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青蛙养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42870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07:03
一种高效的青蛙养殖池,包括池壁、第一阶层、第二阶层、第三阶层、蓄水池、进水管、排水管、滤网、滤网支架、挡水框、挡水板、预埋管、支撑杆、支撑件、锁紧螺栓、底板、支撑框、顶板;蓄水池设置于池壁一端,滤网支架设置于蓄水池的内壁顶端,滤网放置于滤网支架上实现固定;挡水框分别设置于第一泄水口和第二泄水口处,挡水框包括卡槽框、固定框、连接杆、把手和限位块;预埋管设置于第三水槽内,支撑杆插入预埋管内;支撑件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支撑杆顶端插入支撑框套筒内,实现支撑杆与支撑框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大了养殖池空间,养殖池洁净度高,养蛙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的青蛙养殖池
本技术涉及青蛙养殖领域,特别是一种高效的青蛙养殖池。
技术介绍
青蛙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大多在夜间活动,以昆虫为主食,也取食一些田螺、蜗牛、小虾、小鱼等。在青蛙养殖的过程中通常把青蛙放置于养殖池中圈养,青蛙养殖池的设计要求必须有充足的光照,除休息区外,应最大程度的接受太阳暴晒,利用紫外线有效杀灭病原,青蛙养殖吃的选址一般地势较高,养殖池的朝向满足太阳光的全天照射,同时为了满足养娃时的水质要求,一般需要对水质进行处理,保障水质稳定。现有技术中,一般将青蛙圈养在单层式的蛙池内,蛙池内的结构层次较少,青蛙的活动空间较小;养殖池内的水流流动性较小,水池内的水洁净度难以保持;且养殖池内一般不设有青蛙的栖息空间,青蛙的休憩空间较小,单位面积内可养的青蛙数量较低,养蛙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的青蛙养殖池,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效的青蛙养殖池,包括池壁、第一阶层、第二阶层、第三阶层、蓄水池、进水管、排水管、滤网、滤网支架、挡水框、挡水板、预埋管、支撑杆、支撑件、锁紧螺栓、底板、支撑框、顶板;所述池壁呈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阶层周向设置于所述池壁的侧壁内侧;所述第一阶层三侧呈凹槽状结构,形成第一水槽;所述第一水槽的两端侧壁呈豁口状结构,形成第一泄水槽,所述第一泄水槽底侧设有第一泄水口;所述第一阶层的一端两侧表面设有第一土层;所述第二阶层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阶层的侧壁内侧;所述第二阶层三侧呈凹槽状结构,形成第二水槽;所述第二水槽的一端侧壁呈豁口状结构,形成第二泄水槽,所述第二泄水槽底侧设有第二泄水口;所述第二阶层的一端两侧表面设有第二土层;所述第三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阶层的中心,所述第三阶层中心呈凹槽状结构,形成第三水槽;所述第三阶层的一端表面设有第三土层;所述蓄水池设置于所述池壁一端,并与所述池壁固定设置呈一体式结构;所述蓄水池的一侧壁呈通孔状结构,形成溢水孔,所述溢水孔连接所述蓄水池与所述第一水槽;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蓄水池一侧,并与所述蓄水池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一端翻折并伸入所述蓄水池底端;所述排水管设置于所述蓄水池的外侧壁底端,所述排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贯通设置;所述滤网支架设置于所述蓄水池的内壁顶端,所述滤网支架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蓄水池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滤网放置于所述滤网支架上实现固定;所述挡水框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泄水口和第二泄水口处,所述挡水框包括卡槽框、固定框、连接杆、把手和限位块,所述卡槽框数量为两个,呈上下对称设置;所述固定框设置于每个所述卡槽框的两端,并与所述卡槽框呈斜向固定设置;所述连接杆设置于两侧所述卡槽框、固定框之间,通过焊接将两侧所述固定框和卡槽框实现固定,所述把手设置于顶端所述的卡槽框顶面,并与所述卡槽框垂直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设置于顶端所述的卡槽框侧壁,呈相对设置,每个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卡槽框固定连接;所述卡槽框嵌入所述第一泄水口内,所述固定框贴合于第一阶层的侧壁,实现所述挡水框与所述第一阶层固定,所述挡水板插入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卡槽框之间,实现所述挡水板与所述挡水框固定;所述预埋管设置于所述第三水槽内,所述预埋管埋入所述第三水槽底端,并与所述第三水槽底端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插入所述预埋管内,实现支撑杆与所述预埋管插接固定;所述支撑件分别设置于两侧所述的支撑杆的侧壁,所述支撑件贴合于所述支撑杆,所述锁紧螺栓依次贯穿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支撑杆,实现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底板放置于两侧所述支撑件上;所述支撑框设置与所述支撑杆顶端,所述支撑框的底端四角设有支撑框套筒,所述支撑框套筒与所述支撑框底端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顶端插入所述支撑框套筒内,实现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框固定;所述顶板贴合设置于所述支撑框上表面,并与所述支撑框实现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槽呈“匚”字型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水槽呈“匚”字型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阶层与第二阶层的内侧壁顶端均呈坡面状。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阶层、第二阶层、第三阶层依次呈阶梯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土层、第二土层、第三土层依次呈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一土层、第二土层、第三土层表面均种植有青草。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水槽呈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三水槽底面呈坡面状,所述第三水槽的坡度指向蓄水池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水槽的底面一端设有泄水管,所述泄水管一端与所述第三水槽贯通,一端伸出所述蓄水池底面外侧。进一步的,所述蓄水池的底面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第三水槽的底面水平高度,所述蓄水池的底面呈坡面状,且坡度指向排水管。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框呈“匚”字形结构,所述固定框外形大小与所述第一泄水口的内壁形状大小相适应。进一步的,所述卡槽框设置于所述固定框两侧,呈“八”字形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预埋管呈两侧对称设置,每个所述预埋管的顶面高度伸出所述第三阶层表面。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截面呈“L”形结构,所述支撑件侧壁呈凹圆弧状结构,所述支撑件侧壁形状与所述支撑杆外壁形状相适应。进一步的,所述顶板、底板可选用钢化玻璃或亚克力材料中的一种。本技术的结构原理是:本技术使用时,水通过进水管流入蓄水池内,水中的杂质沉入蓄水池底端,漂浮物浮于滤网底面,干净的水位上升并通过溢水孔沿着池壁流入第一水槽中,水沿着第一水槽向两端流动,通过第一泄水槽处的第一泄水口流入第二水槽,挡水框设置于第一泄水槽处可将水中的大块杂质或浮草等进行拦截过滤,手持把手可将挡水框进行更换清洗;插入挡水板可将水流进行阻隔,保持第一水槽内水处于静止状态。流入第二水槽中的水箱一端流动,通过第二泄水槽处的第二泄水口流入第三水槽,第三水槽中的污水可通过泄水管排出。本技术将支撑杆插入于预埋管内,将锁紧螺栓贯穿支撑件和支撑杆实现固定,将底板放置于支撑件表面,接着将支撑杆顶端插入支撑框套筒内,将支撑框进行固定,将顶板固定与支撑框顶面,完成顶板和底板的安装,使养殖池中心有更多的空间供青蛙活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养殖池内进行了多层分层级设置,增加了养殖池内的层次性,使青蛙获得更多的活动空间,同时养殖池内进行了分区处理,在养殖池内设置了流水区域和青草区域,保证了模拟仿真了青蛙的真实生活环境,促进青蛙的原生态生长。本技术对养殖池内分级处理后,使区域的水流处于流动状态,保持了水流的活性,换水过程十分便捷;同时流水可以将水池内的杂物进行及时排除,防止养殖池内水腐化变丑,保持养殖池内洁净度;流水处设计了挡水框设计,对每层水槽内流水的杂质进行拦截,方便水槽内清洁,养殖池内整体洁净度高。本技术可对养殖池中心加设支撑杆并增设底板和顶板,进一步的提升了养殖池的空间感,使青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的青蛙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壁、第一阶层、第二阶层、第三阶层、蓄水池、进水管、排水管、滤网、滤网支架、挡水框、挡水板、预埋管、支撑杆、支撑件、锁紧螺栓、底板、支撑框、顶板;/n所述池壁呈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阶层周向设置于所述池壁的侧壁内侧;所述第一阶层三侧呈凹槽状结构,形成第一水槽;所述第一水槽的两端侧壁呈豁口状结构,形成第一泄水槽,所述第一泄水槽底侧设有第一泄水口;所述第一阶层的一端两侧表面设有第一土层;所述第二阶层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阶层的侧壁内侧;所述第二阶层三侧呈凹槽状结构,形成第二水槽;所述第二水槽的一端侧壁呈豁口状结构,形成第二泄水槽,所述第二泄水槽底侧设有第二泄水口;所述第二阶层的一端两侧表面设有第二土层;所述第三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阶层的中心,所述第三阶层中心呈凹槽状结构,形成第三水槽;所述第三阶层的一端表面设有第三土层;/n所述蓄水池设置于所述池壁一端,并与所述池壁固定设置呈一体式结构;所述蓄水池的一侧壁呈通孔状结构,形成溢水孔,所述溢水孔连接所述蓄水池与所述第一水槽;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蓄水池一侧,并与所述蓄水池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一端翻折并伸入所述蓄水池底端;所述排水管设置于所述蓄水池的外侧壁底端,所述排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贯通设置;所述滤网支架设置于所述蓄水池的内壁顶端,所述滤网支架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蓄水池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滤网放置于所述滤网支架上实现固定;/n所述挡水框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泄水口和第二泄水口处,所述挡水框包括卡槽框、固定框、连接杆、把手和限位块,所述卡槽框数量为两个,呈上下对称设置;所述固定框设置于每个所述卡槽框的两端,并与所述卡槽框呈斜向固定设置;所述连接杆设置于两侧所述卡槽框、固定框之间,通过焊接将两侧所述固定框和卡槽框实现固定,所述把手设置于顶端所述的卡槽框顶面,并与所述卡槽框垂直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设置于顶端所述的卡槽框侧壁,呈相对设置,每个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卡槽框固定连接;所述卡槽框嵌入所述第一泄水口内,所述固定框贴合于第一阶层的侧壁,实现所述挡水框与所述第一阶层固定,所述挡水板插入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卡槽框之间,实现所述挡水板与所述挡水框固定;/n所述预埋管设置于所述第三水槽内,所述预埋管埋入所述第三水槽底端,并与所述第三水槽底端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插入所述预埋管内,实现支撑杆与所述预埋管插接固定;所述支撑件分别设置于两侧所述的支撑杆的侧壁,所述支撑件贴合于所述支撑杆,所述锁紧螺栓依次贯穿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支撑杆,实现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底板放置于两侧所述支撑件上;所述支撑框设置与所述支撑杆顶端,所述支撑框的底端四角设有支撑框套筒,所述支撑框套筒与所述支撑框底端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顶端插入所述支撑框套筒内,实现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框固定;所述顶板贴合设置于所述支撑框上表面,并与所述支撑框实现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的青蛙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壁、第一阶层、第二阶层、第三阶层、蓄水池、进水管、排水管、滤网、滤网支架、挡水框、挡水板、预埋管、支撑杆、支撑件、锁紧螺栓、底板、支撑框、顶板;
所述池壁呈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阶层周向设置于所述池壁的侧壁内侧;所述第一阶层三侧呈凹槽状结构,形成第一水槽;所述第一水槽的两端侧壁呈豁口状结构,形成第一泄水槽,所述第一泄水槽底侧设有第一泄水口;所述第一阶层的一端两侧表面设有第一土层;所述第二阶层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阶层的侧壁内侧;所述第二阶层三侧呈凹槽状结构,形成第二水槽;所述第二水槽的一端侧壁呈豁口状结构,形成第二泄水槽,所述第二泄水槽底侧设有第二泄水口;所述第二阶层的一端两侧表面设有第二土层;所述第三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阶层的中心,所述第三阶层中心呈凹槽状结构,形成第三水槽;所述第三阶层的一端表面设有第三土层;
所述蓄水池设置于所述池壁一端,并与所述池壁固定设置呈一体式结构;所述蓄水池的一侧壁呈通孔状结构,形成溢水孔,所述溢水孔连接所述蓄水池与所述第一水槽;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蓄水池一侧,并与所述蓄水池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一端翻折并伸入所述蓄水池底端;所述排水管设置于所述蓄水池的外侧壁底端,所述排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贯通设置;所述滤网支架设置于所述蓄水池的内壁顶端,所述滤网支架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蓄水池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滤网放置于所述滤网支架上实现固定;
所述挡水框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泄水口和第二泄水口处,所述挡水框包括卡槽框、固定框、连接杆、把手和限位块,所述卡槽框数量为两个,呈上下对称设置;所述固定框设置于每个所述卡槽框的两端,并与所述卡槽框呈斜向固定设置;所述连接杆设置于两侧所述卡槽框、固定框之间,通过焊接将两侧所述固定框和卡槽框实现固定,所述把手设置于顶端所述的卡槽框顶面,并与所述卡槽框垂直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设置于顶端所述的卡槽框侧壁,呈相对设置,每个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卡槽框固定连接;所述卡槽框嵌入所述第一泄水口内,所述固定框贴合于第一阶层的侧壁,实现所述挡水框与所述第一阶层固定,所述挡水板插入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卡槽框之间,实现所述挡水板与所述挡水框固定;
所述预埋管设置于所述第三水槽内,所述预埋管埋入所述第三水槽底端,并与所述第三水槽底端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杰
申请(专利权)人:丹阳市杺元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