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多功能吸引管由吸液结构、吸气结构和防堵结构三大部分构成。吸液部分用于吸引组织液;吸气结构为在主管体上设置的可开合伞状的罩体,罩体内侧设置有导气管,打开后,用于吸引电刀等产生有害烟雾;防堵结构为设置在主管体内的滤网和提供冲洗气体的气囊,用于疏通吸引管内部,保证手术顺畅进行。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吸引管集吸液、吸气、防堵功能于一体,具有方便高效、节省手术时间的优点。
A multifunctional suction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吸引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吸引管。
技术介绍
电刀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能够起到很好地分离组织、凝血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手术的质量。但是,电刀在烧灼组织时,常常产生烧焦羽毛的刺鼻味道,里面含有大量CO和丙烯腈类等有害气体,影响手术医生的健康。因此,在使用电刀的手术中,通常存在烟雾和液体(术中出血、创口冲洗液等)的同时吸引,但是,在临床上,目前是将烟雾和液体吸引作为两套独立的装置而操作,存在吸引设备较多,使用操作较为复杂的问题。对于烟雾的吸引工具,采用的是传统引流管,然而,由于引流管的设计本身并不是用于吸引烟气,因此,使用引流管吸引的烟气的效果较差,常存在烟气吸收不充分的问题。另外,现有的吸引管还存在以下缺点:1)未做防堵设计,术中经常被引流液体里的血块、组织等成分堵塞,影响手术进程;2)未做防滑设计,术中常有油脂渗出,沾于手套,使吸引管滑腻难以抓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吸引器吸引管,能够实现集吸引液体和吸引烟雾功能于一体,操作更加方便、高效,还能实现防堵、防滑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多功能吸引管,包括:一主管体,所述主管体的第一端为握持部,第二端具有吸引嘴;一罩体,所述罩体具有弹性,靠近所述主管体的第二端,且所述罩体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主管体上,第二端束紧在所述主管体的外侧;多个导气管,所述导气管固定在罩体的内侧并与主管体连通,且多个导气管沿罩体的周向均匀布置且沿罩体的径向延展;一滑动块,所述滑动块设置在所述主管体的第一端;多个拉线,所述拉线的个数与导气管的个数相同,且每个拉线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第二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导气管上;其中,当滑动块带动拉线向主管体的第一端移动时,所述罩体由其内侧的导气管撑开呈伞状;当滑动块带动拉线向主管体的第二端移动时,所述罩体收拢并使得导气管紧贴主管体的外壁。优选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吸引管中,所述导气管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导气孔。优选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吸引管中,所述主管体的第一端设有滑槽,所述滑动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且所述滑动块与滑槽壁之间设置有弹簧,当弹簧处于复位状态,所述罩体呈收拢状态。优选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吸引管中,所述主管体的外壁沿轴向设有供拉线通过的过线孔。优选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吸引管中,所述吸引管的握持部外侧具有凸起的防滑螺纹。优选地,在所述的多功能吸引管中,还包括一防堵结构,所述防堵结构包括滤网、连接管、排气气囊、封堵块和塑性膜片,所述滤网设置于主管体内部且位于罩体所对应的管段,主管体上靠近握持部的管段至少部分为塑性膜片,连接管的一端与滤网和塑性膜片之间的主管体连通,另一端与排气气囊连通,封堵块固定于排气气囊的下部,并位于排气气囊与塑性膜片之间,当按压排气气囊时,封堵块挤压塑性膜片将主管体封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握持部具有凸起的防滑螺纹,便于抓握;2)主管体上设置的可开合的吸气结构,让吸引管能较彻底的吸走电刀手术时产生的有毒烟雾,以解决烟雾对医务人员健康造成伤害的问题;3)吸引管集吸液、吸气功能于一体,两种工作状态可自由切换,方便高效;4)主管体靠近握持部的一端内装有滤网,避免堵塞物进入管腔;5)防堵结构设计,在吸引管堵塞滤网或吸引嘴时,可通过气囊装置,使堵塞物随气流排出,无需将吸引管从吸引器上取下,再疏通吸引管,使手术更加顺畅,节省手术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吸引管的纵剖面图;图2为吸引管另一纵向剖面图;图3为滑动块截面图;图4为罩体打开示意图。图中:1-主管体,11-握持部,111-滑槽,112-滑动块,113-弹簧,114-防滑螺纹,12-吸引嘴,21-罩体,22-导气管,221-导气孔,23-拉线,31-滤网,32-连接管,33-排气气囊,34-封堵块,35-塑性膜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技术的多功能吸引器吸引管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技术,而仍然实现本技术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见图1至图4所示,多功能吸引管由吸液结构、吸气结构和防堵结构三大部分构成。吸液部分用于吸引组织液;吸气结构用于吸引电刀等产生有害烟雾;防堵结构用于疏通吸引管内部,保证手术顺畅进行。主管体1的第一端为握持部11,第二端具有吸引嘴12。握持部11用于与手术室内的吸引器连接,通过吸引器为吸引管提供负压,从而将血液等组织液经吸引嘴12引出手术区域。握持部11的外侧具有凸起的防滑螺纹114,便于术者抓持。在本实施例中,主管体1上靠近吸引嘴12附近设置有吸气结构。吸气结构包括罩体21、导气管22、滑动块112和拉线23。罩体21具有弹性,靠近所述主管体1的第二端,且罩体21的第一端固定在主管体1上,第二端束紧在所述主管体1的外侧。参见图4,导气管22为多个,固定在罩体21的内侧并与主管体1连通,且多个导气管22沿罩体21的周向均匀布置且沿罩体21的径向延展。每个导气管22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导气孔221。优选地,导气管22与主管体1为圆弧过渡连接,圆弧段选用波纹管。滑动块112设置在主管体1的握持部11,能够沿轴向左右移动。具体地,在主管体1的第一端设有滑槽111,滑动块112滑动设置于滑槽111内,且滑动块112与滑槽111壁之间设置有弹簧113,当弹簧113处于复位状态,罩体21呈收拢状态,并使得导气管22贴合在主管体1的外壁,如图1和图2所示。拉线23也设置有多根,拉线23的个数与导气管22的个数相同,且每个拉线23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112,第二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导气管22上。在主管体1上设有与拉线23数量相同的过线孔(图未示出),拉线23穿设在过线孔内。过线孔靠近罩体21的一端设有供拉线23穿出的过孔(图未示出),拉线23的第二端由该过孔穿出后固定在导气管22上。吸气结构通过上述设计,当滑动块带动拉线23向主管体1的第一端(即握持部11)移动时,所述罩体21由其内侧的导气管22撑开呈伞状(如图4所示),启动吸引器即可对手术区域内的烟气进行吸引,此时,罩体21起到了烟雾导向的作用,能够提高烟雾排出的效率;不使用吸气功能时,滑动块在弹簧113和罩体21回复力的共同作用下,带动拉线23向主管体1的第二端移动,罩体21收拢并使得导气管22紧贴主管体1的外壁。防堵结构包括滤网31、连接管32、排气气囊33、封堵块34和塑性膜片35,滤网31设置于主管体1内部,滤网31处于罩体21所对应的管段,即滤网31靠近吸引嘴12。主管体1上靠近握持部11的管段至少部分为塑性膜片。连接管32的一端与滤网31和塑性膜片35之间的主管体1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吸引管,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主管体,所述主管体的第一端为握持部,第二端具有吸引嘴;/n一罩体,所述罩体具有弹性,靠近所述主管体的第二端,且所述罩体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主管体上,第二端束紧在所述主管体的外侧;/n多个导气管,所述导气管固定在罩体的内侧并与主管体连通,且多个导气管沿罩体的周向均匀布置且沿罩体的径向延展;/n一滑动块,所述滑动块设置在所述主管体的第一端;/n多个拉线,所述拉线的个数与导气管的个数相同,且每个拉线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第二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导气管上;/n其中,当滑动块带动拉线向主管体的第一端移动时,所述罩体由其内侧的导气管撑开呈伞状;当滑动块带动拉线向主管体的第二端移动时,所述罩体收拢并使得导气管紧贴主管体的外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吸引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主管体,所述主管体的第一端为握持部,第二端具有吸引嘴;
一罩体,所述罩体具有弹性,靠近所述主管体的第二端,且所述罩体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主管体上,第二端束紧在所述主管体的外侧;
多个导气管,所述导气管固定在罩体的内侧并与主管体连通,且多个导气管沿罩体的周向均匀布置且沿罩体的径向延展;
一滑动块,所述滑动块设置在所述主管体的第一端;
多个拉线,所述拉线的个数与导气管的个数相同,且每个拉线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第二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导气管上;
其中,当滑动块带动拉线向主管体的第一端移动时,所述罩体由其内侧的导气管撑开呈伞状;当滑动块带动拉线向主管体的第二端移动时,所述罩体收拢并使得导气管紧贴主管体的外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个导气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琛,冯新哲,张宸,童文文,徐一宏,徐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海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