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3311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1 0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包括MCU电路,直接或间接与该MCU电路相连接的24V转5V电路、5V转3.3V电路、BOOT电路、晶振电路、RS485通讯电路、RS232通讯电路、下载电路、INPUT电路以及OUTPUT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更好的统一了压合设备的操作方式,降低了员工操作的难度,故而很好的降低了操作过程中错误的出现几率,很好的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同时还能极大的降低了设备维护的难度,更好的促进了企业与行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控制电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压合设备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设备,其应用广泛,且市场需求量较大,故而有大量的厂家均在设计与生产。由于目前压合设备的生产与设计厂家较多,导致了压合设备控制模式的多样,有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单片机、板卡等设计而成的控制系统,不同的控制模式的操作方式不统一,导致了员工操作难度较高,很容易在操作时出现错误,同时还使得设备的后期维护难度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更好的统一了压合设备的操作方式,降低了员工操作的难度,故而很好的降低了操作过程中错误的出现几率,很好的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同时还能极大的降低了设备维护的难度,更好的促进了企业与行业的发展。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包括MCU电路,直接或间接与该MCU电路相连接的24V转5V电路、5V转3.3V电路、BOOT电路、晶振电路、RS485通讯电路、RS232通讯电路、下载电路、INPUT电路以及OUTPUT电路;所述MCU电路由芯片U2,一端与芯片U2的VDDA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2的VSSA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7,一端经电感L3后与芯片U2的VDDA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78后与芯片U2的VSSA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6,与电容C26并联设置的电容C24,与电容C26并联设置的电容C23,与电容C26并联设置的电容C22,以及一端接地、另一端同时与芯片U2的VSS_1管脚、VSS_2管脚和VSS_3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79组成;另外,芯片U2的VDD_1管脚、VDD_2管脚和VDD_3管脚同时接3.3V电源。所述24V转5V电路由芯片U1,24V连接器P1,5V连接器P16,滤波器L2,N极与24V连接器P1的2管脚相连接、P极经电阻R1后与24V连接器P1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4,P极与24V连接器P1的1管脚相连接、N极与滤波器L2的原边线圈的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P极与发光二极管D4的N极相连接、N极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与二极管D2并联设置的电容C2,一端与芯片U1的VIN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3,与电容C3并联设置的电容C4,与电容C4并联设置的电容C5,一端经电阻R2后与芯片U1的ENA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8,N极与芯片U1的PH管脚相连接、P极与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5,一端与二极管D5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1的BOOT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1,一端与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1的VSNS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正极经电感L1后与二极管D5的N极相连接、负极与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与极性电容C6并联设置的电容C7,一端与芯片U1的VSNS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的电阻R4,以及N极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极性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组成;其中,24V连接器P1的1管脚作为该电路的VCC端,发光二极管D4的N极接地,二极管D2的P极与滤波器L2的副边线圈的输入端相连接,芯片U1的VIN管脚与滤波器L2的原边线圈的输出端相连接,芯片U1的GND管脚与滤波器L2的副边线圈的输出端相连接,芯片U1的VIN管脚接24V电源,芯片U1的GDN管脚与芯片U1的PwPd管脚相连接且接地,二极管D3的N极作为该电路的5V电压输出端,5V连接器P16的2管脚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5V连接器P16的1管脚接地。所述5V转3.3V电路由芯片U5,一端与芯片U5的Vin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5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19,与电容C19并联设置的电容C17,一端与芯片U5的V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5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0,与电容C20并联设置的电容C18,N极接地、P极经电阻R10后与芯片U5的Vin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6,N极接地、P极经电阻R11后与芯片U5的Vout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7,以及串接在芯片U5的Vin管脚和Vout管脚之间的电阻R80转轴组成;其中,芯片U5的GND管脚接地,芯片U5的Vin管脚输入5V电压,芯片U5的Vout管脚输出端3.3V电压。所述BOOT电路由开关S2,与开关S2并联上设置的电容C10,一端与开关S2的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接3.3V电源的电子组R5,一端与芯片U2的PB2/BOOT1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数字地的电阻R7,以及一端与芯片U2的BOOT0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数字地的电阻R8组成;其中,开关S2的输出端接数字地,开关S2的输入端与芯片U2的NRST管脚相连接。所述晶振电路由晶振器Y1,串接在晶振器Y1的输入脚和输出脚上的电阻R6,一端接数字地、另一端与晶振器Y1的输入脚相连接的电容C9,以及一端接数字地、另一端与晶振器Y1的输出脚相连接的电容C11组成;晶振器Y1的两个空脚分别接数字地,晶振器Y1的输入脚与芯片U2的OSC_IN管脚相连接,晶振器Y1的输出脚与芯片U2的OSC_OUT管脚相连接。所述RS485通讯电路由芯片U4,短路冒J2,连接器J3,一端接3.3V电源、另一端与芯片U4的A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9,一端接数字地、另一端与芯片U4的B管脚相连接的电子组R14,串接在芯片U4的A管脚和B管脚之间的电阻R12,一端接数字地、另一端与芯片U4的VCC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1,一端同时与芯片U4的DE管脚和RE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模拟地的电阻R81,以及一端同时与芯片U4的DE管脚和RE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3.3V电源的电阻R82组成;其中,芯片U4的GND管脚接模拟地,芯片U4的VCC管脚接3.3V电源,芯片U4的A管脚与连接器J3的2管脚相连接,芯片U4的B管脚与连接器J3的1管脚相连接,连接器J3的3管脚接模拟地,连接器J3的4管脚接3.3V电源,短路冒J2的1管脚同时与芯片U4的DE管脚和RE管脚相连接,短路冒J2的2管脚与芯片U2的PA8/USART1_CK/TIM1_CH1/MCO管脚相连接,芯片U4的RO管脚与芯片U2的PB11/12C2_SDA/USART3_RX管脚相连接,芯片U4的DI管脚与芯片U2的PB10/12C2_SCL/USART3_TX管脚相连接。所述RS232通讯电路由芯片U3,连接器J1,一端接数字地、另一端与芯片U3的VCC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12,串接正在芯片U3的C1+管脚和C1-管脚之间的电容C13,串接在芯片U3的C2+管脚和C2-管脚之间的电容C16,串接在芯片U3的VCC管脚和V+管脚之间的电容C14,以及一端与芯片U3的V-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数字地的电容C15组成;其中,芯片U3的VCC管脚上接3.3V电源,芯片U3的T2OUT管脚与连接器J1的3管脚相连接,芯片U3的R2IN管脚与连接器J1的2管脚相连接,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MCU电路,直接或间接与该MCU电路相连接的24V转5V电路、5V转3.3V电路、BOOT电路、晶振电路、RS485通讯电路、RS232通讯电路、下载电路、INPUT电路以及OUTPUT电路;所述MCU电路由芯片U2,一端与芯片U2的VDDA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2的VSSA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7,一端经电感L3后与芯片U2的VDDA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78后与芯片U2的VSSA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6,与电容C26并联设置的电容C24,与电容C26并联设置的电容C23,与电容C26并联设置的电容C22,以及一端接地、另一端同时与芯片U2的VSS_1管脚、VSS_2管脚和VSS_3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79组成;另外,芯片U2的VDD_1管脚、VDD_2管脚和VDD_3管脚同时接3.3V电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MCU电路,直接或间接与该MCU电路相连接的24V转5V电路、5V转3.3V电路、BOOT电路、晶振电路、RS485通讯电路、RS232通讯电路、下载电路、INPUT电路以及OUTPUT电路;所述MCU电路由芯片U2,一端与芯片U2的VDDA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2的VSSA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7,一端经电感L3后与芯片U2的VDDA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78后与芯片U2的VSSA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6,与电容C26并联设置的电容C24,与电容C26并联设置的电容C23,与电容C26并联设置的电容C22,以及一端接地、另一端同时与芯片U2的VSS_1管脚、VSS_2管脚和VSS_3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79组成;另外,芯片U2的VDD_1管脚、VDD_2管脚和VDD_3管脚同时接3.3V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24V转5V电路由芯片U1,24V连接器P1,5V连接器P16,滤波器L2,N极与24V连接器P1的2管脚相连接、P极经电阻R1后与24V连接器P1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4,P极与24V连接器P1的1管脚相连接、N极与滤波器L2的原边线圈的输入端相连接的二极管D1,P极与发光二极管D4的N极相连接、N极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与二极管D2并联设置的电容C2,一端与芯片U1的VIN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3,与电容C3并联设置的电容C4,与电容C4并联设置的电容C5,一端经电阻R2后与芯片U1的ENA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8,N极与芯片U1的PH管脚相连接、P极与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二极管D5,一端与二极管D5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1的BOOT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1,一端与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1的VSNS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正极经电感L1后与二极管D5的N极相连接、负极与芯片U1的GND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与极性电容C6并联设置的电容C7,一端与芯片U1的VSNS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的电阻R4,以及N极与极性电容C6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极性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组成;其中,24V连接器P1的1管脚作为该电路的VCC端,发光二极管D4的N极接地,二极管D2的P极与滤波器L2的副边线圈的输入端相连接,芯片U1的VIN管脚与滤波器L2的原边线圈的输出端相连接,芯片U1的GND管脚与滤波器L2的副边线圈的输出端相连接,芯片U1的VIN管脚接24V电源,芯片U1的GDN管脚与芯片U1的PwPd管脚相连接且接地,二极管D3的N极作为该电路的5V电压输出端,5V连接器P16的2管脚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5V连接器P16的1管脚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5V转3.3V电路由芯片U5,一端与芯片U5的Vin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5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19,与电容C19并联设置的电容C17,一端与芯片U5的V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5的GND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0,与电容C20并联设置的电容C18,N极接地、P极经电阻R10后与芯片U5的Vin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6,N极接地、P极经电阻R11后与芯片U5的Vout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7,以及串接在芯片U5的Vin管脚和Vout管脚之间的电阻R80转轴组成;其中,芯片U5的GND管脚接地,芯片U5的Vin管脚输入5V电压,芯片U5的Vout管脚输出端3.3V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BOOT电路由开关S2,与开关S2并联上设置的电容C10,一端与开关S2的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接3.3V电源的电子组R5,一端与芯片U2的PB2/BOOT1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数字地的电阻R7,以及一端与芯片U2的BOOT0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数字地的电阻R8组成;其中,开关S2的输出端接数字地,开关S2的输入端与芯片U2的NRST管脚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晶振电路由晶振器Y1,串接在晶振器Y1的输入脚和输出脚上的电阻R6,一端接数字地、另一端与晶振器Y1的输入脚相连接的电容C9,以及一端接数字地、另一端与晶振器Y1的输出脚相连接的电容C11组成;晶振器Y1的两个空脚分别接数字地,晶振器Y1的输入脚与芯片U2的OSC_IN管脚相连接,晶振器Y1的输出脚与芯片U2的OSC_OUT管脚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RS485通讯电路由芯片U4,短路冒J2,连接器J3,一端接3.3V电源、另一端与芯片U4的A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9,一端接数字地、另一端与芯片U4的B管脚相连接的电子组R14,串接在芯片U4的A管脚和B管脚之间的电阻R12,一端接数字地、另一端与芯片U4的VCC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1,一端同时与芯片U4的DE管脚和RE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模拟地的电阻R81,以及一端同时与芯片U4的DE管脚和RE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3.3V电源的电阻R82组成;其中,芯片U4的GND管脚接模拟地,芯片U4的VCC管脚接3.3V电源,芯片U4的A管脚与连接器J3的2管脚相连接,芯片U4的B管脚与连接器J3的1管脚相连接,连接器J3的3管脚接模拟地,连接器J3的4管脚接3.3V电源,短路冒J2的1管脚同时与芯片U4的DE管脚和RE管脚相连接,短路冒J2的2管脚与芯片U2的PA8/USART1_CK/TIM1_CH1/MCO管脚相连接,芯片U4的RO管脚与芯片U2的PB11/12C2_SDA/USART3_RX管脚相连接,芯片U4的DI管脚与芯片U2的PB10/12C2_SCL/USART3_TX管脚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RS232通讯电路由芯片U3,连接器J1,一端接数字地、另一端与芯片U3的VCC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12,串接正在芯片U3的C1+管脚和C1-管脚之间的电容C13,串接在芯片U3的C2+管脚和C2-管脚之间的电容C16,串接在芯片U3的VCC管脚和V+管脚之间的电容C14,以及一端与芯片U3的V-管脚相连接、另一端接数字地的电容C15组成;其中,芯片U3的VCC管脚上接3.3V电源,芯片U3的T2OUT管脚与连接器J1的3管脚相连接,芯片U3的R2IN管脚与连接器J1的2管脚相连接,连接器J1的1管脚接3.3V电源,连接器J1的4管脚接数字地,芯片U3的GND管脚接数字地,芯片U3的T2IN管脚与芯片U2的PA9/USART1_TX/TIM1_CH2管脚相连接,芯片U3的RUOUT管脚与芯片U2的PA10/USART1_RX/TIM1_CH3管脚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载电路由芯片J19,串接正在芯片J19的1管脚和2管脚之间的电阻R15,以及串接正在芯片J19的1管脚和4管脚之间的电阻R13组成;其中,芯片J19的1管脚接3.3V电源,芯片J19的3管脚接数字地,芯片J19的2管脚与芯片U2的PA13管脚相连接,芯片J19的4管脚与芯片U2的PA14/JTCK/SWCLK管脚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合设备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INPUT电路由芯片U6,芯片U7,芯片U8,芯片U9,连接器J4,连接器J5,连接器J6,连接器J7,连接器J8,连接器J9,连接器J10,连接器J11,连接器J12,连接器J13,连接器J14,连接器J15,连接器J16,连接器J17,连接器J18,一端与芯片U6的A4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17后与芯片U6的A3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6,一端与电阻R16和电阻R17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6的A2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8,一端与电阻R16和电阻R17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6的A1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9,P极与芯片U6的K1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4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8,P极与芯片U6的K2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5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10,P极与芯片U6的K3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6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12,P极与芯片U6的K4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7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14,一端接模拟地、另一端与芯片U6的E1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20,一端与电阻R20的接地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6的E2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21,一端与电阻R20的接地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6的E3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22,一端与电阻R20的接地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6的E4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23,一端与芯片U7的A4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25后与芯片U7的A3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24,一端与电阻阻值R24和电阻R25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7的A2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26,一端与电阻阻值R24和电阻R25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7的A1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27,P极与芯片U7的K1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12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9,P极与芯片U7的K2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13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11,P极与芯片U7的K3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14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13,P极与芯片U7的K4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15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15,一端接模拟地、另一端与芯片U7的E1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28,一端与电阻R28的接地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7的E2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29,一端与电阻R28的接地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7的E3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0,一端与电阻R28的接地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7的E4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1,一端与芯片U8的A4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33后与芯片U8的A3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2,一端与电阻R32和电阻R33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8的A2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4,一端与电阻R32和电阻R33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8的A1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5,P极与芯片U8的K1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8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16,P极与芯片U8的K2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9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18,P极与芯片U8的K3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10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20,P极与芯片U8的K4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11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D22,一端接模拟地、另一端与芯片U8的E1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6,一端与电阻R36的接地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8的E2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7,一端与电阻R36的接地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8的E3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8,一端与电阻R36的接地端相连接、另一端与芯片U8的E4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9,一端与芯片U9的A1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43后与芯片U9的A2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42,P极与芯片U9的K2管脚相连接、N极与连接器J17的1管脚相连接的发光二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杰李谷李朗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博杰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