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4391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0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包括口罩主体和耳带,耳带为两条,并通过缝合方式固定在口罩主体的左右两端,口罩主体的上端为面部,下端为颔部,口罩主体为大豆蛋白纤维、银纤维和竹炭纤维混纺编制口罩主体,口罩主体上还固定有呼吸组件,呼吸组件包括透气管,且透气管的一端为进气口另一端为出气口,透气管内安装有一处在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的透气网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口罩主体含大豆蛋白纤维、银纤维和竹炭纤维,具有抑菌和防辐射的作用,同时还能促进人体微循环,有益于人体健康,同时具有调整人体生理的功能。

A microcirculation mask for bacteriostasis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
本技术属于口罩
,具体涉及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
技术介绍
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以纱布或纸等制成,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口罩可分为空气过滤式口罩和供气式口罩。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口罩功能单一,不具备防辐射和促进人体微循环的作用,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穿戴,难以保护使用者的身体健康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口罩功能单一,不具备防辐射和促进人体微循环的作用,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穿戴,难以保护使用者的身体健康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包括口罩主体和耳带,所述耳带为两条,并通过缝合方式固定在所述口罩主体的左右两端,所述口罩主体的上端为面部,下端为颔部,所述口罩主体为大豆蛋白纤维、银纤维和竹炭纤维混纺编制口罩主体,所述口罩主体上还固定有呼吸组件,所述呼吸组件包括透气管,且所述透气管的一端为进气口另一端为出气口,所述透气管内安装有一处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之间的透气网布。优选的,所述口罩主体为共混纺丝口罩主体。优选的,所述口罩主体中还含有涤纶纤维。优选的,所述口罩主体中还植入有磁性粒子。优选的,所述面部的内侧面固定有一沿横向布置的粘贴片,且该粘贴片为酚胺粘贴片;所述颔部的内侧面固定有一条调节金属条。优选的,所述耳带包括第一耳带分支和第二耳带分支,所述第一耳带分支与所述第二耳带分支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包括基座、第一压实片和第二压实片,所述基座的上部表面一端固定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安装块,另一端开设有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压实片安装在两个所述安装块之间,并与所述安装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压实片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压实片的外侧面底端分布有固为一体的第一锯齿部,所述第二压实片的外侧面底端分布有固为一体的第二锯齿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口罩主体含银纤维,还含有大豆蛋白纤维、银纤维和竹炭纤维,具有抑菌和防辐射的作用,同时还能促进人体微循环,有益于人体健康;(2)本技术的口罩主体工艺简单,成本低,涤纶纤维和磁性粒子的加入,提高了口罩主体的使用寿命,同时具有调整人体生理的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呼吸组件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连接组件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连接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口罩主体;2、面部;3、颔部;4、耳带;5、呼吸组件;6、粘贴片;7、调节金属条;8、透气管;9、进气口;10、出气口;11、透气网布;12、第一耳带分支;13、第二耳带分支;14、基座;15、安装块;16、第一压实片;17、第一锯齿部;18、安装槽;19、第二压实片;20、第二锯齿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包括口罩主体1和耳带4,耳带4为两条,并通过缝合方式固定在口罩主体1的左右两端,口罩主体1的上端为面部2,下端为颔部3,口罩主体1为大豆蛋白纤维、银纤维和竹炭纤维混纺编制口罩主体,口罩主体1上还固定有呼吸组件5,呼吸组件5包括透气管8,且透气管8的一端为进气口9另一端为出气口10,透气管8内安装有一处在进气口9与出气口10之间的透气网布11,口罩主体1为共混纺丝口罩主体,工艺简单,便于生产;口罩主体1中还含有涤纶纤维,口罩主体1中还植入有磁性粒子。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面部2的内侧面固定有一沿横向布置的粘贴片6,且该粘贴片6为酚胺粘贴片;颔部3的内侧面固定有一条调节金属条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耳带4包括第一耳带分支12和第二耳带分支13,第一耳带分支12与第二耳带分支13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包括基座14、第一压实片16和第二压实片19,基座14的上部表面一端固定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安装块15,另一端开设有一安装槽18,第一压实片16安装在两个安装块15之间,并与安装块15转动连接,第二压实片19转动安装在安装槽18内;第一压实片16的外侧面底端分布有固为一体的第一锯齿部17,第二压实片19的外侧面底端分布有固为一体的第二锯齿部2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的口罩主体1由大豆蛋白纤维、银纤维和竹炭纤维通过共混纺丝法编制而成,其中竹炭纤维可以采用竹纤维或碳纤维替代,银纤维具有抑菌和防辐射的作用,竹纤维或碳纤维或竹炭纤维促进人体微循环;还可以增加涤纶纤维,提高口罩主体1的使用寿命,涤纶具有耐磨抗拉伸的有点,能够提高口罩主体1的使用寿命;还可以植入磁性粒子,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磁性粒子植入纤维的具体方法可参考已经公开的技术方案:CN99125506.2磁性保健纤维;共混纺丝法将功能性纳米材料粉体,在化纤的聚合阶段、熔融阶段或纺丝阶段由于纳米加入其中再纺丝,使生产出的合成纤维,改变其原聚合物的某些性能,在本申请中就是将远红外粉体在聚合物聚合过程中加入反应体系,从切片开始就具有远红外发射功能,该方法的优点是生产易于操作,工艺简单,共混纺丝法为制备基布纤维的已知技术,例如CN201210444940.0诱导生长型可吸收补片的制备方法的技术方案中,就利用PCL.PLGA、TypeA低粘度明胶三种组分,通过溶液共混纺丝或喷丝头共混纺丝制备出具有复合性能的纳米纤维材料;面部2的内侧面固定有一沿横向布置的粘贴片6,且该粘贴片6为酚胺粘贴片,密封性能更好,且使用更加方便;第一压实片16安装在两个安装块15之间,并与安装块15通过转轴连接,第二压实片19通过转轴安装在安装槽18内,掀起第二压实片19,将第一耳带分支12端部插入安装槽18内位于第二压实片19下部的位置,转回第二压实片19,利用第二锯齿部20可将第一耳带分支12端部固定在安装槽18内,掀起第一压实片16,第二耳带分支13从第一压实片16底部穿过,调整至合适长度即可,转回第一压实片16,利用第一锯齿部17可将第二耳带分支13稳定在第一压实片16下;连接组件优选采用普通塑料组件,质量轻,成本低。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口罩主体(1)和耳带(4),所述耳带(4)为两条,并通过缝合方式固定在所述口罩主体(1)的左右两端,所述口罩主体(1)的上端为面部(2),下端为颔部(3),所述口罩主体(1)为大豆蛋白纤维、银纤维和竹炭纤维混纺编制口罩主体,所述口罩主体(1)上还固定有呼吸组件(5),所述呼吸组件(5)包括透气管(8),且所述透气管(8)的一端为进气口(9)另一端为出气口(10),所述透气管(8)内安装有一处在所述进气口(9)与所述出气口(10)之间的透气网布(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口罩主体(1)和耳带(4),所述耳带(4)为两条,并通过缝合方式固定在所述口罩主体(1)的左右两端,所述口罩主体(1)的上端为面部(2),下端为颔部(3),所述口罩主体(1)为大豆蛋白纤维、银纤维和竹炭纤维混纺编制口罩主体,所述口罩主体(1)上还固定有呼吸组件(5),所述呼吸组件(5)包括透气管(8),且所述透气管(8)的一端为进气口(9)另一端为出气口(10),所述透气管(8)内安装有一处在所述进气口(9)与所述出气口(10)之间的透气网布(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主体(1)为共混纺丝口罩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主体(1)中还含有涤纶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主体(1)中还植入有磁性粒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抑菌防辐射微循环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面部(2)的内侧面固定有一沿横向布置的粘贴片(6),且该粘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中杰耿月华白烜瑀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同人康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