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水器控制电路,包括电源接口J1、液位传感器接口J2、手动接口J3、降压电源芯片U1、压敏电阻RV1、整流桥DB1、二极管D1~D6、电容C1~C4、电阻R1~R11、电感L1、三极管Q1~Q3、电磁阀线圈L2、继电器K1,降压电源芯片U1的型号为XD308H。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排水器控制电路由继电器K1的通电动作来控制电磁阀线圈L2的通电,实现小电压控制大电压的动作方式,消除现有技术中存在驱动功率不足的问题,保证排水器控制电路工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水器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水器,尤其涉及一种排水器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气动是利用撞击作用或转动作用产生的空气压力使其运动或作功,带动机械完成伸缩或者旋转动作,是利用空气具有压缩性的特点,然而空气中是含有水汽的,在被压缩后是含有水分和杂质的压缩气体,水分和杂质进入气动钢管,再传到气动设备内会影响使用性能,甚至降低气动设备的使用寿命。公开号为CN209184576U的中国专利虽然公开了一种带延时功能的电磁阀专用线路板,在排水器内的水位较高时驱动电磁阀线圈通电,实现排水器内部水和杂质的排出,减少气源浪费。但是由降压电源芯片输出得到的电源供电给电磁阀线圈存在功率不足的缺陷,使得排水器工作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稳定可靠、足以驱动电磁阀线圈的排水器控制电路。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这样一种排水器控制电路,包括电源接口J1、液位传感器接口J2、手动接口J3、降压电源芯片U1、压敏电阻RV1、整流桥DB1、二极管D1~D6、电容C1~C4、电阻R1~R11、电感L1、三极管Q1~Q3、电磁阀线圈L2、继电器K1,所述电源接口J1连接外部交流电源,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电源接口J1,电阻R6和电阻R10串联,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2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及降压电源芯片U1的输入端,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共地连接,所述降压电源芯片U1的VDD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二极管D4的负极,降压电源芯片U1的GND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电阻R4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降压电源芯片U1的FB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和电阻R7的另一端,降压电源芯片U1的CS引脚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继电器K1的线圈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3两端输出+24V直流电压,所述液位传感器接口J2的一端连接+24V直流电压,液位传感器接口J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手动接口J3的一端连接+24V直流电压,手动接口J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继电器K1的线圈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6反接并联在继电器K1的线圈两端,所述压敏电阻RV1的两端分别连接外部交流电源,整流桥DB1的输入端分别连接压敏电阻RV1的两端,整流桥DB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两端,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磁阀线圈L2的一端,电磁阀线圈L2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1常开触点的一端,继电器K1常开触点的另一端接地。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降压电源芯片U1的型号为XD308H。上述排水器控制电路中,一路外部交流电源经二极管D2整流,电容C2、电阻R6、电阻R10的阻容降压后输入到降压电源芯片U1输入端,由降压电源芯片U1输出+24V的直流驱动电压给继电器K1,另外一路外部交流电源经整流桥DB1整流,输出220V或380V的直流电压给电磁阀线圈L2,由继电器K1的通电动作来控制电磁阀线圈L2的通电,实现小电压控制大电压的动作方式,消除现有技术中存在驱动功率不足的问题,保证排水器控制电路工作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是一种排水器控制电路,包括电源接口J1、液位传感器接口J2、手动接口J3、降压电源芯片U1、压敏电阻RV1、整流桥DB1、二极管D1~D6、电容C1~C4、电阻R1~R11、电感L1、三极管Q1~Q3、电磁阀线圈L2、继电器K1,降压电源芯片U1的型号为XD308H,所述电源接口J1连接外部交流电源,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电源接口J1,电阻R6和电阻R10串联,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2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及降压电源芯片U1的输入端,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共地连接,所述降压电源芯片U1的VDD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二极管D4的负极,降压电源芯片U1的GND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电阻R4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降压电源芯片U1的FB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和电阻R7的另一端,降压电源芯片U1的CS引脚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继电器K1的线圈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3两端输出+24V直流电压,所述液位传感器接口J2的一端连接+24V直流电压,液位传感器接口J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手动接口J3的一端连接+24V直流电压,手动接口J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继电器K1的线圈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6反接并联在继电器K1的线圈两端,所述压敏电阻RV1的两端分别连接外部交流电源,整流桥DB1的输入端分别连接压敏电阻RV1的两端,整流桥DB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两端,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磁阀线圈L2的一端,电磁阀线圈L2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1常开触点的一端,继电器K1常开触点的另一端接地。根据以上实施例,当液位传感器接口J2上的液位传感器检测到排水器内水位过高或用户直接操作连接在手动接口J3的手动排水按键,液位传感器接口J2或手动接口J3均会输出电信号触发继电器K1线圈的通电,继电器K1得电动作使常开触点闭合,实现电磁阀线圈L2的导通,使排水器的排水口打开,排出水和杂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水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接口J1、液位传感器接口J2、手动接口J3、降压电源芯片U1、压敏电阻RV1、整流桥DB1、二极管D1~D6、电容C1~C4、电阻R1~R11、电感L1、三极管Q1~Q3、电磁阀线圈L2、继电器K1,所述电源接口J1连接外部交流电源,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电源接口J1,电阻R6和电阻R10串联,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2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及降压电源芯片U1的输入端,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共地连接,所述降压电源芯片U1的VDD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二极管D4的负极,降压电源芯片U1的GND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电阻R4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降压电源芯片U1的FB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和电阻R7的另一端,降压电源芯片U1的CS引脚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继电器K1的线圈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3两端输出+24V直流电压,所述液位传感器接口J2的一端连接+24V直流电压,液位传感器接口J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阻R9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手动接口J3的一端连接+24V直流电压,手动接口J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8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继电器K1的线圈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6反接并联在继电器K1的线圈两端,所述压敏电阻RV1的两端分别连接外部交流电源,整流桥DB1的输入端分别连接压敏电阻RV1的两端,整流桥DB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两端,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磁阀线圈L2的一端,电磁阀线圈L2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1常开触点的一端,继电器K1常开触点的另一端接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水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接口J1、液位传感器接口J2、手动接口J3、降压电源芯片U1、压敏电阻RV1、整流桥DB1、二极管D1~D6、电容C1~C4、电阻R1~R11、电感L1、三极管Q1~Q3、电磁阀线圈L2、继电器K1,所述电源接口J1连接外部交流电源,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电源接口J1,电阻R6和电阻R10串联,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容C2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及降压电源芯片U1的输入端,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共地连接,所述降压电源芯片U1的VDD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1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二极管D4的负极,降压电源芯片U1的GND引脚分别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电阻R4的一端、电感L1的一端、二极管D5的负极,降压电源芯片U1的FB引脚分别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和电阻R7的另一端,降压电源芯片U1的CS引脚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5的一端、继电器K1的线圈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容C3两端输出+24V直流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前进,
申请(专利权)人:杨前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