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和凹口,所述第一外壳的上表面铺设有一圈保护层,且保护层的右侧设置有在第一外壳上表面上下对称开设的凹口,所述第一外壳的外表面右端连接有保护板,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开设有内腔,且内腔的内部左端连接有消毒棉,所述第二外壳连接在第一外壳的右端表面,且第二外壳的内部穿插有连接管,所述第二外壳和连接管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内部右端设置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内端表面连接有海绵垫。该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便于患者对牙垫进行咬合,同时可以避免嘴唇破损,并且便于对气管内导管进行固定。
A new type of tooth pad for lip prot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
本技术涉及牙垫
,具体为一种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
技术介绍
在医疗救治中,常会使用气管插管术对危重病人进行救治,而此时,需要病人嘴巴咬住一个牙垫,然后通过牙垫往病人的嘴巴内部插入气管内导管,以防止病人将气管内导管咬坏;但是市面上现有的牙垫在使用的时候,常常导致患者嘴唇破损,即使用胶布类的材质进行保护,仍会发生破损,而且胶布遇到口腔分泌物后会潮湿脱落,甚至会掉进患者口腔内,增加了感染的机率和安全隐患,所以现开发出一种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患者在咬住牙垫时,嘴唇容易破损,而利用胶布进行保护仍会出现嘴唇破损的情况,同时还会造成意外感染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包括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和凹口,所述第一外壳的上表面铺设有一圈保护层,且保护层的右侧设置有在第一外壳上表面上下对称开设的凹口,并且凹口的纵切面呈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外壳的外表面右端连接有保护板,且第一外壳的左端表面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有连接口,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开设有内腔,且内腔的内部左端连接有消毒棉;所述第二外壳连接在第一外壳的右端表面,且第二外壳的内部穿插有连接管,并且第二外壳的外表面右端穿插有套管,所述第二外壳和连接管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且连接管的左端穿插在内腔的内部,并且连接管的右端凸出在第二外壳的外部,所述连接管的内部右端设置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内端表面连接有海绵垫,并且固定板的外端表面连接有调节杆。优选的,所述保护板和第一外壳的连接方式为卡槽连接,且保护板关于第一外壳上下对称设置。优选的,所述内腔的位置和连接口的位置相对应,且内腔和连接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并且内腔和消毒棉的连接方式为粘贴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纵切面呈弧形结构,且固定板和海绵垫的连接方式为粘贴连接,并且固定板在连接管的内部上下对称设置。优选的,所述调节杆的外表面呈螺纹状结构,且调节杆的内端通过轴承和固定板进行连接,并且调节杆穿插在套管的内部,同时套管和第二外壳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便于患者对牙垫进行咬合,同时可以避免嘴唇破损,并且便于对气管内导管进行固定;1、在第一外壳的表面卡槽连接有保护板,且保护板的材质为婴儿牙胶,这样,在病人咬合住牙垫时,其嘴唇可以得到保护,并且可以避免出现意外感染;2、固定板的纵切面呈弧形结构,且固定板通过轴承与外表面呈螺纹结构的调节杆进行连接,这样通过转动调节杆,可以使得固定板移动对气管内导管进行夹持固定,从而避免气管内导管移动;3、通过在第一外壳的表面开设凹口,便于病人将该牙垫咬合住,且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便于进行拆装,方便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而保护层也便于对病人的内部口腔进行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右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外壳;2、保护层;3、保护板;4、连接口;5、内腔;6、消毒棉;7、第二外壳;8、连接管;9、固定板;10、海绵垫;11、调节杆;12、套管;13、凹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包括第一外壳1、保护层2、保护板3、连接口4、内腔5、消毒棉6、第二外壳7、连接管8、固定板9、海绵垫10、调节杆11、套管12和凹口13,第一外壳1的上表面铺设有一圈保护层2,且保护层2的右侧设置有在第一外壳1上表面上下对称开设的凹口13,并且凹口13的纵切面呈梯形结构,第一外壳1的外表面右端连接有保护板3,且第一外壳1的左端表面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有连接口4,第一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内腔5,且内腔5的内部左端连接有消毒棉6,内腔5的位置和连接口4的位置相对应,且内腔5和连接管8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并且内腔5和消毒棉6的连接方式为粘贴连接,这样便于进行插管;第二外壳7连接在第一外壳1的右端表面,且第二外壳7的内部穿插有连接管8,并且第二外壳7的外表面右端穿插有套管12,第二外壳7和连接管8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且连接管8的左端穿插在内腔5的内部,并且连接管8的右端凸出在第二外壳7的外部,连接管8的内部右端设置有固定板9,且固定板9的内端表面连接有海绵垫10,并且固定板9的外端表面连接有调节杆11,调节杆11的外表面呈螺纹状结构,且调节杆11的内端通过轴承和固定板9进行连接,并且调节杆11穿插在套管12的内部,同时套管12和第二外壳7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这样便于通过转动调节杆11使得固定板9进行升降,固定板9的纵切面呈弧形结构,且固定板9和海绵垫10的连接方式为粘贴连接,并且固定板9在连接管8的内部上下对称设置,这样便于通过固定板9对连接管8进行挤压固定。如图1和图2中保护板3和第一外壳1的连接方式为卡槽连接,且保护板3关于第一外壳1上下对称设置,通过设置保护板3,便于对嘴唇进行保护,防止破损,同时卡槽连接的方式便于对保护板3进行拆装。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时,首先,将连接管8与第一外壳1内部的内腔5进行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7连接成如图1所示状态,随后,将图1中的保护板3与第一外壳1进行卡槽连接以固定,在进行消毒后,即可将第一外壳1插入到病人的嘴中,此时材质同为婴儿牙胶的保护层2对口腔进行保护;此时,病人将牙齿卡入到凹口13的内部,从而将第一外壳1咬住,并使其嘴唇贴合在保护板3上,以进行保护,随后医护人员将气管内导管插入到图1中连接管8的内部,并逐渐延伸,使其穿过内腔5经过消毒棉6进行二次消毒后,再经过连接口4插入到病人的嘴巴内部;接着医护人员在气管内导管位置确定完毕后,可以手动转动图1中的调节杆11,使得调节杆11在套管12的内部进行转动,此时,图4中的固定板9将会进行移动,从而通过海绵垫10已将气管内导管夹持固定住,这就是该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使用的整个过程,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本技术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包括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7)和凹口(1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1)的上表面铺设有一圈保护层(2),且保护层(2)的右侧设置有在第一外壳(1)上表面上下对称开设的凹口(13),并且凹口(13)的纵切面呈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外壳(1)的外表面右端连接有保护板(3),且第一外壳(1)的左端表面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有连接口(4),所述第一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内腔(5),且内腔(5)的内部左端连接有消毒棉(6);/n所述第二外壳(7)连接在第一外壳(1)的右端表面,且第二外壳(7)的内部穿插有连接管(8),并且第二外壳(7)的外表面右端穿插有套管(12),所述第二外壳(7)和连接管(8)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且连接管(8)的左端穿插在内腔(5)的内部,并且连接管(8)的右端凸出在第二外壳(7)的外部,所述连接管(8)的内部右端设置有固定板(9),且固定板(9)的内端表面连接有海绵垫(10),并且固定板(9)的外端表面连接有调节杆(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利于保护嘴唇的新型牙垫,包括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7)和凹口(1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1)的上表面铺设有一圈保护层(2),且保护层(2)的右侧设置有在第一外壳(1)上表面上下对称开设的凹口(13),并且凹口(13)的纵切面呈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外壳(1)的外表面右端连接有保护板(3),且第一外壳(1)的左端表面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有连接口(4),所述第一外壳(1)的内部开设有内腔(5),且内腔(5)的内部左端连接有消毒棉(6);
所述第二外壳(7)连接在第一外壳(1)的右端表面,且第二外壳(7)的内部穿插有连接管(8),并且第二外壳(7)的外表面右端穿插有套管(12),所述第二外壳(7)和连接管(8)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且连接管(8)的左端穿插在内腔(5)的内部,并且连接管(8)的右端凸出在第二外壳(7)的外部,所述连接管(8)的内部右端设置有固定板(9),且固定板(9)的内端表面连接有海绵垫(10),并且固定板(9)的外端表面连接有调节杆(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娟,曹燕,钱丹,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