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4227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0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金针菇培养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内瓶、外瓶、底座,内瓶为上方敞口、底部与底座螺纹连接的瓶体,外瓶为下方敞口的瓶体,且外瓶瓶身底部与底座通过螺纹连接,内瓶嵌套在外瓶内部,内瓶上方敞口边缘与外瓶上方的瓶颈接触,瓶盖扣接在所述外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证金针菇培养瓶在培养结束后,内瓶、外瓶与底座分离,方便清洗,避免金针菇菌渣粘结在瓶内部不易清除。通过外瓶瓶身设有气体接入口接入氧气或者空气,可以保证金针菇培养过程中充分的含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金针菇培养装置
本技术属于金针菇生产
,涉及一种金针菇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金针菇别名构菌、冬菇、朴菇、毛柄金钱菌等。金针菇生长周期短,原料来源广,经济效益高,既适用于家庭栽培,又能进行工厂化生产,是一种值得推广,发展潜力很大的食用菌。CN206641031U一种金针菇培养瓶-公开了瓶盖中间为孔,孔中安装有石棉网,可以通过石棉网向培养瓶中加水,石棉网可以让水从瓶体的内壁缓慢流入瓶体内部,给金针菇生长提供合适的空气和水分。瓶体的上部为弧颈,可以使培养瓶中的金针菇自然生长,不会使金针菇遇到瓶体的直角改变生长的方向,培育出的金针菇形状美观。但是,该技术对于金针菇的培养条件的要求还有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瓶盖有孔,直接通过孔与空气流通会引入杂菌,二是瓶口面积较小,对流进去的空气并不能充分提供金针菇培养过程的耗氧量。三是,瓶体不易清洗,金针菇生产过程中,发酵会采用玉米芯、甜菜渣、棉籽壳、米糠、麸皮、玉米粉等物料,培养结束后的菌渣固形物含量较高,瓶体粘结的污垢较多,清洗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金针菇培养装置,方便清洗、有利通风。本技术的方案是:一种金针菇培养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内瓶、外瓶、底座,内瓶为上方敞口、底部与底座螺纹连接的瓶体,外瓶为下方敞口的瓶体,且外瓶瓶身底部与底座通过螺纹连接,内瓶嵌套在外瓶内部,内瓶上方敞口边缘与外瓶上方的瓶颈接触,瓶盖扣接在所述外瓶上。优选地,所述内瓶的瓶身上部设有若干个排气孔。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内瓶的瓶身靠近排气孔下方设有凸起,所述内瓶瓶内底部设有凸纹。优选地,所述外瓶瓶身设有气体接入口和废水排出口。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座底部设有与外瓶瓶口相匹配的凹槽。优选地,所述内瓶和外瓶的瓶身设有棱纹。优选地,所述瓶盖上若干个透气孔。本技术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内瓶嵌套在外瓶内部,内瓶为上方敞口、底部与底座螺纹连接的瓶体,外瓶为下方敞口、底部与底座通过螺纹连接的设计方式,保证金针菇培养瓶在培养结束后,内瓶、外瓶与底座分离,方便清洗,避免金针菇菌渣粘结在瓶内部不易清除。2、金针菇是好气性真菌培养过程中必须通风换气,氧气不足菌丝体活力下降呈灰白色,内瓶的瓶身上部设有若干个排气孔,通过外瓶瓶身设有气体接入口接入氧气或者空气,可以保证金针菇培养过程中充分的含氧量,根据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调节氧气通入量,以促进菌柄伸长,抑制菌盖展开,从而达到优质商品菇的要求,同时采用内外瓶设置也可以避免杂菌的污染。3、所述内瓶的瓶身靠近排气孔下方设有凸起,可以使瓶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迅速的排出,也有利于氧气的流通,内瓶瓶内底部设有凸纹,增加气体在瓶内的流动空间,防止金针菇长满瓶内,堵塞瓶身,不利于气体的流通。4、外瓶瓶身气体接入口可以为金针菇培养提供氧气或者空气,在金针菇的培养过程中,植物的呼吸作用也有产生水珠从通风口流出,堆积在外瓶和内瓶中间,废水排出口可以将此部分凝结的水珠排出。5、底座底部设有于外瓶瓶口相匹配的凹槽,在清洗干净后,方便培养瓶的收集堆叠。6、内瓶和外瓶的瓶身设有棱纹,方便在清洗过程中,水随着棱纹流下,加快清洗干燥速度。7、瓶盖上若干个透气孔,方便金针菇生长过程中,气体的排出。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用内瓶结构示意图;图3本实用外瓶结构示意图;图4本实用瓶盖结构示意图;其中:内瓶1,排气孔101,凸起102,凸纹103,外瓶2,气体接入口201,废水排出口202,底座3,凹槽301,瓶颈4,瓶盖5,透气孔50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但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表述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一种金针菇培养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内瓶1、外瓶2、底座3,内瓶1为上方敞口、底部与底座3螺纹连接的瓶体,外瓶2为下方敞口的瓶体,且外瓶2瓶身底部与底座3通过螺纹连接,内瓶1嵌套在外瓶2内部,内瓶1上方敞口边缘与外瓶2上方的瓶颈4接触,瓶盖5扣接在所述外瓶2上。优选地,所述内瓶1的瓶身上部设有若干个排气孔10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内瓶1的瓶身靠近排气孔101下方设有凸起102,所述内瓶1瓶内底部设有凸纹103。优选地,所述外瓶2瓶身设有气体接入口201和废水排出口20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座3底部设有与外瓶2瓶口相匹配的凹槽301。优选地,所述内瓶1和外瓶2的瓶身设有棱纹。优选地,所述瓶盖5上若干个透气孔501。本技术使用时:取干净的内瓶1放置栽培基质,其中栽培基质配方:棉籽壳80%、麸皮15%、玉米面4%、石灰1%,含水量61%-63%,培养料pH值6~6.5。内瓶1和外瓶2固定在底座3上,当内瓶1和外瓶2降到24℃以下时方可接种。金针菇在避光、18℃-23℃、每隔15分钟通过气体接入口201通入空气,空气的湿度为60%-65%,22-26小时菌丝开始萌发,35-45天即可满瓶。菌丝长满内瓶2后,就可以开瓶盖5出菇。控制温度在8-13℃,气体接入口201通入空气,空气相对湿度90%-95%,并给予微弱的散射光。现蕾后2-3天,菌柄3毫米-5毫米,菌盖米粒大小时,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80%,温度控制在6℃-8℃促进菇蕾生长整齐。菇柄长到15-20厘米根据加工鲜销标准适时采收。采收结束后,拆掉内瓶1和外瓶2分别进行清洗。内瓶1和外瓶2的瓶身设有棱纹,方便在清洗过程中,水随着棱纹流下,加快清洗干燥速度,在清洗干净后,底座3底部设有于外瓶2瓶口相匹配的凹槽301用于对培养瓶收集堆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金针菇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内瓶(1)、外瓶(2)、底座(3),内瓶(1)为上方敞口、底部与底座(3)螺纹连接的瓶体,外瓶(2)为下方敞口的瓶体,且外瓶(2)瓶身底部与底座(3)通过螺纹连接,内瓶(1)嵌套在外瓶(2)内部,内瓶(1)上方敞口边缘与外瓶(2)上方的瓶颈(4) 接触,瓶盖(5)扣接在所述外瓶(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针菇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内瓶(1)、外瓶(2)、底座(3),内瓶(1)为上方敞口、底部与底座(3)螺纹连接的瓶体,外瓶(2)为下方敞口的瓶体,且外瓶(2)瓶身底部与底座(3)通过螺纹连接,内瓶(1)嵌套在外瓶(2)内部,内瓶(1)上方敞口边缘与外瓶(2)上方的瓶颈(4)接触,瓶盖(5)扣接在所述外瓶(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针菇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瓶(1)的瓶身上部设有若干个排气孔(1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针菇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瓶(1)的瓶身靠近排气孔(1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启林
申请(专利权)人:宜昌市裕禾菌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