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4865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0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包括垫体、肢体固定套和头部固定机构;所述垫体表面为软质绒面;所述垫体整体为新生儿人型状;所述肢体固定套为开口的固定套,其中开口的固定套是通过尼龙粘扣带进行连接固定;其中每个肢体固定套上的尼龙粘扣带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可以有效的解决新生儿做中心静脉置管时医护人员操作繁琐、裹布束缚效果差的问题。

A kind of neonatal position fix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新生儿护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以特制的穿刺管经皮肤穿刺置留于中心静脉(目前临床大多选择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腔内,经此输入高渗性液、高营养液,同时可测量中心静脉压的医疗方法。中心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方法简易等优点,是危急重症抢救过程中快速输液、监测、营养支持等实用而可靠的监测治疗手段。但是针对新生儿做中PICC、脐静脉置管等,需要将新生儿的头部进行一侧旋转,并且保持固定姿势。医护人员通过新生儿固定的姿势可以准确判断出置管的位置。但是现在的医疗设备中医护人员是通过对新生儿进行裹布束缚,才能将新生儿保持固定的姿势;但是在医护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裹布的过程操作繁琐,并且束缚效果差。新生儿容易烦躁乱动,极易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医疗操作,从而影响到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可以有效的解决新生儿做中心静脉置管时医护人员操作繁琐、裹布束缚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包括垫体、肢体固定套和头部固定机构;所述垫体表面为软质绒面;所述垫体整体为新生儿人型状;所述肢体固定套为开口的固定套,其中开口的固定套是通过尼龙粘扣带进行连接固定;其中每个肢体固定套上的尼龙粘扣带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肢体固定套固定安装在垫体前端两侧;所述头部固定机构包括护板和调节带;其中护板设置在垫体内部夹层,并且与所属部分的垫体同时进行翻折活动;所述护板翻折的角度为0-90°;所述护板上还设有为了避免呼吸不畅的圆口;所述调节带为人字形,包括集合端和分支端;所述调节带的集合端与垫板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分支端的末端部分都分别设置有尼龙贴层;所述两个分支端之间还设有调节拉链;所述调节拉链的两个分支端的底边还设有防止拉链伤害到新生儿的保护布。本技术的总体构思:将整个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以垫体为基础,在垫体上设置肢体固定套,在使用的时候,将新生儿需要束缚固定的肢体通过肢体固定套进行固定,其中肢体固定套设置成开口式,并且有尼龙粘扣带进行连接的,极大减轻医护人员的操作步骤,也能保证对新生儿的束缚效果;在新生儿的双腿处利用现有的裹布进行包裹即可;在新生儿的置管操作过程中,需要对新生儿的头部进行侧转固定,头部固定机构的一端为护板,用以隔挡,并且在护板上设有为了避免呼吸不畅的圆口,新生儿的脸部可以陷入在圆口当中,不仅达到限位固定的作用,也能让新生儿处于舒适的状态;另外一端连接的是调节带,其中调节带为人字形,人字形的两个末端带体上还设有调节拉链;这样不仅不会伤害到新生儿,还可以起到限位固定和微调的作用。所述调节拉链的两个分支端的底边还设有防止拉链伤害到新生儿的保护布,避免了拉链会直接接触到婴儿头部的表面。进一步,所述垫体背面还设有便于医护人员单手操作的抱扣,让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更加舒适。进一步,在所述新生儿的头部的垫体内部夹层还设有枕头,让新生儿处于舒适状态,降低躁动的情况。进一步,所述肢体固定套中开口的固定套中的尼龙粘扣带可替换为可调节搭扣。进一步,所述调节带的分支端的末端部分与垫体进行连接的方式为替换为可调节搭扣。进一步,所述垫体的长度为60-120cm,宽度为30-60cm。进一步,所述调节带内夹层还设有侧转固定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肢体固定套设置成开口式,并且有尼龙粘扣带进行连接的,极大减轻医护人员的操作步骤,也能保证对新生儿的束缚效果。2、头部固定机构的一端为护板,用以隔挡,并且在护板上设有为了避免呼吸不畅的圆口,新生儿的脸部可以陷入在圆口当中,不仅达到限位固定的作用,也能让新生儿处于舒适的状态。3、调节带为人字形,人字形的两个末端带体上还设有调节拉链;这样不仅不会伤害到新生儿,还可以起到限位固定和微调的作用。4、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合理,可以有效的解决新生儿做中心静脉置管时医护人员操作繁琐、裹布束缚效果差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名称及序号:垫体1、肢体固定套2、尼龙粘扣带3、护板4、调节带5、调节拉链6、针头7、侧转固定板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提供一种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包括垫体1、肢体固定套2和头部固定机构;所述垫体1表面为软质绒面;所述垫体1整体为新生儿人型状;所述肢体固定套2为开口的固定套,其中开口的固定套是通过尼龙粘扣带3进行连接固定;其中每个肢体固定套2上的尼龙粘扣带3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肢体固定套2固定安装在垫体1前端两侧;所述头部固定机构包括护板4和调节带5;其中护板4设置在垫体1内部夹层,并且与所属部分的垫体1同时进行翻折活动;所述护板4翻折的角度为0-90°;所述护板4上还设有为了避免呼吸不畅的圆口;所述调节带5为人字形,包括集合端和分支端;所述调节带5的集合端与垫板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分支端的末端部分都分别设置有尼龙贴层;所述两个分支端之间还设有调节拉链6;所述调节拉链6的两个分支端的底边还设有防止拉链伤害到新生儿的保护布。所述垫体1背面还设有便于医护人员单手操作的抱扣,让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更加舒适。在所述新生儿的头部的垫体1内部夹层还设有枕头,让新生儿处于舒适状态,降低躁动的情况。所述肢体固定套2中开口的固定套中的尼龙粘扣带3可替换为可调节搭扣。所述调节带5的分支端的末端部分与垫体1进行连接的方式为替换为可调节搭扣。所述垫体1的长度为60cm,宽度为30cm。所述调节带5内夹层还设有侧转固定板8。实施例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垫体1的长度为120cm,宽度为60cm。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包括垫体(1)、肢体固定套(2)和头部固定机构;/n所述垫体(1)表面为软质绒面;所述垫体(1)整体为新生儿人型状;所述肢体固定套(2)为开口的固定套,其中开口的固定套是通过尼龙粘扣带(3)进行连接固定;其中每个肢体固定套(2)上的尼龙粘扣带(3)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n所述肢体固定套(2)固定安装在垫体(1)前端两侧;/n所述头部固定机构包括护板(4)和调节带(5);/n其中护板(4)设置在垫体(1)内部夹层,并且与所属部分的垫体(1)同时进行翻折活动;所述护板(4)翻折的角度为0-90°;所述护板(4)上还设有为了避免呼吸不畅的圆口;/n所述调节带(5)为人字形,包括集合端和分支端;所述调节带(5)的集合端与垫体(1)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分支端的末端部分都分别设置有尼龙贴层;所述两个分支端之间还设有调节拉链(6);所述调节拉链(6)的两个分支端的底边还设有防止拉链伤害到新生儿的保护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生儿体位固定装置包括垫体(1)、肢体固定套(2)和头部固定机构;
所述垫体(1)表面为软质绒面;所述垫体(1)整体为新生儿人型状;所述肢体固定套(2)为开口的固定套,其中开口的固定套是通过尼龙粘扣带(3)进行连接固定;其中每个肢体固定套(2)上的尼龙粘扣带(3)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所述肢体固定套(2)固定安装在垫体(1)前端两侧;
所述头部固定机构包括护板(4)和调节带(5);
其中护板(4)设置在垫体(1)内部夹层,并且与所属部分的垫体(1)同时进行翻折活动;所述护板(4)翻折的角度为0-90°;所述护板(4)上还设有为了避免呼吸不畅的圆口;
所述调节带(5)为人字形,包括集合端和分支端;所述调节带(5)的集合端与垫体(1)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分支端的末端部分都分别设置有尼龙贴层;所述两个分支端之间还设有调节拉链(6);所述调节拉链(6)的两个分支端的底边还设有防止拉链伤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秀萍韦秀珍蔡保芳胡琼燕唐晓燕孙艺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