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3692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包括设置在电路板上的第一支流铜排、第二支流铜排、第三支流铜排、第四支流铜排、第一连接铜排和第二连接铜排,所述第一支流铜排、第一连接铜排和第二支流铜排依次连接成第一U形结构,第三支流铜排、第二连接铜排和第四支流铜排依次连接成第二U形结构,第二U形结构位于第一U形结构外侧并且与第一U形结构形成U形通风道,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铜排的第一汇流铜排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铜排的第二汇流铜排。该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出线结构散热效果差、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
本技术涉及化成分容电源出线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动力锂电池和消费类锂电池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人们对锂电池的化成分容电源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电流足够大,并且装置稳定。普通的化成电源最大输出电流为150A,输出端普遍采用铜接线柱和负载连接,铜接线柱和电路板铜箔发热量大,传统出线方式不能满足600A电流的需求,如不能及时散出热能,则安全性较难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该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出线结构散热效果差、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其中,所述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包括设置在电路板上的第一支流铜排、第二支流铜排、第三支流铜排、第四支流铜排、第一连接铜排和第二连接铜排,所述第一支流铜排、第一连接铜排和第二支流铜排依次连接成第一U形结构,所述第三支流铜排、第二连接铜排和第四支流铜排依次连接成第二U形结构,所述第二U形结构位于所述第一U形结构外侧并且与所述第一U形结构形成U形通风道,所述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铜排的第一汇流铜排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铜排的第二汇流铜排。优选地,所述U形通风道的两侧边道中布置有多个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交流侧铜片,每个交流侧铜片上连接有压铆螺母端子。r>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铜排包括连接成L形结构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短于所述第二边,所述第一边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铜排连接,所述第二边间隔于所述第一连接铜排并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铜排的方向背离所述第一U形结构的开口延伸,所述第二边的末端具有导线接入孔,所述第二汇流铜排包括连接成L形结构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第三边短于所述第四边,所述第三边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连接铜排连接,所述第四边间隔于所述第二连接铜排并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铜排的方向背离所述第二U形结构的开口延伸,所述第四边的末端具有导线接入孔。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铜排分别通过榫卯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流铜排和第二支流铜排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铜排分别通过榫卯结构与第三支流铜排和第四支流铜排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铜排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各个第一汇流铜排彼此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汇流铜排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各个第二汇流铜排彼此平行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流铜排、第二支流铜排、第三支流铜排、第四支流铜排、第一连接铜排和第二连接铜排各自的长度范围为146mm-270mm,高度范围为15mm-20mm,宽度范围为2.5mm-3.5mm。优选地,所述交流侧铜片的长度为39mm,宽度为29mm,厚度为2mm。优选地,所述压铆螺母端子为M8六脚紫铜接线端子台。优选地,所述的交流侧铜片和电路板分别开设有供所述压铆螺母端子嵌入的槽孔。(三)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由于本技术提供的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中,所述第二U形结构位于所述第一U形结构外侧并且与所述第一U形结构形成U形通风道,风道可增加散热能力,能提高化成分容电源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减小发热和损耗,而且采用铜排式的结构也提高了电流通过能力。本技术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附图说明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的安装示意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路板,2、第一支流铜排,3、第二支流铜排,4、第三支流铜排,5、第四支流铜排,6、第一连接铜排,7、第二连接铜排,8、第一汇流铜排,9、第二汇流铜排,10、丝印中轴参考线,11、变压器二次侧出线端,12、交流侧铜片,13、压铆螺母端子,14、U形通风道,81、第一边,82、第二边,91、第三边,92、第四边。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参见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其中,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包括设置在电路板1上的第一支流铜排2、第二支流铜排3、第三支流铜排4、第四支流铜排5、第一连接铜排6和第二连接铜排7,第一支流铜排2、第一连接铜排6和第二支流铜排3依次连接成第一U形结构,第三支流铜排4、第二连接铜排7和第四支流铜排5依次连接成第二U形结构,第二U形结构位于第一U形结构外侧并且与第一U形结构形成U形通风道14,具体通风时,可以从U形通风道14的两个平行的侧风道同时进风,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还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接铜排6的第一汇流铜排8以及连接于第二连接铜排7的第二汇流铜排9。该电路板1具体为印刷电路板,U形通风道14沿该印刷电路板的丝印中轴参考线10对称设置。印刷电路板在第一U形结构围成的区域中还设置有变压器二次侧出线端11。更具体地,U形通风道14的两侧边道中布置有多个连接于电路板1的交流侧铜片12,每个交流侧铜片12上连接有压铆螺母端子13,压铆螺母端子13用于接入变压器的二次侧。多个交流侧铜片12沿U形通风道14的两侧边道依次间隔排列。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汇流铜排8包括连接成L形结构的第一边81和第二边82,这里的“连接”不排除理解为第一边81和第二边82为一体成型件,第一边81短于第二边82,第一边81通过螺栓与第一连接铜排6连接,第二边82间隔于第一连接铜排6并且沿垂直于第一连接铜排6的方向背离第一U形结构的开口延伸,第二边82的末端具有导线接入孔,第二汇流铜排9包括连接成L形结构的第三边91和第四边92,第三边91短于第四边92,第三边91通过螺栓与第二连接铜排7连接,第四边92间隔于第二连接铜排7并且沿垂直于第二连接铜排7的方向背离第二U形结构的开口延伸,第四边92的末端具有导线接入孔,即第一汇流铜排8可以与第一U形结构组成类似Y形的结构,第二汇流铜排9可以与第二U形结构组成类似Y形的结构。第一汇流铜排8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各个第一汇流铜排8彼此平行间隔设置,第二汇流铜排9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各个第二汇流铜排9彼此平行间隔设置,具体可以为附图1中的两个。优选地,第一连接铜排6分别通过榫卯结构与第一支流铜排2和第一连接铜排6连接,第二连接铜排7分别通过榫卯结构与第三支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包括设置在电路板上的第一支流铜排、第二支流铜排、第三支流铜排、第四支流铜排、第一连接铜排和第二连接铜排,所述第一支流铜排、第一连接铜排和第二支流铜排依次连接成第一U形结构,所述第三支流铜排、第二连接铜排和第四支流铜排依次连接成第二U形结构,所述第二U形结构位于所述第一U形结构外侧并且与所述第一U形结构形成U形通风道,所述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铜排的第一汇流铜排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铜排的第二汇流铜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包括设置在电路板上的第一支流铜排、第二支流铜排、第三支流铜排、第四支流铜排、第一连接铜排和第二连接铜排,所述第一支流铜排、第一连接铜排和第二支流铜排依次连接成第一U形结构,所述第三支流铜排、第二连接铜排和第四支流铜排依次连接成第二U形结构,所述第二U形结构位于所述第一U形结构外侧并且与所述第一U形结构形成U形通风道,所述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铜排的第一汇流铜排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铜排的第二汇流铜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通风道的两侧边道中布置有多个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交流侧铜片,每个交流侧铜片上连接有压铆螺母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成分容电源的铜排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铜排包括连接成L形结构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短于所述第二边,所述第一边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铜排连接,所述第二边间隔于所述第一连接铜排并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铜排的方向背离所述第一U形结构的开口延伸,所述第二边的末端具有导线接入孔,所述第二汇流铜排包括连接成L形结构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第三边短于所述第四边,所述第三边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连接铜排连接,所述第四边间隔于所述第二连接铜排并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铜排的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粟梅蔡志强许国陈孝莺谢诗铭狄政璋孙尧韩华王辉刘永露但汉兵熊文静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