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时应生专利>正文

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438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07: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它包括面料、内胆和里料;面料固定于内胆的外面,所述的里料固定于内胆的内面;在内胆与里料之间的还设有一层吊里布;所述的吊里布是由一块布料构成,吊里布一端固定于内胆下摆折边或袖口折边之上;另一端向反方向提拉,将其固定于内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不但能够防止内里外露还可以使得羽绒服或棉服不出现下摆内勾或内胆下沉使得外观走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
本技术涉及一种服装的结构,特别涉及到棉衣或羽绒服等带有内胆的服装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流行趋势的快速发展、设计风格款式的变法,防寒服羽绒服品类,衍生出轻薄时尚的秋羽绒,加厚防寒为主的冬羽绒。其设计风格越来越大胆,廓形越来越大,分割缝越来越少,裁片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不像传统羽绒服款式,分割缝多,裁片小,下摆里料贴边可以与各个分割缝固定,行业称之为遇缝滴针固定。传统工艺明显不适合当下流行的大廓形大摆围少分割缝类羽绒服产品上,但是各大企业要紧跟市场潮流,生产此类羽绒服,但是目前行业内普片采用带布条固定及改短里料做法2种工艺;缺点是前者稳定性差,在生产缝制中难以控制,经常出现里料外露现象;后者改短里料工艺,穿着下由于里料没有活动量,里料会自然随着身体上窜,造成下摆内勾,里料没有活动量,在穿着舒适度和外观上都极差。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反复测试、调整、实际运用研究出羽绒服防止下摆、袖口贴边内里外露并增加里料纵向活动量的服装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下摆、袖口贴边内里外露的现象,提供一种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其旨在解决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内胆中间部分下垂,或由于使用人伸手的摩擦而造成的内里外露的现象。为完成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它包括面料、内胆和里料;面料缝合于内胆的外面,所述的里料缝合于内胆的内面;在内胆与里料之间的还设有一层吊里布;所述的吊里布是由一块布料构成,吊里布一端缝合固定于内胆下摆折边或袖口折边之上;另一端向反方向提拉,将其缝合固定于内胆上。本方案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作出了改进,即在原有的仅有内胆和面料里料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吊里布,吊里布设于下摆折边或袖口折边之上(也就是现有技术中羽绒服使用时下摆、袖口里料的外露点),通过吊里布,将内胆的下摆位置向上提拉,从使得内胆不会下坠,最终使得里料不会出外露。上述方案特别针对在大廓形大摆围少分割缝类羽绒服下摆袖口贴边无分割缝固定,而造成的里料下摆、袖口、袖笼反吐现象。对上述上述方案作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吊里布的上下口采用三线锁边加固。所述的吊里布的两侧至内胆的两边留有一定距离;距离内胆下摆折边或袖口折边同样留有一定的距离。所述内胆下摆折边的净宽3cm至10cm(实际宽度跟可根据设计开发款式需要而定),留有1cm用于做缝。本方案通过在吊里布上下口进行三线锁边加固,防止穿着造成的脱纱风险。既提高了吊里布的止口脱安全系数,又避免了行业内现有技术在骨位钉针导致的下摆里料反吐现象。对上述上述方案作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里料长度为面料长度减去下摆或袖口折边净宽度,再减填充羽绒或棉后的蓬松度损失量,一般10cm的损失量为0.3-0.5cm,并留有2至4cm的活动量。留有的2-4cm活动量是根据人体穿着时人体和里料摩擦,里料自然上提造成里料下摆内勾现象,而增加里料穿着纵向活动量的长度,来避免里料下摆内勾现象,同时增加里料穿着纵向所需的活动量。进而达到行业内现有技术上以故意改短里料减小里料活动量来达到目的。上述方案作制作的内胆,即可以是棉衣内胆,也可是羽绒内胆,所述的羽绒内胆由两层防绒胆布构成,两层防绒胆布四周密封,中间填充羽绒,内胆上有绗线;所述的绗绒宽度一般为6cm-25cm。实际宽度跟可根据设计开发款式需要而定。本技术的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不但能够防止内里外露,还增加了里料纵向穿着所需的活动量,可以使得羽绒服或棉服穿着时不出现下摆内勾或内胆下沉使得外观走形。即保证了羽绒服或棉服产品的外面,又提供了人体穿着的羽绒服或棉服产品所需的纵向活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侧视连接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里料缩短时的侧视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胆与吊里布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方案如下:一种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它包括面料1、内胆2和里料3;面料1固定于内胆2的外面,所述的里料3固定于内胆2的内面;在内胆2与里料3之间的还设有一层吊里布4;所述的吊里布4是由一块布料构成,吊里布4一端固定于内胆2下摆折边或袖口折边之上;另一端向反方向提拉,将其固定于内胆2上。在现有的方案中,羽绒服会随着身体的活动而产生活动量,其内胆2由于羽绒服或者棉衣大裁片的普及,更是加大了内胆2活动范围,长期的穿着更加会造成内胆2的下沉,造成羽绒服的或饱或瘪的外观走形,羽绒服里料3同样会由于身体摩擦运动,使得贴身的里料3朝着衣袖的前方外露,里料3向着上身方向活动,造成羽绒服的下摆面料1被里料3拉向内部,形成内勾现象。在本方案中,吊里布4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下摆或袖口的折边处以及内胆2上,吊里布4的固定方式,限制了内胆2的活动量,使得其活动范围限位为吊里布4的上下高度,减少了内胆2的纵向活动量,防止内胆2出现下沉现象。在里料3随着身体向上运动时,一旦出现缩短的里料3向上活动,将下摆上拉时,吊里布4向下拖住内胆2,里料3重力向上拉伸打开其下摆事先设置的2-4cm的里料3的纵向穿着活动量,达到防止出现下摆内勾现象的目的。在袖口的里料3向手前方活动暴露的过程中,面料1与内胆2被动向后活动,吊里布4则向袖口折边方向拉住内胆2,同样面料1停止被活动量,这样就不会出现里料3外露的问题。其中,所述的吊里布4的上下口采用三线锁边加固。本方案通过在吊里布4上下口进行三线锁边加固,防止穿着造成的脱纱风险。其中,所述的吊里布4的两侧至内胆2的两边留有一定距离;距离内胆2下摆折边或袖口折边同样留有一定的距离。吊里布4的两侧至内胆2两边留有间距,使得内胆2缝接时方便。其中,所述面料1下摆折边的净宽一般设计宽度3cm至10cm,留有1cm用于做缝。其中,所述的里料3长度为面料1长度减去下摆或袖口折边净宽度,再减填充羽绒或棉后的蓬松度损失量,一般10cm的损失量为0.3-0.5cm,并留有2至4cm的活动量。留有的2-4cm活动量是根据人体穿着时人体和里料3摩擦,里料3自然上提造成里料3下摆内勾现象,而增加里料3穿着纵向活动量的长度,来避免里料3下摆内勾现象,同时增加里料3穿着纵向所需的活动量。其中,所述的内胆2为棉衣内胆2。其中,所述的内胆2为羽绒内胆2,所述的羽绒内胆2由两层防绒胆布构成,两层防绒胆布四周密封,中间填充羽绒,内胆2上有绗线;所述的绗绒一般设计宽度为6cm-25cm。本技术的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不但能够防止内里外露,还增加了里料纵向穿着所需的活动量,可以使得羽绒服或棉服穿着时不出现下摆内勾或内胆下沉使得外观走形。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它包括面料、内胆和里料;面料缝合于内胆的外面,所述的里料缝合于内胆的内面;其特征在于:在内胆与里料之间的还设有一层吊里布;所述的吊里布是由一块布料构成,吊里布一端缝合固定于内胆下摆折边或袖口折边之上;另一端向反方向提拉,将其缝合固定于内胆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它包括面料、内胆和里料;面料缝合于内胆的外面,所述的里料缝合于内胆的内面;其特征在于:在内胆与里料之间的还设有一层吊里布;所述的吊里布是由一块布料构成,吊里布一端缝合固定于内胆下摆折边或袖口折边之上;另一端向反方向提拉,将其缝合固定于内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里布的上下口采用三线锁边加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内里外露的棉服或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里布的两侧至内胆的两边留有距离;距离内胆下摆折边或袖口折边同样留有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内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应生
申请(专利权)人:时应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