆心为圆形孔,所述第一边的延伸线垂直经过所述第一固定板或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中心,所述第二边以与所述第一边形成夹角的方式设置;所述圆形孔与第一边和第二边相连接,由此使所述翅片以沿圆形孔的内侧摆动的方式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径动力传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为贯通所述第一固定板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岳荣,李伟,王淼恒,王锐浩,朱淑琴,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基因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