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68475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运煤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置,包括支架组件,还包括压带组件,所述压带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框、安装框架、旋转电机、传动轴、连接轴、上压带轮和下压带滚筒,所述安装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框的一侧,所述安装框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框一体成型,所述旋转电机通过所述传动轴带动了所述连接轴的转动,所述连接轴带动了所述上压带轮的转动,从而方便调节所述上压带轮的倾斜角度,使得所述上压带轮的倾斜角度与上皮带的倾斜角度相同,在皮带工作的同时,皮带的传动带动了所述上压带轮的转动,所述上压带轮对上皮带进行压带,减少了所述上压带轮对上皮带的磨损,从而增加了上皮带的使用寿命。

A belt pressure device for coal conveying in concave convex roadw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置
本技术属于运煤带
,尤其涉及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置。
技术介绍
煤矿是人类在开掘富含有煤炭的地质层时所挖掘的合理空间,通常包括巷道、井硐和采掘面等等,煤是最主要的固体燃料,是可燃性有机岩的一种,它是由一定地质年代生长的繁茂植物,在适宜的地质环境中,逐渐堆积成厚层,并埋没在水底或泥沙中,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天然煤化作用而形成的,煤矿开采之后,需要将煤矿运出巷道,以便继续开采。现在人们所使用的运煤带的上压带轮多数均是垂直设置,而运煤带的上皮带两侧多数均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而垂直的上压带轮可能会对上皮带造成磨损,这样垂直的上压带轮不能够达到很好的压带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置,旨在解决现在人们所使用的运煤带的上压带轮多数均是垂直设置,而运煤带的上皮带两侧多数均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而垂直的上压带轮可能会对上皮带造成磨损,这样垂直的上压带轮不能够达到很好的压带效果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置,包括支架组件,还包括压带组件,所述压带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框、安装框架、旋转电机、传动轴、连接轴、上压带轮和下压带滚筒,所述安装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框的一侧,所述安装框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框一体成型,所述旋转电机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的内部,所述旋转电机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架,所述传动轴设置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套设在所述传动轴的外表壁,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通过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于所述连接轴,所述上压带轮设置在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传动轴的一端,所述上压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轴,所述下压带滚筒设置在所述上压带轮的下方。优选的,所述传动轴远离所述旋转电机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安装框架的内表壁,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架。优选的,所述支架组件包括支架本体和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下端,所述底座焊接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优选的,所述旋转电机的数量是两个,两个所述旋转电机相对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内侧,两个所述旋转电机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伸缩杆、支撑板和固定孔,所述伸缩杆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内部,所述伸缩杆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伸缩杆的上端,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伸缩杆,所述支架本体与所述伸缩杆的一侧壁对应开设有所述固定孔。优选的,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横梁和第一固定框,所述横梁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中间,所述横梁的两端均通过一个所述第一固定框套设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外表壁。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框套设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外表壁,且所述第二固定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框的上侧。优选的,所述下压带滚筒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框的正下方,所述下压带滚筒的两端均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置,通过设置所述旋转电机、所述传动轴、所述连接轴和所述上压带轮,方便对上皮带进行压带,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将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下调整至相应的位置,并使用适配的螺栓将所述第二固定框与所述支架本体固定,使得所述安装框架被固定,从而所述旋转电机得到固定,所述旋转电机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旋转电机通过所述传动轴带动了所述连接轴的转动,所述连接轴带动了所述上压带轮的转动,从而方便调节所述上压带轮的倾斜角度,使得所述上压带轮的倾斜角度与上皮带的倾斜角度相同,在皮带工作的同时,皮带的传动带动了所述上压带轮的转动,所述上压带轮对上皮带进行压带,减少了所述上压带轮对上皮带的磨损,从而增加了上皮带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安装框架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架组件;11、支架本体;12、底座;13、伸缩杆;14、支撑板;15、固定孔;16、横梁;17、第一固定框;2、压带组件;21、第二固定框;22、安装框架;23、旋转电机;24、传动轴;25、连接轴;26、上压带轮;27、下压带滚筒。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置,包括支架组件1,还包括压带组件2,压带组件2包括第二固定框21、安装框架22、旋转电机23、传动轴24、连接轴25、上压带轮26和下压带滚筒27,安装框架22设置在第二固定框21的一侧,安装框架22与第二固定框21一体成型,旋转电机23设置在安装框架22的内部,旋转电机23可拆卸连接于安装框架22,传动轴24设置在旋转电机23的输出端,连接轴25的一端套设在传动轴24的外表壁,旋转电机23的输出端通过传动轴24传动连接于连接轴25,上压带轮26设置在连接轴25远离传动轴24的一端,上压带轮26转动连接于连接轴25,下压带滚筒27设置在上压带轮26的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旋转电机23,方便调节上压带轮26的角度,旋转电机23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后,旋转电机23的输出端带动了传动轴24的转动,传动轴24带动了连接轴25的转动,使得连接轴25带动上压带轮26的旋转,从而方便根据上皮带的倾斜度来调节上压带轮26的倾斜角度,使得上皮带轮26与上皮带的倾斜角度相同,工作中上皮带的移动可以带动上压带轮26的转动,从而减少了上压带轮26对上皮带造成的磨损,延长了上皮带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二固定框21,方便调整整个压带组件2的位置,使用者通过上下移动第二固定框21,可以调整安装框架22与上皮带之间的距离,再利用适配的螺栓将第二固定框21固定在支架组件1上,使得安装框架22得到固定,从而保证了旋转电机23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旋转电机23,方便调节上压带轮26的角度,旋转电机23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后,旋转电机23的输出端带动了传动轴24的转动,传动轴24带动了连接轴25的转动,使得连接轴25带动上压带轮26的旋转,从而方便根据上皮带的倾斜度来调节上压带轮26的倾斜角度,使得上皮带轮26与上皮带的倾斜角度相同,工作中上皮带的移动可以带动上压带轮26的转动,从而减少了上压带轮26对上皮带造成的磨损,延长了上皮带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传动轴24远离旋转电机23的一端延伸至安装框架22的内表壁,传动轴24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安装框架2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传动轴24的一端延伸至安装框架22的内表壁,在旋转电机23工作的同时,增加了旋转电机23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上压带轮26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支架组件1包括支架本体11和底座12,底座12设置在支架本体11的下端,底座12焊接连接于支架本体11。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者将底座12放置在地面上,使用相将适配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置,包括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带组件,所述压带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框、安装框架、旋转电机、传动轴、连接轴、上压带轮和下压带滚筒,所述安装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框的一侧,所述安装框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框一体成型,所述旋转电机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的内部,所述旋转电机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架,所述传动轴设置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套设在所述传动轴的外表壁,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通过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于所述连接轴,所述上压带轮设置在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传动轴的一端,所述上压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轴,所述下压带滚筒设置在所述上压带轮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置,包括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带组件,所述压带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框、安装框架、旋转电机、传动轴、连接轴、上压带轮和下压带滚筒,所述安装框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框的一侧,所述安装框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框一体成型,所述旋转电机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的内部,所述旋转电机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架,所述传动轴设置在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套设在所述传动轴的外表壁,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通过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于所述连接轴,所述上压带轮设置在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传动轴的一端,所述上压带轮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轴,所述下压带滚筒设置在所述上压带轮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远离所述旋转电机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安装框架的内表壁,所述传动轴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包括支架本体和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下端,所述底座焊接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凹凸巷道运煤带压带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杰
申请(专利权)人: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