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6266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1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关于一种电源装置,包含:多个共振线圈,具有电性连接的共振部及输电部,各共振部分别能够接收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并将电磁波转换为电能;转电单元,与所述输电部电性连接,所述转电单元自输电部接收电能并储存;用户利用共振线圈与环境中的电磁波产生共振的现象产生电能,并将电能传输至转电单元进行储存,所述转电单元不需经过市电进行储电,仅需借由环境中的电磁波即可产生电能,因此更方便用户对转电单元进行储电。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its us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提供用于磁共振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电源装置,涉及因磁共振或进场效应产生的磁耦合谐振(磁相位同步耦合;磁界调相结合;Resonantinductivecoupling),使受电的电源装置能够进行无线充电;本专利技术涉及产生电力的
,特别是一种能够利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波进行充电的电源装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前述电源装置的使用方法,并借由此方法补集环境中的电磁波,将环境中的电磁波转换为电能再储存予以利用。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于现有技术中,已存在无线电力供给系统60,一般无线电力供给系统60通常包含有:无线电力输出端61以及无线电力受电端62,无线电力输出端61通常需连接市电B,并通过供电共振线圈611将连接市电的电力转换为共振磁场A,而无线电力受电端62则具有受电共振线圈621,用于接收供电共振线圈611产生的共振磁场A,并将共振磁场A转换为电能,而受电共振线圈621又与电力接受部622电性连接,由此将受电共振线圈611产生的电磁波转换为电力供电力接受部622进行使用。然而,前述无线电力供给系统60都需要依靠无线电力输出端61的供电共振线圈611进行输电,且无线电力受电端62仅能接受无线电力输出端61传输的电磁波,因此用户仍需将无线电力受电端62移动至无线电力供电端61的位置才能够进行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无线电力受电端仅能接收无线电力供电端的电磁波,导致其充电的位置受到限制。为达成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包含:多个共振线圈,各所述共振线圈分别具有电性连接的共振部和输电部,每个所述共振线圈的所述共振部分别接收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并将各频率的电磁波转换为电能;转电单元,与各所述共振线圈的所述输电部电性连接,所述转电单元自各个所述共振线圈的所述输电部接收电能,并储存电能。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一个承载单元,各所述共振线圈及所述转电单元设置于所述承载单元上。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承载单元,每个所述承载单元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共振线圈。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绝缘单元,各所述承载单元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绝缘单元。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转电单元有数个,各所述承载单元上分别设有其中一个所述转电单元,且每个所述承载单元上的所述储存单元与所述共振线圈电性连接,而各所述绝缘单元分别具有绝缘部和电接部,所述绝缘单元的所述绝缘部的其中一面连接其中一个所述承载单元,另一面连接另一个所述承载单元,而各个所述绝缘单元上的所述电接部则分别与其邻近的二个所述转电单元电性连接,由此使各所述转电单元电性连通。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单元为盒体,所述承载单元由外壁界定一容置空间,所述共振线圈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为达成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包含:一个共振线圈,具有电性连接的共振部和输电部,所述共振部能够接收电磁波,并将电磁波转换为电能;转电单元,与所述输电部电性连接,所述转电单元自输电部接收电能,并储存电能。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承载单元,所述共振线圈及所述转电单元设置于所述承载单元上。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单元为盒体,所述盒体由外壁界定一容置空间,所述共振线圈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承载单元,所述共振线圈及所述转电单元设置于所述承载单元上,所述承载单元为盒体,所述承载单元由外壁界定一容置空间,所述共振线圈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为达成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源装置的使用方法,包含:捕集步骤,提供至少一个共振线圈,由所述共振线圈与电磁波产生共振现象,进而产生电能;储电步骤,提供转电单元,电能传输至所述转电单元进行储存。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储电步骤后还有一放电步骤,所述转电单元具有放电埠,将放电埠与电器电性连接。用户借由所述共振线圈与环境中的电磁波产生共振现象,进而借由共振现象产生电能,由于环境中所含有的电磁波较微弱,故产生的电力较低,本专利技术借由将产生的微电储存于所述转电单元内,在电能蓄积一段时间后,所述转电单元内即含有足够供用户使用的电能,由于所述转电单元不需经过市电进行储电,仅需借由环境中的电磁波即可产生电能,不仅方便用户对所述转电单元进行储电,更让用户能够利用原本环境中不会被使用到的电磁波,进而让资源被更有效得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无线充电线圈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于实施例一中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于实施例一中的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于实施例二中的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于实施例三中的立体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于实施例四中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于实施例五中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电源装置的使用方法流程图。附图中符号标记说明:现有技术:无线电力供给系统60;无线电力输出端61;供电共振线圈611;无线电力受电端62;受电共振线圈621;电力接受部622;共振磁场A;市电B。本专利技术:共振线圈10;共振部11;输电部12;转电单元20;放电埠30;承载单元40;绝缘膜40A;盒体40B;外壁41B;容置空间42B;绝缘单元50;绝缘部51;电接部5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装置,供以接收电磁波,所述电磁波为环境产生的电磁波,所述电源装置,如图2至图3所示,包含:共振线圈10,具有电性连接的共振部11及输电部12,共振部11能够接收电磁波,共振部11为环绕的线圈,且共振部11能够对电磁波产生共振现象,并利用共振现象将电磁波转换为电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共振线圈10的材质包括石墨烯、金、银、铜、铁、锡等能够导电的金属或非金属。转电单元20,与前述输电部12电性连接,转电单元20自输电部12接收并储存电能。特别的是,根据共振部11环绕的线圈数不同,所述共振部11能够对应捕集的频率亦不相同,详细来说,其原理是利用发送端的发送器与待充电物的接收器相同频率的共振原理来传输电能。在本专利技术中,并非依靠设置电能发送器输出电能,当共振线圈10的共振部11与环境中的电磁波之间的磁场偶合,则共振线圈10的共振部11会产生震动,利用磁共震的原理使接收电磁波的共振部发生共振效应,利用共振效应产生电能,并将电能储存于转电单元20内,再将转电单元20储存的电能进行再利用。较佳的是,转电单元20另连接放电埠30,放电埠30能够为常见的USBType-C接头、Lightning接头、Type-A接头、Type-B接头、Mini-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n多个共振线圈,各个共振线圈分别具有电性连接的共振部和输电部,每个所述共振线圈的所述共振部分别接收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并将各频率的电磁波转换为电能;/n转电单元,与各个所述共振线圈的所述输电部电性连接,所述转电单元自各个所述共振线圈的所述输电部接收电能,并储存电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共振线圈,各个共振线圈分别具有电性连接的共振部和输电部,每个所述共振线圈的所述共振部分别接收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并将各频率的电磁波转换为电能;
转电单元,与各个所述共振线圈的所述输电部电性连接,所述转电单元自各个所述共振线圈的所述输电部接收电能,并储存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承载单元,各所述共振线圈及所述转电单元设置于所述承载单元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承载单元,每一个所述承载单元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共振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绝缘单元,各所述承载单元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绝缘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电单元有数个,各个所述承载单元上分别设有一个所述转电单元,且每个所述承载单元上的所述储存单元及所述共振线圈电性连接,而各个所述绝缘单元分别具有绝缘部和电接部,所述绝缘单元的所述绝缘部的其中一面连接其中一个所述承载单元,所述绝缘单元的所述绝缘部的另一面连接另一个所述承载单元,而各个所述绝缘单元上的所述电接部则分别与中邻近的两个所述转电单元电性连接,由此使各所述转电单元电性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源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郁
申请(专利权)人:力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