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2476332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0:5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该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用于指示第一通信设备向第二通信设备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以及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其中,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比特序列,这里所提及的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K为正整数;第一通信设备按照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向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编码组合,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的编码组合,对编码组合中包括的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解码。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自适应的选择数据传输模式,适用性更广,不仅适用于地面基站,也适用于卫星通信,能够兼顾通信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

A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技术介绍
卫星基站可以提供更广的覆盖范围,不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或者外力的破坏。未来5G通信若引入卫星通信可以为海洋、森林等一些地面通信网络不能覆盖的地区提供通信服务,增强5G通信的可靠性。例如确保飞机、火车以及这些交通上的用户获得更加优质的通信服务。为5G通信提供更多数据传输的资源,提升网络的速率。因此,同时支持与地面与卫星的通信是未来5G通信的必然趋势,它在广覆盖,可靠性,多连接,高吞吐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益处。目前,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在通信协议上有较大的区别,常用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只能支持与地面的基站基线通信,只有专用的卫星手机才能够与卫星通信。在5G通信中,需要重新设计卫星通信过程,使得它能在和现有的地面通信融合,同时不对终端设备引入较多成本和复杂度,终端在通信时,只要根据相应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基站进行通信。为了增加通信的可靠度,现有的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网络中有一条较为复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HARQ)机制支持信号的多次传输直到接收端成功译码或者达到最大的重传次数。具体的,在信道编码的时候产生多个编码的冗余版本,每次重传发送与上一次不同的冗余版本,这里所谓的冗余版本就是编码后的一部分数据在接收端进行合并,提升译码性能。而由于卫星通信的最大特点就传输距离大,延迟大,如果继续沿用LTE当中的HARQ传输机制所带来的延迟会成倍增加,严重影响通信的效率。虽然目前一些卫星通信系统直接采用不支持HARQ机制来减少延迟,但是随着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的融合,以及用户对通信数据可靠性要求的提升,需要考虑新的传输机制以适用于卫星通信。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适用于卫星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以提高卫星通信的效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能够自适应的选择数据传输模式,适用性更广,不仅适用于地面基站,也适用于卫星通信,能够兼顾通信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通信设备侧。该方法包括: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用于指示第一通信设备向第二通信设备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以及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比特序列,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K为正整数;第一通信设备按照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向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编码组合。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自适应的选择数据传输模式,适用性更广,不仅适用于地面基站,也适用于卫星通信,能够兼顾通信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可以在单次传输过程中合并发送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提高译码的成功率。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多个编码比特序列时,多个编码比特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Q个信息比特为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可靠度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中可靠度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实现各个信息比特的译码成功率均得到保障。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Q个极化信道上。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Q个信息比特为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中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Q个极化信道上。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终端;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之前,还包括: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一索引,第一索引是第二通信设备根据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的,属性信息包括网络设备的类型、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包括: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第一索引以及预设的映射表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预设的映射表中包括至少一个索引与至少一种数据传输模式的映射关系,至少一个索引包括第一索引,至少一种数据传输模式包括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且第二通信设备为终端;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包括:第一通信设备根据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属性信息包括网络设备的类型、第一通信设备与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较于由网络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的方式来说,可以减少信令开销。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非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小于等于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和/或,非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大于等于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同一编码组合中所包括的多个编码比特序列中的至少两个编码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向第二通信设备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以及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K为正整数;/n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按照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编码组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向第二通信设备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以及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K为正整数;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按照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编码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多个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多个编码比特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Q个信息比特为所述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可靠度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所述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所述P个极化信道中可靠度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Q个信息比特为所述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所述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所述P个极化信道中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且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所述网络设备且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所述终端;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发送的第一索引,所述第一索引是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的,所述属性信息包括所述网络设备的类型、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所述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索引以及预设的映射表确定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所述预设的映射表中包括至少一个索引与至少一种数据传输模式的映射关系,所述至少一个索引包括所述第一索引,所述至少一种数据传输模式包括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且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所述网络设备且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所述终端;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所述属性信息包括所述网络设备的类型、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所述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小于等于所述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和/或,所述非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


1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第一通信设备按照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发送的编码组合,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以及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一个或多个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对K个信息比特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K为正整数;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对接收到的编码组合进行解码得到解码后的比特序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多个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多个编码比特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的部分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Q个信息比特为所述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可靠度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所述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所述P个极化信道中可靠度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比特序列是采用Polar码编码得到的;当所述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的至少一次传输的编码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至少两个编码比特序列包括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P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P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P个极化信道上,P为小于等于K的正整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是对所述K个信息比特中的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Q个信息比特为所述P个信息比特中所映射的极化信道的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后Q位的信息比特;在对所述Q个信息比特进行Polar码编码得到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时,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映射到所述P个极化信道中码距以及可靠度均排序为前Q位的Q个极化信道上,Q为小于等于P的正整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或者,所述Q个信息比特被按照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映射到码距以及可靠度由高到低的所述Q个极化信道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1至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终端且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网络设备,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为所述网络设备且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为所述终端;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第一通信设备按照目标数据传输模式发送的编码组合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向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发送第一索引,所述第一索引用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确定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所述第一索引是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的,所述属性信息包括所述网络设备的类型、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所述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


19.根据权利要求11至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数据传输模式是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网络设备的属性信息和/或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确定的,所述属性信息包括所述网络设备的类型、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之间的距离或所述网络设备距离地面的高度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类型包括地面基站或者非地面基站。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小于等于所述地面基站对应的传输编码组合的次数;和/或,所述非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地面基站对应的每次传输的编码组合中所包含的编码比特序列的数量。


21.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为第一通信设备,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莹余荣道乔云飞罗禾佳李榕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